摘 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科學指引,擘畫了未來鄉村振興的巨幅篇章。數字技術能夠催生數字新質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要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3個生產力關鍵要素入手,挖掘農業、農村、農民巨大潛力。當前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存在基礎設施不足、專業人才短缺、建設主體缺失、傳統民風掣肘等現實困境。推動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要從優化頂層設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發鄉村人力資源、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培育農村文明新風、打造綠色農業典范入手,推進數字技術與鄉村振興的政策、硬件、人才、產業、文化、生態銜接,探索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進路,實現我國農村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數字技術;鄉村振興;農村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D422.6;F323;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1-24-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06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1]。從2023年9月7日在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到2024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時又一次聚焦,再到“全國兩會”的深入闡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為東北全面振興舉旗定向,同時也為新時代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順應了數字時代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潛力無限、大有可為”[3]。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但開發力度不夠。深入發掘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潛力,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數字技術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契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正加速融入農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和未來規劃。數字新質生產力不是全面摒棄舊的生產力,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智能化裝備、專業型人才等新要素的引入,給農業在生產效率提高、結構改善、產業鏈升級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是題中應有之義,有助于現代農村建設,實現農村彎道超車。基于此,探究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和現實困境,創新性地提出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進路。
1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502 000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5%,數字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更加凸顯。其中,農業、工業、服務業數字化水平分別為10.5%、24.0%和44.7%。不難看出,農業數字化水平和工業、服務業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以數字技術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數字新質生產力以數字技術為基本載體和技術支撐,實現數字技術和各項產業相融合,從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網絡化,其將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契機。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科學技術融合發展,被廣泛應用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數字技術正在對農業農村農民產生深刻持久的影響,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將會為農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助力。
1.1 創新驅動:數字技術助推農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鄉村產業具有基礎性和不可或缺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更談不上留住人才,農民增收路子拓不寬,文化活動很難開展起來”[4]。鄉村振興的價值旨歸在于以現代化農業、高質量農產品鼓起人民群眾的“錢袋子”,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切實有效推動農村城市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現代農業發展潛力巨大,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包裝業、農產品物流業、鄉村旅游業等構成完整龐大的產業鏈,發展“家門口”的產業能有效留住本地勞動力,以農促發,不斷豐富鄉村地區現代化物質基礎。數字技術能夠有效賦能產業融合,有力促進農業生產智慧化,大大提高農業發展效率。第一,提供更加廣闊的產品銷售平臺。電商平臺的發展不斷擴展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難題也在依靠互聯網平臺被逐漸破解,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被發掘,許多優質綠色農產品走出大山。2022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5 314億元,農村地區網絡零售額達到21 700億元。第二,深刻改變農業發展模式。依托數字技術,農戶能夠準確掌握氣象、溫度、土壤、肥力等數據,精準進行農業活動,智慧農業成為可能。精準種植、精準施肥、精準灌溉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產量和品質。數字技術可以貫穿農作物種、管、收、加工、銷售全過程,智能農具、智慧大棚、云計算、大數據等正在加速改變農業生產模式。
