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將生產力發展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最終動力,而科學技術以其滲透性的作用方式,幾乎成倍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在軍事領域同樣如此。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重視科技發展對提高軍隊戰斗力的作用,鮮明地提出了“科技強軍”的戰略規劃,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強軍之路。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科技強軍戰略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已經在戰爭中總結出科技對軍隊戰斗力的重要作用,把提高軍隊的科學技術水平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偉大成就,人民軍隊的建設也正式開啟向建制化、正規化發展的征程,明確提出依靠科學技術實現軍隊現代化,并為此制定實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一)改建和新建軍事院校,培養現代高技術作戰人才
1950年7月,中央軍委會議研究確定了軍事院校建設的方案,決定在原有抗戰大學和各兵種隨營學校的基礎上建立一批軍事專業院校。根據這一決議,指揮、后勤、軍事工程和初中高級步兵學校等各類軍隊院校相繼建立。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1952年7月,毛澤東同志給軍事學院發出訓詞:“我們現在已經進到了建軍的高級階段,也就是進入到掌握現代技術的階段”,“依靠我們過去和較為落后的國內敵人作戰的裝備和戰術是不夠的了,我們必須掌握最新的裝備和隨之而來的最新的戰術”。
(二)注重加快建立國防科技體系,改善發展軍工行業
為了盡快提高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的水平,實現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1951年年初,中央軍委相繼決定成立兵工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工業委員會等部門,全面鋪開對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在此基礎上,到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國防工業體系中一大批類別廣泛、規模合理的重點軍工企業相繼建成,擺脫了軍事裝備水平特別是自主研發制造水平相對落后的困境,為國防科技體系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制定尖端武器發展規劃,加快新型武器裝備研制
為了彌補中國在大國戰略武器方面的短板,1955年1月,毛澤東和黨中央作出了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研制核武器的戰略決策,明確指出:“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此后,研制原子彈、導彈“兩彈”等尖端技術的工作成為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重點,并初步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巨大成就,使軍事領域迅速改變了落后面貌,為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打開了新的局面。
(四)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實現國防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發展軍事高科技困難重重,很多領域的基礎設施都依靠蘇聯建立起來。我們黨當時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長期依賴蘇聯的支援是不現實也是不穩固的,只有建立自己的國防工業、擁有自己的科技人才,才能真正實現國防和軍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1960年,針對蘇聯中斷對我國技術援助的情況,毛澤東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可見,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就已經把國防科技發展的立足點放在自主創新上,確保能夠自力更生,保持獨立穩步提升的發展態勢。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科技強軍戰略
這一時期,我們黨繼續領導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在國防和軍事領域也逐漸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強軍之路。
(一)鄧小平的“軍事科技現代化”戰略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世界軍事領域的發展大潮,指出軍隊建設必須轉到以科技現代化為中心的發展道路上來。他戰略性地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延伸至軍事領域,指出科學技術也是重要的戰斗力,是軍隊建設發展的“推進器”和“加速器”。
明確了現代科技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面對世界政治格局和軍事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我軍的建設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拓展了依靠科學技術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革命軍隊的總體目標,指出:“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他特別強調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是整個軍隊建設的物質基礎,也是衡量軍隊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應該作為軍隊建設的重要抓手。
制定了軍事科技現代化的戰略規劃。在充分分析國際形勢和明確建設思路的基礎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制定了一系列推進軍事科技現代化的策略規劃,將科技強軍的步伐推進到現實層面。一方面,由鄧小平親自領導,制定了一批高新技術發展計劃,事實證明,這些計劃項目的成果對我軍的建設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為了落實軍隊編制體制改革和部隊結構調整,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并且按照“合成”“精簡”的原則組建、改組軍隊編制體制,使我軍在精兵、合成、高效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
集中力量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軍事差距。20世紀80年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在軍事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世界各軍事強國都已經依托高新技術裝備開啟了現代化軍隊發展的新階段,而我軍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與發達國家軍隊產生了“代差”,這嚴重制約了軍隊戰斗力提升,不利于營造我國改革開放的和平環境。因此,鄧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只有加速改進軍隊武器裝備建設,才能保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物質需求,緊緊抓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主動權。
