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河南省花生種植面積及產量位居全國首列,對保障全國花生供應、提升產品質量及推動我國花生產業整體發展至關重要。詳細分析河南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河南省花生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提出了建議。分析表明:河南省花生產業在種植區域布局、技術應用、品質保障及產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是也面臨多重挑戰:連年耕種導致土地污染嚴重,影響花生品質;品牌建設能力薄弱,企業大而不強;種植成本連年增長;針對中小種植戶的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加工企業融資困難;科研成果轉化率低,深加工產品少等。針對此,河南省應采取如下措施: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提升花生品質;重組合并龍頭企業,引領產業健康發展;加快機械化進程,推進規模化經營;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保障農民收益;拓寬融資渠道,構建多元經濟模式;優化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助力花生產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河南省;花生產業;產業現狀;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1-43-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09
0 引言
花生是河南省重要的經濟作物,具有產量高及附加值高等經濟優勢。花生也是河南省主要的油料作物,是花生產區農民獲取食用油的主要來源。了解河南省花生產業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制訂發展對策,對促進河南省花生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022年河南省種植花生面積達128.712萬hm2,產量達615.41萬t,分別占全國的27.5%和33.6%,均位居全國首位。國家對保障油料供給問題十分重視。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河南省花生產業不僅可以為油料加工提供原材料,而且可以帶動當地農民增收[1]。筆者分析了河南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并結合當前問題,提出應對措施,旨在為河南省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1 河南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
河南省花生產業高速發展,對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及應對飲食消費變化發揮了支撐作用。從發展方面看,河南省花生產業有以下優勢。
1.1 環境與土地條件優勢
河南省地處黃淮海平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降水為花生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在河南省,花生通常在5月中旬至6月初種植,此時溫度范圍為20~25 °C,適宜花生的生長發育。河南省花生主產區土地肥沃,土壤pH值為5.5~6.5,非常適合種植花生。河南省已建成多個無公害花生生產基地;正陽花生在2019年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在2020年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正陽縣被譽為“花生之都”。
1.2 種植技術優勢
經過多年大面積種植,河南省花生產區農民已較好掌握花生高產高效種植技術。例如,高油酸花生應晚播種,以避免春季低溫影響出苗,其種植溫度應穩定在15 °C以上。河南省花生主產區已探索形成了多種花生種植模式及配套的種植技術。例如,春花生種植推廣露地起壟種植模式和起壟覆膜種植模式,壟距為70~80 cm,壟高為12~15 cm,壟面寬度為45~50 cm,一壟雙行;麥后夏播花生推廣露地起壟種植模式或麥后少(免)耕鐵茬機械化種植模式;麥套花生要在推廣麥壟套種規范化種植技術的基礎上,用早熟品種替代中熟品種;推廣單粒精播技術,播種深度為3~5 cm,春播種植密度為225 000~270 000株/hm2,夏播種植密度為300 000~330 000株/hm2。種植密度和壟距可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特性和生育期長短適當調整[2]。
1.3 科技優勢
為應對我國食用油短缺及市場對花生需求逐年增長的問題,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張新友院士團隊經過10多年的努力,建立了花生無損傷分析系統,并與相關團隊共同育成花生新品種55個(如豫花15號、遠雜3102、豫花9326等適合河南地區的、高含油量的花生品種),在全國花生育種團隊中名列前茅。河南省通過“四優四化”科技行動的優質花生專項任務,在駐馬店市、周口市、鶴壁市等地建立了以生產高油花生為目標的示范基地。河南省內的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及地方農業科學院,從事花生研究的科研人員超過百人[3]。
1.4 規模優勢
自2003年起,河南省花生產業連續多年在全國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一,單產第一。2022年,河南省花生種植面積達128.712萬hm2,產量達615.41萬t,單位面積產量達478.13 kg/hm2。2013—2022年河南省及全國花生種植情況如表1所示。
1.5 品牌優勢
河南省共創建全國花生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面積達473.33 km2,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花生農產品7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標志的花生產品57個。河南省通過舉辦中國(駐馬店)農產品加工投資貿易洽談會、河南(鄭州)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和鄭州·中國好糧油產品及機械設備技術交易大會等展會,大力推介河南花生品牌,積極引進先進加工技術和市場渠道,建立廣泛合作關系,逐步培育自主花生品牌。在2023年國家地理標志花生品牌價值排行榜中,“正陽花生”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已達236.11億元,位于全國第一位[4]。