1.2 綠色引領:數字技術做活農村山水文章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引領不可忽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1]。新質生產力是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產力,其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點,大大減少資源消耗,提升產能。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必然要擦亮農業發展的綠色底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深入挖掘農村生態價值,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以數字技術做活農村山水文章,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第一,環保農業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利用數字技術隨時監控農村環境變化,減少農業污染;利用數字技術精準算出肥料、農藥等用量,避免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對土地和空氣造成污染;準確控制農業用水,節約農業用水;利用數字技術精準分析垃圾廢棄物效能,實現垃圾分類處理、污水集中排放、禽畜糞便綜合利用,構建山清水秀、碧水藍天的美麗鄉村。第二,助力農村發展農業旅游。挖掘農村生態經濟價值,運用數字技術充分挖掘大數據潛在價值。在文旅數據采集、儲存、加工、分析方面發力,精準分析游客喜好,賦能鄉村旅游宣傳營銷,打造服務一流、體驗感強的鄉村旅游品牌項目,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和諧統一。
1.3 數字賦能:數字技術掀起農村文化春潮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動力之源。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物質產品的豐富,也要重視精神文化的充盈,應充分發掘農村的歷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我國農村擁有豐富的傳統建筑、風俗習慣、傳統節氣、民族村寨、農業器具、農業遺址,這是我國農村文化發展獨特的歷史優勢。利用現代數字技術,能夠很好地盤活文化資源,使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農業文明契合,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變,不斷賦予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展現我國農村文化的獨特魅力。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逐漸強烈。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農村網民達3.26億人,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為10.6億人、10.67億人、10.53億人,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0% 、97.7% 、96.4%[5]。互聯網成為人民群眾創造文化產品、展現文化風采、表達文化訴求的主要平臺。在廣大農村地區,涌現出“村BA”“村晚”“村超”等各類文體活動,帶動了當地農業旅游和農產品售賣。優秀的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的表達工具,農村文化掀起陣陣熱潮的背后,是數字技術的成熟與發展,“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數字技術使鄉村文化振興充滿無限可能,正在激起農村文化振興的澎湃春潮。
1.4 模式轉變:數字技術改善農村社會治理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數字技術賦予鄉村治理新的時代內涵,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新工具,創新治理方式,推動數字化鄉村建設,不斷為新時代鄉村治理賦能。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數字平臺為鄉村治理數字化提供了重要載體。數字平臺具有開放性、科學性、多元協同性、技術便利性等特征,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有助于實現多元主體參與、內容透明化、治理方式數字化、辦事便捷化,同時實現政策準確上傳下達,破除時空限制。依靠大數據搜集和分析技術,基層治理部門可以準確掌握全村居民情況,實現鄉村治理科學化、便捷化,讓全體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實現共治共享。
2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2.1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城鄉存在“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可以簡單理解為在數字接入、數字使用、數字收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近十年來,我國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狠下功夫,“數字鴻溝”的彌合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不置可否的是,當前,我國城鄉之間依然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儼然成為制約共同富裕的不利因素。城鄉“數字鴻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在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電信網絡基站少,寬帶網絡不暢通,存在信號弱、網絡差等問題。在此類地區發展數字新質生產力缺乏基礎載體。第二,居民數字素養方面。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差距異常明顯,城市居民平均得分56.3分(滿分100分),農村居民平均得分35.1分,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了37.5%;農民數字素養得分僅18.6分,顯著低于其他職業類型群體,比全體人群平均值低了57%。農村居民數字素養不足,難以掌握瞬息萬變的數字技術,對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構成了挑戰。
2.2 農村專業人才短缺,青年人返鄉意愿低
