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研究不同藥劑對黃芪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效果及產量的影響,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建立6個示范點,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白粉病,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防治蚜蟲,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50%辛硫磷乳油的混合液防治根腐病。發現綜合防治后的第3 d、7 d,黃芪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55.59%、69.29%;綜合防治后的第2 d、7 d,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7.03%、90.51%;根腐病的綜合防治效果為34.27%;黃芪的增產率為13.45%。即綜合防治能有效降低黃芪白粉病、根腐病、蚜蟲的發生率,提高黃芪產量。
關鍵詞:黃芪;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567.239;S435.6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1-7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17
0 引言
黃芪是我國傳統的藥用植物之一,主要產于甘肅、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山西等地[1],含有多糖、皂苷類、黃酮類等物質[2],具有抗壓、抗衰老[3]、增強機體免疫力、排毒、利尿等功效[4-5]。隨著人們對黃芪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野生黃芪資源越來越少,人工栽培黃芪已成為商品藥材的主要來源[6]。但在人工栽培過程中,黃芪易受白粉病、根腐病和蚜蟲的侵害,從而對黃芪的產量和品質產生嚴重影響。
臨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臨夏州”)和政縣陳家集鎮位于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氣候濕潤,土壤肥沃,非常適宜黃芪生長,但病蟲害侵襲會導致黃芪的產量和品質下降。筆者通過田間試驗對和政縣種植的黃芪生長過程中出現的主要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為實現藥材優質和穩產的種植目標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點概況
和政縣陳家集鎮的平均海拔為1 950 m,土壤多為黑壤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年平均生長期為181 d,平均無霜期為150 d,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100 h,年平均降水量為550 mm;主要經濟作物有啤特果、油菜及黃芪等。在和政縣陳家集鎮上王家村、陳家溝村、孟家村建立6個示范點,且每個示范點面積均為6 667 m2,并在示范點內隨機選取面積為1 333 m2的小區作為對照區,對照區不做任何病蟲害防治處理,要根據示范區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按試驗設計方案進行綜合防治。除試驗設計處理之外,對照區和示范區內的其他農事操作均相同。
1.2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為蒙古黃芪種苗(從岷縣引進)。供試肥料和藥劑有尿素(含N量為46%,購自山東飛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磷酸二銨(含P2O5量為64%,購自宜昌富升化工有限公司)、硫酸鉀(含K2O量為52%,購自綏芬河市龍生經貿有限責任公司)、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購自江蘇三山農藥有限公司)、50%辛硫磷乳油(購自山東先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5%毒·辛顆粒劑(購自濟南億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購自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3 試驗方法
1.3.1 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深厚、土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塊,土壤pH值以弱酸性為好,上茬作物為玉米。按照每平方米7.5 kg農家肥、75 g磷酸二銨、6~9 g硫酸鉀的用量進行施肥,并用旋耕機對土地進行翻耕,然后耙細整平。為了有效防止地下病蟲害的發生,可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50%辛硫磷乳油混合液(二者的質量比為1∶1)與基肥按1∶1 000的質量比攪拌均勻后對示范區進行消毒處理,然后精細耙耱,對照區不做消毒處理。
1.3.2 田間移栽
2023年4月初,對試驗區進行深耕耙磨,平整地表,選擇苗高在30 cm以上、根直徑為0.5 cm左右、側根少、無損傷、無霉變的蒙古黃芪幼苗,按行距35 cm、株距15 cm點播3行種苗。移栽后,用幅寬為120 cm的地膜進行覆蓋,且點播的3行種苗要位于地膜中間,地膜兩邊用土各壓5 cm,壓緊壓實,可一邊覆膜一邊放苗。
1.3.3 施肥
播種時,按每平方米純氮(N)15 g、純磷(P2O5)19.95 g、純鉀(K2O)10.05 g的用量施種肥(折合化肥為尿素25.5 g、磷酸二銨60 g、磷酸鉀18 g)。將種肥均勻撒施在地面上,并將5%辛·毒顆粒劑(每平方米施用量為7.5 g)撒施在示范區的地面上。
1.3.4 田間管理
在黃芪生長期,根據雜草長勢不定期除草。當幼苗長至3~5 cm時進行第1次追肥,每平方米用人糞尿75 g沖水澆施;當幼苗長至20~30 cm時進行第2次追肥,每平方米溝施尿素12.0~22.5 g。
1.3.5 白粉病調查與防治
在白粉病發生后,對所有對照區和示范區均隨機選取9個樣點,每個樣點面積均為1 m2,調查該樣點內白粉病的發病情況、發病株數和總株數,并計算發病率和病情指數,見式(1)、式(2)。
發病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 " " " (1)
病情指數=Σ(各級病株數×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值)×100%" " " " " " " " " " " " " " " " " " " " "(2)
在白粉病發生后,分別對每個示范區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10 d噴1次,連噴3次。在第3次噴藥后的第3 d、第7 d,分別統計各調查點植株的發病情況,白粉病分級標準[7]見表1。白粉病防治效果計算公式見式(3)。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試驗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 " " " " " " " " " " " " " " " "(3)