1.6 加工優勢
河南省花生加工企業通過近幾年的不斷改革創新,由采用傳統提油技術(如壓榨法、水擠法、浸出法等)逐漸轉變為采用冷榨法、水酶法,不僅保留了花生原有的天然味道,還提升了營養品質。這些改進不僅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并減少了產品雜質,促使形成了一批效益好和知名度高的花生油加工企業,并在部分地區形成了花生園區。河南省也不斷對糧油產業進行政策支持,設立了“河南好糧油”品牌,部分品牌入選了“中國好糧油”產品名單[5]。
2 河南省花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連年耕種導致土地污染嚴重,影響花生品質
耕地質量直接影響花生的品質。近年來,部分種植戶為追求高產,大量使用農藥及化肥,導致種植區土壤污染退化嚴重。農田中的農藥及化肥會隨著雨水流入溝渠,使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此外,一些企業為了經濟效益,違規排放污水,進一步加劇了耕地污染。
2.2 品牌建設能力薄弱,企業大而不強
經過多年的努力,河南省花生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擁有上百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0多家。河南省部分知名花生油生產企業如表2所示。
然而,這些企業的品牌推廣力和升級能力較弱,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無法做到從生產到加工統一管理;花生溯源平臺不健全,難以讓消費者接受;品牌成立后缺乏持續性投入,多數企業為家族企業,領導機制和運行機制未能與市場充分接軌,造成資源浪費。河南省花生企業規模較小,2023年,其規模以上企業總資產不超過200億元,年營業額不足300億元。相比之下,國內市場上的知名花生加工企業,如金龍魚市值達1 628億元,2023年營業收入達2 515億元;京糧控股市值達46億元,2023年營業收入達32億元;深糧控股市值達76億元,2023年營業收入達83億元。
2.3 種植成本連年增長
近年來,各種因素導致種植成本逐年增高。河南省花生種植區土地成本從2018年的3 766.50元/hm2上升至2023年的3 962.1元/hm2,增幅為5.19%。2018—2023年,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持續下降,導致以農民為主體的普通勞動力工資持續上漲,人工成本從10 373.7元/hm2增至10 831.35元/hm2,漲幅為4.47 %。種植花生所需的物質資料價格也連續上漲,如種子費、化肥費、農藥費和農膜費等,造成高消耗低回報。2023年,河南省種植花生的凈利潤僅為6 392.40元/hm2,使得部分種植戶減少花生種植面積,轉而種植經濟效益更好的農作物,從而降低了河南省花生的競爭力。2018—2023年河南省花生種植與收益情況。如表3所示。
2.4 針對中小種植戶的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
近年來,受到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河南省花生產業損失巨大。2021年7月,河南省花生主產區遭受暴雨災害;2023年5月,河南省持續降雨導致花生產地被雨水淹沒,造成經濟損失上億元。盡管河南部分地區的花生種植戶也參加了農業保險,但是參保面積低于實際種植面積。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2點。一是大多數種植戶以家庭經營模式為主,花生收購價格偏低,參加農業保險并不能直接影響花生的收益,加之種植戶年齡較大,難以理解農業保險的影響。二是保險政策的支持力度較低。雖然河南省政府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提出用農業保險保障種植戶利益,但參保流程復雜,需要農戶自行操作,導致農業保險未能實現全覆蓋,花生種植保險也未得到廣泛應用。
2.5 加工企業融資困難
河南省花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加工企業的支持,但這些企業大多發展緩慢,經營規模較小,缺乏管理經驗和健全的經營機制,抵抗風險能力弱,融資經驗不足,不具備專業的金融知識,僅依賴民間金融[6]。部分商業銀行對貸款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審核條件苛刻,需要抵押土地經營權、房屋等資產,審核周期過長,部分農機評估困難。近年來,部分地方政府的補助資金延遲發放,對困難企業的融資支持較少。
2.6 科研成果轉化率低,深加工產品少
河南省花生產業在加工方面存在科研成果轉化不足的問題,技術研發與生產銷售相分離。河南省的花生主要用于榨油等初級加工,但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初級加工不僅成本高且效益低下。河南省大多數花生加工企業在研發費用上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很低,研發投入不足導致產品競爭力弱。高校和科研機構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與產業化相關的人才更加匱乏。河南省內尚未建立專業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難以使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市場效益。河南省花生深加工產品占比不足10%,大多產品以原料出售,附加值低。
3 河南省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提升花生品質
河南省應堅持綠色種植理念,科學選擇適宜種植區,從源頭篩選優質花生種子,減少農藥與化肥使用量,遵循花生自然生長規律來種植。同時,合理應用灌溉技術,加強田間精細化管理,全面推行機械化生產,依托花生產業園區建設全國性的優質專用花生生產基地。河南省應通過龍頭企業訂單式生產模式,推動花生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方向發展。此外,應優化花生秸稈綜合利用方案,提升其飼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水平,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如在花生種植基地周邊建立養牛場,以牛糞為肥料來種植花生,以花生秸稈為飼料來喂養牛只。針對肥力較弱的花生地,應重點實施土壤肥力恢復與地力保護措施,并持續進行土地健康評估。