馬克思指出:“勞動者是最能動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掌握了新技術,會產生更強大的新的生產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和更多的使用價值”[6]。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數字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更多精通數字技術的專業人才,但農村面臨著專業人才匱乏的困境。這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首先,大部分農民缺乏主體意識,難以接受數字技術對農村的改造,缺乏主動迎接數字化生產的意識。例如,受傳統小農觀念影響較深,在農業發展中仍首先選擇傳統農具,很難有主動使用新的生產工具的意識。其次,鄉村缺乏懂技術、觀念新、學歷高的年輕人。因為缺乏就業機會,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在大城市發展,在村務農的多是老年人,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老人種地”現象正逐漸成為常態。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缺乏最基礎的人力資源,導致內生動力較弱。
2.3 投資回報時間長,建設主體缺失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存在投資時間長、投資成本大、回報時間長等問題。電信基站、寬帶網絡等基本的數字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數字管理系統建設更是如此。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建設主體缺失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極大地改善了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狀況,但同時也讓部分村民產生了許多錯誤思想。鄉村究竟靠誰來建設?調研顯示,許多村民認為鄉村振興就要靠政府,產生了“鄉村振興不是農民的事,是政府和干部的事,看政府的投入”“沒有政府投入,鄉村多少年都發展不起來”的錯誤思想。另外,在鄉村振興專項資金中,用于數字生產力建設的資金還相對較少;在政府職能部門中,也缺少專門負責農村數字化轉型建設的機構。建設主體的缺失,掣肘農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2.4 農村土地產值低下,產品附加值微薄
首先,當前我國一部分農村地區,仍然以單一粗放的農業生產模式為主,農業發展以傳統種植業加小養殖業為主,農業和工業、服務業相結合的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農業領域的粗放發展指的是農產品缺乏深度加工,是典型的“農戶+收購商”模式。在這些地區,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往往是從生產環節挖掘的,忽略了精加工、物流和售賣環節的價值,農產品產業鏈條短,農民在農業利益鏈條上處于底端。這種粗放型的生產模式會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抑制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土地產值低下,農產品價格低廉,導致不想種、不敢種思想的惡性循環。其次,農業以分散型經營為主,即以小農戶個體生產為主,生產個體遍布各地。這種自給自足式經濟生產力低下,具有封閉性、脆弱性、分散性、落后性等缺點。該生產模式的一個明顯弊端是在生產過程中缺乏監督和統一的生產標準,導致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頭,個體農戶難以發展現代化種植和加工生產農產品,生產規模小、生產品質不高、優品率較低,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粗放型”和“分散型”發展模式的后果之一就是農民很難有經濟實力和精力去發展現代化數字農業,嚴重阻礙了數字新質生產力在農業方面的發展。
2.5 鄉村傳統民風掣肘,建設環境待優化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困境,即傳統民風民俗的制約,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高學歷人群回鄉就業的歧視與偏見。青年人迫于外部壓力,很難會選擇回到農村助力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造成農村地區人才匱乏,發展乏力。這類思想在農村根深蒂固,與當前農村缺乏就業機會、農業工作強度大、經濟收益低分不開。第二,建設環境復雜。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由于對政策的把握不夠和對數字鄉村建設的不理解,以及狹隘的小農經濟思想,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利益不協調、征地困難、農民不配合等情況,也會阻礙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3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實踐路徑
3.1 優化數字頂層設計,推進數字技術和鄉村振興政策銜接
以數字技術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政府。當前,缺乏專項建設資金和政策支持是制約農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應主動作為,優化頂層設計,及時出臺政策,創設有利于農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環境。
3.1.1 堅持黨的領導
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堅持黨統領全局,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格局,既要發揮黨掌舵定向的領航作用,也要充分吸納高科技企業、高素質人才共同參與,為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多方活力。
3.1.2 強化政策支持
政府應切實提高對發展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的重視程度,在鄉村數字基礎建設方面適當傾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出臺并不斷完善專門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與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加強政府同企業、金融機構的合作。
3.1.3 創設鼓勵機制
對相關企業和個人創設便利通道,簡化審批程序,對切實做出成效的團體和個人適當給予政策及物質獎勵,適度降低科技企業稅收,提供融資便利,激發各主體創新活力,使其主動參與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發展。對小微企業、鄉鎮企業、農村合作社加強政策宣傳與產業調整指導,加強發展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宣傳。改善企業生產模式及生產結構,助力其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數字技術,增強企業生產力與競爭力,對經營困難企業提供適當的資金人才政策支持。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技術和鄉村振興硬件銜接