1.3.6 害蟲調查與防治
1.3.6.1 害蟲調查
在發現蚜蟲后,對每個對照區和示范區分別隨機調查10株黃芪的蚜蟲發生情況,并掛簽編號,在放大鏡下統計各植株的蚜蟲蟲口數。
1.3.6.2 害蟲防治
在蚜蟲發生后,于晴朗無風天的下午,對示范區均勻噴灑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并將黃色粘蟲板用細樹枝固定好,對蚜蟲進行誘殺。在采用化學、物理防治后的第2 d、第7 d,分別統計掛簽植株的蟲口基數,并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見式(4)、式(5)。
蟲口減退率=(處理前蟲口基數-處理后蟲口基數)/處理前蟲口基數×100%" " " " " " " " " " " " " " " " " "(4)
防治效果=(示范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 (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 " " " " " "(5)
1.3.7 根腐病調查與防治
整地時,在示范區將基肥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辛硫磷乳油的混合液(二者的質量比為1∶1)按1 000∶1的質量比攪拌均勻后撒施,可防治黃芪根腐病,對照區不進行處理。采挖黃芪時,在對照區和示范區分別隨機選取9個樣點,每個樣點面積均為1 m2,采挖樣點內的所有黃芪,并抖干凈黃芪根部泥土、剪掉殘枝莖葉,統計根腐病的發病情況。根腐病分級標準見表2[8],發病率、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的計算公式見式(6)、式(7)、式(8)。
發病率=病根數/調查總數×100%" " " " " " " " " (6)
病情指數=Σ(各級病根數×該病級數)/(調查總數×最高級數)×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7)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試驗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 " " " " " " " " " " " " " " " (8)
1.3.8 測產
在黃芪成熟后進行采收,在對照區和示范區內分別隨機選取9個樣點,每個樣點面積均為1 m2,測量該樣點內的黃芪實際產量,并計算折合產量和增產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白粉病防治效果
處理前后黃芪白粉病的發病率見表3。由表3可知,噴藥前,對照區和示范區的黃芪白粉病發病率分別為45.96%、47.72%,無顯著性差異;第3次噴藥后的第3 d、第7 d,對照區的發病率分別為57.43%、61.98%,示范區的發病率分別為28.71%、21.26%,即第3次噴藥后,對照區的白粉病發病率明顯高于示范區。
處理前后黃芪白粉病防治效果見表4。由表4可知,噴藥前,對照區和示范區的黃芪白粉病病情指數分別為30.31%、30.23%,二者無顯著差異;第3次噴藥后的第3 d、第7 d,對照區白粉病的病情指數分別為50.61%、56.01%,示范區白粉病的病情指數分別為22.47%、17.20%,即第3次噴藥后,對照區病情指數顯著高于示范區;第3次噴藥后的第3 d、第7 d,黃芪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55.59%、69.29%。
2.2 蚜蟲防治效果
處理前后蚜蟲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見表5。由表5可知,防治后的第2 d、第7 d,對照區蚜蟲蟲口減退率分別為-8.71%、-24.00%,這說明未進行防治會導致蚜蟲蟲口基數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增加;示范區蚜蟲蟲口減退率分別為75.03%、88.24%,即示范區的蟲口減退率顯著高于對照區,且防治后的第2 d、第7 d示范區蚜蟲防治效果分別為77.03%、90.51%。
2.3 根腐病防治效果
在采收黃芪時,對黃芪根腐病的發病情況和綜合防治效果進行調查和計算,結果見表6。由表6可知,對照區、示范區的黃芪根腐病發病率分別為24.98%、11.65%,病情指數分別為18.04%、11.86%,即對照區黃芪根腐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顯著高于示范區。經過綜合防治后,示范區的黃芪根腐病防治效果為34.27%。
2.4 黃芪產量
處理前后黃芪產量見表7。由表7可知,對照區測產產量的平均值為7.95 kg,每平方米產量為883.33 g;示范區測產產量的平均值為9.02 kg,每平方米產量為1 002.22 g,即示范區每平方米產量較對照區增加了118.89 g,增產率為13.45%。
3 結束語
筆者在臨夏州和政縣二陰地區選擇6個示范點進行黃芪田間種植試驗,并對黃芪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發現綜合防治區的黃芪白粉病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區,且防治后第3 d、7 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55.59%、69.29%;綜合防治區的蚜蟲蟲口減退率顯著高于對照區,且防治后第2 d、7 d的蚜蟲防治效果分別為77.03%、90.51%;綜合防治區的根腐病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區,防治效果為34.27%。示范區每平方米黃芪產量較對照區增加118.89 g,增產率為13.45%。試驗結果表明,綜合防治能有效降低黃芪病蟲害的發生率,從而提高黃芪產量,是增加種植戶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洪源,任偉超,孟祥霄,等.黃芪無公害栽培技術綜述[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5):187-192.
[2]王引來,夏建紅,賈萍,等.隴西縣黃芪制種田病蟲害與用藥情況調查[J].中國植保導刊,2023,43(7):83-85,92.
[3]李丹.遼西半干旱地區林下黃芪種植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23(1):50-51,54.
[4]王麗梅,楊青年,周子緯.涼州區黃芪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新農業,2022(14):61-62.
[5]陳夢妮,李永山,王慧,等.黃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青海農技推廣,2022(2):10-11,22.
[6]魯海坤.蒙古黃芪種子貯藏和控制劣變過程中活力及生理生化變化[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
[7]郭文欣,何倩,牛慧,等.不同生物源農藥對內蒙古地區蒙古黃芪白粉病的田間防效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23,25(4):854-858.
[8]馬桂芬,尚虎山,王文娟.黃芪保護地育苗防治病蟲害農藥篩選試驗[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2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