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漁民就業增收、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海洋漁業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威脅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并對海洋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構成重大隱患。從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隱患的成因出發,探討其具體表現和治理策略,以期為新時期海洋漁業的安全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隱患;治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X9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1-6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13
0 引言
隨著捕撈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海洋漁業生產活動日益頻繁,但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愈發凸出。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隱患的成因,對于預防事故發生、保障漁民安全、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隱患成因
1.1 安全生產法治建設滯后,政策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法律體系尚未完善,缺少專門針對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高位階法律,現有法規多為原則性、局部性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時,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許多關鍵環節缺少量化考核的標準,導致安全生產責任難以有效落實。此外,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政策保障不足,安全生產投入和漁民保險等扶持政策力度有限,影響了安全生產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的持續性。
1.2 安全生產管理體系不完善,監管執法乏力
當前,我國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職責邊界不清晰,條塊分割嚴重,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管合力。基層海洋漁業安全監管力量薄弱,執法裝備落后,難以有效開展日常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1]。此外,海洋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不健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導致許多漁業企業缺乏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安全投入嚴重不足。同時,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監管方式需要創新,目前過于依賴行政命令和執法處罰,缺少柔性管理和社會共治理念,使得安全生產工作與漁民的利益訴求脫節,降低了監管執法的效果。
1.3 漁民安全生產意識淡薄,漁船船員專業技能缺失
長期以來,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許多漁民缺乏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習慣于憑經驗從事漁業生產,忽視安全生產規程和操作規范,導致違章作業和冒險作業時有發生。同時,漁船船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不到位,許多船員未經系統培訓就上崗作業,在復雜多變的海況下難以應對突發狀況,影響了漁船航行和作業的安全。此外,一些地方還存在漁船船員“帶病”作業、超負荷勞動等問題,嚴重威脅漁船船員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1.4 漁業生產方式粗放,漁船設施設備落后
目前,我國海洋捕撈業以中小型漁船為主,普遍存在船型老舊、設施簡陋、裝備落后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海洋漁業發展的需求。此外,許多漁船缺少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和應急救生設備,使得漁船作業和航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時,部分沿海地區的漁業生產方式仍然粗放,過度依賴增加捕撈強度來提高產量,使用的漁具設備大多傳統且落后,捕撈作業缺乏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加劇了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風險。另外,先進漁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不足,漁業裝備現代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滯后,導致漁業生產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撐,安全隱患防控能力較弱。
2 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隱患的具體表現
2.1 漁業事故頻發,威脅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發生數百起海洋漁業生產安全事故,導致大量漁民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諸如漁船傾覆、火災爆炸、人員落水等事故頻發,暴露了漁業安全基礎的脆弱性。同時,一些地區存在的違規操作、超員生產等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增加了事故發生的風險[2]。海洋漁業安全生產形勢的嚴峻性,源于安全隱患的交織疊加和頻繁顯現,這迫切需要引起關注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2 漁業資源枯竭,難以支撐漁業可持續發展
由于長期過度捕撈和非法捕撈問題,我國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一些重要漁業品種的資源量急劇下降,部分品種甚至面臨滅絕的威脅。資源的日益枯竭使得漁民的生產活動變得更加困難,捕撈效益不斷降低,一些漁民甚至冒險從事違法捕撈活動,形成了惡性循環。惡化的海洋漁業資源狀況已成為制約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患,必須采取堅決措施進行糾正。
2.3 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平衡
由于漁業生產方式的粗放和漁業污染的加劇,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關鍵的漁業生態系統(如珊瑚礁、海草床)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魚類棲息地退化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近海的石油勘探開發、圍填海造地等人為活動也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海洋生態系統一旦失衡,將反過來影響漁業資源的再生產,威脅漁業安全生產,形成惡性循環。
2.4 漁業經濟效益下降,制約漁業高質量發展
受漁業資源衰退、生產成本上升、市場價格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海洋漁業經濟效益持續下降,漁民收入增長緩慢,部分漁民甚至面臨生計困境。同時,我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程度有待提升,漁業經濟發展缺乏后勁[3]。不斷下降的漁業經濟效益已成為阻礙漁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隱患,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
3 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隱患治理策略
3.1 加強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法治建設,完善法律法規標準