從“要致富先修路”到“要致富先通網”,展示了在數字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也對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發展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具有先導性、基礎性意義。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要求,到2025年,我國鄉村4G深化普及、5G創新應用,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加快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的關鍵一招,必須加快農村電信基站、寬帶網絡建設。實現村村通高速網絡是鄉村發展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前提。因此,各地應在村村通網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城鄉網絡同速,不斷改善農村網絡通信質量。此外,還應適當降低農村上網成本。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廣大農民收入偏低。因此,各地應在大力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的同時,切實推進農村地區網絡“提速降費”工程,持續推進新時代網絡扶貧,保障農村地區廣大農民能夠用得起網絡;對鄉鎮企業、農村合作社等網絡需求較大的機構加大照顧力度,降低其網站運營成本,保障其滿足正常生產的網絡需求。在基本網絡設施建設的基礎之上,各地應發揮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高校多方力量,加強云平臺、大數據等技術研發,以農業發展、農村需求、農民需要為導向進行核心元器件和基礎軟件的研究,助力鄉村產業興旺。
3.3 開發鄉村人力資源,推進數字技術和鄉村振興人才銜接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壯大鄉村人才隊伍。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發展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振興,必須培養熟練應用數字“新農具”的“新農人”。
3.3.1 加強農民數字素養培養與技能培訓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對農民進行培訓,可以讓其掌握先進技術,大力提升農民科學素養,有助于實現農村生產力的大幅度躍升。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勞動者是更高素質的、能熟練使用先進生產資料、作用于更廣范圍勞動對象的勞動者。通過培訓,農民可以熟練掌握電商、精準施肥、產品深加工、品牌建設等技能,成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農民。在開展農民培訓時,應考慮到大部分農民知識水平較低的實際問題,培訓內容應盡量做到簡化且通俗易懂,培訓技術簡單易上手。應重視典型示范,讓一部分具有數字素養的個體先富起來,實現先富帶后富、個體帶群體,帶動觀望群體主動參與數字經濟。
3.3.2 完善數字人才培養制度,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考核制度,鼓勵引導科技人員開展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研究,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要及時發現并給予獎勵與表彰。創設良好人才培養體系,發揮政府、高校、家庭多方主體力量,加強人才培養大協作、大聯合。農業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迎合現實需要,加入數字化、信息化相關專業課,培養數字技能人才。提高農業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可以吸引更多有抱負、有技術的人才投身于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發展。
3.3.3 優化服務保障,強化主體培育
各地應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營造良好環境,并對青年人返鄉建設進行總體把握、合理引導。例如,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在住房、配偶就業、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提供政策兜底,讓青年人才在建設鄉村時減少后顧之憂;對有意回鄉建設的青年人才,根據其特長、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提升青年人才的素質;加大相關政策宣傳,讓青年人材用對政策、用活政策。
3.4 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推進數字技術和鄉村振興產業銜接
數字技術能夠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助力農民增收。鄉村產業振興是保障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的基本盤。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依托互聯網搭建“數字化+全產業鏈”平臺,從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生態運行全過程發力,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而實現產業興旺。
3.4.1 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融合,夯實產業基礎
首先,全面提升智能農具應用水平,加快農村地區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數字技術應用,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在廣泛搜集本地農業信息的基礎上,實現精準種植、精準灌溉、精準施肥,避免濫用化肥農藥,從源頭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產業鏈條的高質量發展。其次,利用大數據搜集技術,準確掌握各地農業信息,包括各地農業品牌、農業人才、優勢作物、優質農產品等,為整合資源、優化農業要素配置提供支撐。建立現代化數字監管與服務體系,第一時間掌握各地農業發展現狀、農產品價格、農產品交易等信息。