(二)江澤民的“科技強軍”戰略
進入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深刻分析了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情勢和新時期軍隊國防建設的特點規律,結合我國國情和軍情,正式制定了“科技強軍”的發展戰略,成為新時期中國軍隊建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要千方百計把軍隊的武器裝備搞上去。江澤民指出,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面對現代化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新態勢,“如果武器裝備落后,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對抗能力不強,奪取戰場主動權就比較困難,贏得勝利就要付出較大的代價”,要“千方百計把我軍的武器裝備搞上去”。同時,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立足我軍實際,清醒認識形勢,聚焦關鍵領域,集中優勢力量,爭取在能夠發揮關鍵制勝作用的“殺手锏”武器領域取得突破,切實提高我軍的威懾能力和實戰能力。
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世紀末,我國國防工業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自主研發能力有很大提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如何進一步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爭取寶貴的戰略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加快我國軍事技術升級和國防建設躍升的有效途徑。因此,發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要“堅持把自主創新與必要引進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有些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依賴于人就會受制于人,必須繼續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指導戰略,立足本國實際,謀求創新優勢。另一方面,還要學會趁勢而為、借勢而上,通過加強國際溝通和合作,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做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以“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則改革軍隊編制體制。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浪潮襲來,對我軍的質量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提出嚴峻挑戰,如果軍隊的質量搞不上去,就無法在世界軍事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適當壓縮規模,逐步理順編制體制,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是軍隊改革的一項主要任務。特別是在世界范圍內爆發了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之后,我們深刻認識到在和平時期開展軍事斗爭準備的戰略意義,明確提出實現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的建設規劃,指引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在“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上闊步向前。
要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軍事人才。江澤民指出:“迎接新的軍事發展的挑戰關鍵在人。”向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軍,必須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軍事科技人才。人才培養既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又是在現階段必須籌劃的工作。受到經濟發展和科研基礎的限制,軍隊的高新技術裝備比例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全面提高。人才的成長更需要時間,軍隊科技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遠工程,我們“寧可讓人才等裝備,也不能讓裝備等人才”。軍事科技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基地”是軍事院校,院校教育搞不好,人才質量就上不去,因此,必須加強部隊和院校的溝通交流、協調配合,培養出大批懂技術、會指揮、能打仗的新型現代化軍事人才。
(三)胡錦濤的國防和軍隊科技發展戰略
本世紀初,胡錦濤運用科學發展觀深入思考軍隊發展狀況,清醒地認識到本世紀初世界科技、軍事發展的特點,審時度勢,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具有時代特征的“科技強軍”戰略。
突出國防科技自主創新的核心地位。胡錦濤指出,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和基礎,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只有真正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應用,才能切實推進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軍事領域的關鍵技術更是買不來的,要走中國特色的強軍之路,擺在首位的永遠是涉及國家主權、安全以及國家軍事競爭力的國防科技領域,只有堅持國防科技的自主創新,武器裝備的優勢才能真正建立起來,國防和軍隊的科技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因此,國防科技自主創新是科技強軍的根本途徑,是強國富民的關鍵根基,也是國家安全的可靠保證。
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統籌推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胡錦濤以科學發展觀的視野統籌審視我國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將國家安全形勢和社會經濟發展協同起來,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了“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探索形成了推動我國軍事科技進步的新模式。他深刻指出:“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做好軍民融合,一方面能夠有效利用社會資源,推動軍用和民用資源的雙向轉移和服務,走出一條投入少、效益高的建設道路;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軍事科技的領先性和超前性,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科技強軍戰略