針對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法治建設滯后、政策體系不健全的問題,我國亟須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法治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生產標準。首先,要加快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立法進程,制定專門的《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法》,從漁船建造、漁船檢驗、船員培訓、捕撈作業、漁港管理等各個環節入手,明確安全生產責任,細化安全生產要求,為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其次,要全面梳理現有的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政策法規,查找漏洞,補齊短板,增強法規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重點圍繞漁船安全管理、漁民安全保障、應急救援等關鍵環節,制訂配套的管理條例和操作規程,為各項安全生產工作提供明確的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南。最后,要加快構建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標準體系,重點就漁船建造、漁具設備、船員職業健康等方面,制訂嚴格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規范漁業生產經營行為,從源頭上防范化解安全風險。以漁船建造標準為例,要從漁船設計、建造、檢驗等環節入手,嚴格材料選用、工藝控制、性能檢測等要求,確保每一艘漁船從投入使用之日起就具備可靠的安全性能。與此同時,要建立健全漁船建造質量追溯制度,嚴厲打擊使用不合格材料、偷工減料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總之,只有加強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法治建設,用最嚴密的制度規范生產經營行為,用最嚴格的標準要求每一個生產環節,才能為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筑牢堅實的制度根基,有效遏制各類事故隱患,為漁業安全發展保駕護航。
3.2 健全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強化安全監管執法
針對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不完善、監管執法乏力的問題,政府部門需采取有力措施健全管理體系,強化監管執法。首先,要明確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理順工作流程,消除多頭管理、職責交叉等問題。可以在上級部門統一領導下,建立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協調聯動、信息共享、資源整合的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合力。其次,要創新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監管方式,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科技等多種手段,加大日常安全檢查力度,深入排查和整治各類隱患,并建立健全重大隱患掛牌督辦、聯合懲戒等制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堅決遏制事故發生[4]。同時,要加強基層海洋漁業安全監管能力建設,配齊配強基層監管隊伍,提升裝備水平,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監管問題。最后,要健全海洋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要求,嚴格實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狠抓工作落實。在此基礎上,要嚴格考核評估,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強化責任追究,形成“誰主管、誰負責”的責任閉環。以海洋漁業安全生產聯合執法為例,可由漁政、海警、交通、應急等多部門組成聯合執法隊伍,采取“鐵腳板”式排查、“地毯式”檢查等方式,深入漁港船廠、漁船作業現場等開展檢查,對漁船“帶病”出海、船員“帶病”上崗、漁具設備不合規等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縱容。同時,堅持舉報獎勵、違法曝光等措施,鼓勵群眾參與監督,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漁業安全的濃厚氛圍。只有不斷健全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持之以恒強化安全監管執法,不斷增強各方主體的安全生產責任感,才能守好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的“責任田”,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3.3 開展海洋漁業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提升從業人員安全意識
針對漁民安全生產意識淡薄、漁船船員專業技能缺失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大力開展海洋漁業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切實提升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素質。首先,要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因地制宜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活動。可以充分利用漁港公告欄、海上通信設備、手機客戶端等載體,采取漁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宣傳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營造人人關注安全、人人重視安全的濃厚氛圍。其次,要強化漁船船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建立健全船員教育培訓制度,實行從業資格準入管理。在此期間,可以結合漁業生產的具體實踐,有針對性地開展船員崗位技能培訓與應急演練,持續提升船員的安全意識、安全操作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應推行持證上崗制度,嚴格禁止未經培訓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上崗作業,從根本上預防并化解漁業安全風險。最后,要加強漁業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努力構建安全發展、綠色發展的現代漁業文明新風尚。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漁業能人的示范引領作用,樹立一批漁業安全生產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漁民主動學習安全知識、遵守安全規程,形成爭做安全生產標兵的良好氛圍。以漁船船員安全教育培訓為例,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船員安全生產網絡培訓系統,開設在線課程,組織船員利用航行間隙學習安全知識;針對不同類型漁船、不同漁區作業特點,精心編制培訓教材,采取實操演練、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導船員掌握各種復雜海況下的安全操作要領,不斷提高其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可利用禁漁期漁民集中的有利時機,組織開展漁民安全知識競賽、應急演練比武等活動,引導漁民牢固樹立“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基礎”的理念,使其切實增強遵章守紀、依法生產的自覺性和行動力。
3.4 積極推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化漁業