3.4.2 深度發展農村電商,提升農產品價值鏈水平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農村土特產網絡銷售。各地要想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產業,就要進一步挖掘新業態、新模式的潛力,堅持推進電商平臺進農村。農村電商的發展,成功實現了小鄉村與大市場的結合,為農產品銷售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數字平臺的不斷涌現和準入門檻的降低,讓越來越多的農戶接觸到網絡直播。以“抖音”平臺為例,該數字媒體平臺兼具短視頻播放、直播帶貨等多種功能,且開播條件相對較低,開播、經營、管理較為簡單,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了方向。深入推進農村“數商工程”,還需要從冷鏈物流業、快遞業方面下功夫,破除農村電商發展桎梏,創設更加完善的配套設施。
3.4.3 打造優質農業品牌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7]。農業品牌建設在農業現代化、農產品優化過程中意義重大。各地應深入發掘各村優秀農產品,依靠“土特產”打造一村一品牌,利用數字網絡開放性、多方參與性的特點加大農村品牌的宣傳力度。相關經營者可用數字技術為產品照片美化、宣傳視頻制作、后期配音賦能,制作精美有吸引力的宣傳視頻。政府部門應搭建質量監管數字平臺,嚴格監控農產品質量,嚴防劣質產品流入市場后破壞品牌整體形象。
3.5 培育農村文明新風,推進數字技術和鄉村振興文化銜接
文化是鄉村振興之魂,鄉村振興不僅要豐富物質財富的“錢袋”,也要重視精神財富的“腦袋”。在數字化發展浪潮中,數字技術賦予了鄉村文化新形式,開發了鄉村文化新內容,實現了鄉村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振興文化銜接,要從文化平臺、文化內容、文明鄉風等方面發力。
3.5.1 創設與時俱進的文化表達平臺
時代變遷讓農民產生了強烈的文化需求,我國廣闊農村大地上涌現了一批“農民網紅”“農村短劇”。一方面,要積極引導農民創造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積極向上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要積極開發新的文化表達平臺,先進的文化需要與時俱進的表達方式。例如,利用數字技術采集、記錄、儲存鄉村文化資源,利用多媒體技術傳播鄉村文化,把傳統建筑、傳統村寨、農村遺跡、傳統風俗節氣數字化,形成數字化文化館,讓鄉愁能夠被有效記錄;制作鄉村特色短視頻,用數字技術加工、宣傳鄉村文化。
3.5.2 積極開展文明鄉風培育,形成數字新質生產力發展良好環境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有形有魂才能行以致遠。在推進數字技術與鄉村文化銜接過程中,要重視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培育,推進新時代文明進農村。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重視村民思想道德素質建設,開展道德先鋒評比,在全村樹立典型道德模范,逐漸破除狹隘小農經濟思想。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在思想層面消除鄉村數字新質生產力發展障礙,取得村民支持。
3.6 打造綠色農業典范,推進數字技術和鄉村振興生態銜接
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在未來激起一場農業領域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8]。數字技術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3.6.1 發展智慧農業
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機等技術,助力農業領域實現精準種植、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等,在提質增產的基礎上減少資源浪費。面向農業發展需要,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提高農業領域科技水平,促使更多新農具投入農業領域使用。加強人工智能與現代農業的深入融合,搭建智能棚、智能牧場、智能果園、智能漁場等現代農業場所,實現農業發展的高質量、高科技、高效能。
3.6.2 探索農村文旅的現代模式
鄉村旅游是未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部分鄉村旅游體項目體驗感不強,難以匹配游客喜好,導致游客少、效益低。破解鄉村旅游難題,必須從數字技術中尋求破解之道,構建“文旅+鄉村”模式,實現農村旅游科技化、體驗化、藝術化。借助數字技術打造智能溫室、現代農業園,開發諸如田園小火車、體感植物、立體農業體驗項目,把農事活動與休閑旅游度假相結合。以數字技術助力,打造技術大應用體驗場景,實現鄉村旅游內容數字化,以智能講解、無人商店提升服務水平,實現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4 結束語
數字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起的生產力偉大變遷,數字技術賦予了農村農業農民數字化特征,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驅動力,預示著未來我國鄉村將沿著智能化、生態化、科技化不斷發展,發展農村數字新質生產力是民族復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所需。必須看到,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發展數字新質生產力還存在眾多現實困難,基礎設施不足、專業人才短缺等發展桎梏還需下大工夫破解,未來農村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發展,要從軟硬件視角出發,探索數字新質生產力在農村地區的實際效用,促進鄉村產業、文化、生態、治理等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佚名.《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EB/OL].(2024-05-31)[2024-06-02].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4/0531/c117092-40247769.html.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4-02-24(1).
[3]習近平.始終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 勇立潮頭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26(1).
[4]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奮斗,2023(6):6-19.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4-03-24)[2024-05-26].https://cnnic.cn/n4/2024/0321/c208-10962.html.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1).
[8]習近平.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2-06-10(1).
(欄目編輯:劉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