作為一以貫之的發展戰略,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總結凝練出了科技強軍戰略的最新成果,這是對新時代強軍興軍戰略布局更加深遠的籌劃、更加全面的部署,標志著我國軍事科技和國防工業的發展實現了新的內涵式躍升、中國特色科技強軍戰略的部署和籌劃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一)創新驅動: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習主席指出:“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軍事競爭中掌握主動,就必須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幅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只有不斷推進國防科技自主創新,才能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現代化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推動我國軍事實力跨越式發展,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提供戰略依托。同時,國防科技創新必須為部隊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服務,提高對戰斗力的貢獻率,只有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才能使創新驅動的引領力落地見效,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
(二)科技強裝:大力建設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體系
強國必須強軍,強軍必須利器。今天,在科技力量的強大驅動下,世界新軍事革命不斷深入發展,戰場上物質力量的對比將出現更加嚴重的不對稱性,美國等軍事強國很可能憑借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與發展中國家形成武器裝備新的“時代差”。在這場競爭中,如果我軍不抓住發展機遇期,不加速發展武器裝備,就很可能拉大與軍事強國之間的差距,使我們在未來的軍事斗爭中處于不利境地。因此,必須立足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著眼于滿足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的需要,積極探索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的建設路徑,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構建適應現代化作戰要求的具有我軍特色的新型武器裝備體系。
(三)科技強才:加快推進科技強軍的人才隊伍建設
強軍興軍,要在得人。習主席始終把培養和造就高素質新型軍事科技人才作為強軍興軍的根本大計,指出培養人才的極端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強調要緊緊圍繞強軍興軍實施人才戰略工程。首先,要打造現代化一流軍隊的科技人才方陣,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其次,要健全集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創造人盡其才的政治環境,為科技人才成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最后,要完善人才業績評價機制,規范人才發展的激勵措施,為部隊遴選保留優秀可靠的科研人員隊伍,確保軍隊人才不流失、隊伍不斷檔、力量不削弱。
(四)科技強建: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軍隊建設質量
兵貴精不貴多,“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軍隊建設質量”是我軍的基本建設經驗之一。在新時代科技強軍的進程中,我軍依托新的科技進步成果逐漸完成了新一輪國防和軍隊調整改革,以科技為牽引推進部隊建設模式、組織形態、后勤保障等方面改組提高,使部隊戰斗力持續有力提升。因此,推進新時代科技強軍,就要以科技進步為戰略基點,繼續全面提升部隊建設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的全面貢獻率。目前,我軍建設模式的轉變主要包括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由相對封閉體系向全面開放體系轉變三個基本方向。
(五)科技強訓:適應新時代特征開展科技練兵
當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戰斗力的生成模式,也推動軍事訓練領域的深刻變革。習主席多次強調,堅持走科技興訓之路,堅持練兵備戰,堅持實戰化訓練,在提高本領、砥礪血性上下功夫。首先,要通過訓練謀求戰略主動、爭取戰略優勢。其次,要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新途徑、新方法,提高軍事訓練的質量效益。最后,要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部隊,這是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根本導向,也是軍事訓練發揮“預實踐”實效的根本保證。
(六)科技強管:推進以效能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革命
軍隊能不能打仗、打勝仗,管理往往起著重要作用。一支軍隊,理論指導再好,武器裝備再好,戰斗人員再多,如果管理一團糟,各項要素不能集成發揮作用,也是打不了勝仗的,甚至可能是打不了仗的。科技強軍,離不開科學化管理的制度保障,我們要推進一場“以效能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革命”。現代化軍事管理革命是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法規制度、操作實踐等全方位、多角度展開的一場基礎性變革,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橫向來看的各個管理要素的革新,更應該是縱向的體系化、全局化、動態化的建設過程。
(七)科技強理:加快深化軍事理論創新的進程
科學的軍事理論就是戰斗力。習主席指出:“要密切跟蹤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構建具有我軍特色、符合現代戰爭規律的先進作戰理論體系。”首先,要緊跟前沿技術推進軍事理論創新,以科技發展新態勢搭建軍事理論研究新框架。其次,要緊貼實戰創新軍事理論,為打贏現代化戰爭破解理論難題、提供戰略指導。最后,要緊盯對手加強聯合作戰理論研究,研創出一套能夠應對戰場新情況、完成作戰新任務的聯合作戰理論和戰法。
正是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引領,才能逐步實現我國軍事實力的跨越式發展,從而把國家安全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把科技強軍的戰略謀劃融入軍隊建設發展的各個環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快推動我軍向世界一流軍隊跨越,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特色科技強軍之路。
【作者:空軍工程大學副教授、空軍通信士官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