針對海洋漁業生產方式粗放、漁船設施設備落后的問題,相關地區必須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步伐,大力發展現代化漁業。一是全面推進漁船的更新改造工作。這不僅是淘汰老舊落后漁船的過程,更是有計劃地引入安全性能好、捕撈能力強、節能環保的新型漁船的階段。在此過程中,應積極推廣并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旨在提高漁船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從而改善漁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動力,廣泛推廣清潔能源的利用,以期從源頭上降低安全隱患[5]。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漁業裝備,推動漁業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發展。可以通過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漁具設備,減少對漁業資源的破壞性開發,進而提高捕撈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此外,加強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推廣北斗導航、海事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漁業裝備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從而提高安全生產的保障能力。三是創新漁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漁業結構調整。科學劃定海洋漁業生產紅線,加快漁港經濟區、現代漁業園區建設,促進漁業生產從分散作業向集約經營轉變。同時,深入實施休漁期制度,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修復漁業資源,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以漁船更新改造為例,可采取政府補貼、優惠貸款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漁民更新改造漁船。在漁船設計建造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標準規范,從漁船選型、總布置、設備配置、材料選用等方面提高安全性能,配備必要的消防、救生等應急設施。在漁船建造完工后,以“鐵規”嚴格把關,對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三無”漁船,堅決不予辦理各項手續,切實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總之,只有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生產方式、改善裝備條件,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才能從根本上防范化解漁業安全生產風險,為建設海洋漁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3.5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漁業生態補償機制,促進人與海洋和諧共生
為有效應對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對漁業安全生產帶來的威脅,必須加快構建多元化的漁業生態補償機制,促進人與海洋的和諧共生。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漁業生態補償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漁業資源養護、海洋生態修復、漁民轉產轉業等,引導漁民主動參與生態保護,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另一方面,可通過生態補償、資源有償使用等方式,建立健全漁業生態保護者受益、破壞者付費的利益調節機制,使漁業生態保護成為漁民的自覺行動。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漁業生態保護,推動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生態補償格局,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局面。以設立漁業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為例,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據不同海域的資源狀況、生態損害程度等因素,科學測算生態補償資金需求,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機制。資金使用范圍可包括漁業資源增殖、漁業生態環境治理、休漁期經濟損失補助、漁民轉產就業培訓等,并實行嚴格的資金監管,確保專款專用、陽光運作。同時,建立健全補償資金使用績效評估機制,將生態保護成效與補償資金掛鉤,以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只有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構建“共建共享、權責對等”的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才能在發展漁業經濟的同時,切實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人與海洋的和諧共生。
3.6 構建黨政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漁業安全生產社會共治格局
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一方力量難以實現根本好轉,必須構建黨政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漁業安全生產社會共治格局。首先,要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領導作用,將漁業安全生產納入其議事日程,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大安全投入,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從而為漁業安全生產提供堅強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其次,要充分發揮部門協同作用,加強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形成齊抓共管、協調聯動的工作合力。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信息通報、會商研判、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最大限度釋放部門協同效應[6]。最后,要充分發揮社會參與作用,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強化社會監督,暢通群眾參與渠道,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漁業安全生產的積極性。可以積極引導漁業協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發揮作用,組織動員廣大漁民參與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讓漁業安全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以加強基層漁業安全管理為例,各漁村、漁業協會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黨支部+理事會+志愿者”等模式,廣泛動員漁民參與安全生產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基層政府可通過成立安全生產監督小組、設立安全生產監督員等方式,組織漁民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安全知識宣傳、應急演練等活動,將安全生產的“探頭”延伸到船舶一線。同時,漁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要發揮作用,漁民應積極參與安全生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形成人人關注安全、人人重視安全的良好氛圍。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做好漁業安全生產工作是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準確把握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深入剖析各類事故隱患的成因,采取針對性強、務實管用的治理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筑牢漁業安全生產的堅實防線。
參考文獻:
[1]郭宇東,徐碩,王宇,等.我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問題分析和對策思考[J].中國漁業經濟,2023,41(4):8-16.
[2]綦振暖.中國海洋漁業安全生產基層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漁業信息與戰略,2023,38(2):100-105.
[3]陳培峰.泉州市漁業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研究[D].廈門:華僑大學,2022.
[4]楊建,楊杰,查勇,等.全力保障海洋漁業安全生產[J].江蘇農村經濟,2022(4):59-60.
[5]劉志宇.關于確保海洋漁船安全的思考[J].現代農業,2019(9):98-99.
[6]薛巖,王建春.近海漁業安全生產管理建議研究[J].鄉村科技,2019(21):45-46.
(欄目編輯:李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