3.2 重組合并龍頭企業,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河南省可整合域內花生加工行業的領軍企業資源,創立一家集種植、儲存、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龍頭企業,并以該龍頭企業為引領,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該企業可通過自建生產基地,促進產品升級與深加工產品銷售,實現產業深度融合。同時,龍頭企業應建立線上銷售平臺,在抖音、快手等主流平臺進行直播帶貨,以線上銷售拉動線下生產,并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構建綠色銷售網絡。
3.3 加快機械化進程,推進規模化經營
河南省應持續加大對花生機械設備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全面推動花生產業全鏈條的機械化,實現從播種到收獲的技術優化,助力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促進規模化經營,河南省花生主產區鼓勵農民通過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提升經營效率與抗風險能力;應支持合作社等機構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訂單農業,帶動農戶增收。此外,河南省花生生產區應利用項目帶動科技創新,對規模以上種植戶給予財政補貼,并派遣科技人員提供專業指導。
3.4 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保障農民收益
河南省應積極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種植戶的風險防范意識[7];簡化保險條款,擴大保險覆蓋范圍與品種,開發新功能;加強基層保險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戶設立快速理賠通道;推動農業保險向二三產業延伸。此外,政府應充分發揮監管作用,確保農業保險平穩運行,有效保障農民收益。
3.5 拓寬融資渠道,構建多元經濟模式
一是政府金融部門應根據農村經營主體需求,創新推出貸款服務平臺,實現金融貸款對農業全領域的覆蓋,并通過村委篩選、線上申請線下辦理的方式,簡化流程,降低風險與成本,提高申請通過率,為花生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二是由河南省政府與農業投資銀行合作設立農業專項基金,為花生加工企業提供無息貸款,以入股方式促進企業穩定發展,并確保基金管理在項目中的優先清算權。
三是充分利用花生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有利條件,通過“期貨+訂單”模式,結合農產品價格險市場現狀,為花生生產者和交易者提供價格參考與風險管理工具,拓寬花生采購與銷售渠道,吸引更多優質客戶資源。
四是鼓勵農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規模化生產經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8]。
3.6 優化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助力花生產業轉型升級
科研成果轉化率是衡量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河南省應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緊密合作。河南省應引導相關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針對市場需求開發多樣化花生產品,特別是適合年輕消費群體的新產品,以提升花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河南省政府應出臺激勵政策,加強校企合作,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項目補貼,為企業提供多次培訓機會,營造良好的科研成果轉化環境,助力花生產業轉型升級[9]。
參考文獻:
[1]萬書波.花生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付陽陽.高油酸花生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22(16):50-51.
[3]周帥,韓彬,李帥,等.河南省花生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21,27(8):56-59.
[4]曲奕威,任春玲,姜玉忠.河南省花生全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22,38(2):9-11.
[5]中國糧油學會.關于公布2021年度“中國好糧油”產品名單的通知[EB/OL].(2022-01-19)[2022-03-15].https://www.ccoaonline.com/ueditor/php/upload/file/20220120/1642640104975372.pdf.
[6]白選杰.我國花生產業發展策略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1356-1358.
[7]寧威,李艷春,周靜嫻.我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最優比例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10):106-111,194.
[8]姜德華.“保險+期貨”在我國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基于陜西富縣蘋果試點的案例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8):120-123,178.
[9]黃燦輝.河南省花生加工業現狀及建議[J].河南農業,2018(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