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畫有很強的寫意性,其藝術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寫意精神”。國畫的寫意精神體現為不拘泥于物象、突出氣韻、注重揭示本質、虛實交錯、追求意象的偶然性,因此,國畫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與鑒賞價值。對國畫的鑒賞要給予高度重視,并明確其中的方法與技巧。
[關 鍵 詞]國畫;寫意精神;鑒賞;氣韻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8-0066-03
文獻著錄格式:敖詩嘉.國畫的寫意精神及其鑒賞技巧分析[J].天工,2024(18):66-68.
“國畫”即中國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具有多樣的藝術風格,其中之一便是“寫意”。國畫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很多畫家注重在國畫創作中進行寫意表達,也因此使“寫意精神”成為國畫的藝術特征之一[1]。在“寫意”這一藝術風格下,畫家在國畫創作中不會再拘泥于“似與不似”,而是在創作中強調“意重于形”。蘊含寫意精神的國畫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國畫的寫意精神,并掌握國畫的鑒賞方法與技巧。
一、中國繪畫藝術中寫意的內涵
在中國繪畫藝術中,有較多重要的表現手法,比如寫實、寫意,且寫實與寫意是相對應的關系。對于“寫意”這一表現手法而言,是指畫家在繪畫創作過程中不刻意追求逼真還原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象,而是選擇在物象之外有所寄寓,有效突出內在的精神意蘊。在中國繪畫藝術的“寫意”中,“寫”是指描寫、書寫、模仿等,是畫家對思想、情感的表達;“意”既是指畫家的情意、想法、意念、主觀意志,也是指中國繪畫藝術中的意趣、神韻、意旨。就國畫而言,畫家在國畫的構思、創作、情感表達、審美這些活動中都不能離開“意”,且畫家注重將“意”作為畫作神韻與神似的重要條件,“意”在國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
寫意畫主要包括寫意花鳥畫、寫意山水畫、寫意人物畫,無論是何種寫意畫,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是畫家不追求客觀事物外在的形似,而是善于通過簡單的表達而達到形似、形神兼備的效果。對于寫意山水畫而言,畫家在創作時不拘泥于形似,而是突出寫意性,強調氣韻生動與虛實相生。王維、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人都注重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寫意”,提出在繪畫藝術中注重寫意和意境,將詩意和情感有效注入繪畫中。
二、國畫中寫意精神的體現
(一)不拘泥于物象
在國畫的寫意藝術風格形成之前,畫家在國畫的創作中重點運用“寫實”這一表現手法,即追求寫實性,從而將事物的形象有效還原或再現。畫家在運用“寫實”這一表現手法時,次要位置上是自己的思想、意識、情感,而主要位置上強調突出物象,而“寫意”這一表現手法與“寫實”這一表現手法正好相反。在運用寫意藝術風格時,畫家注重進行物象內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表現時運用“神似而非形似”這一方式。運用寫意藝術風格進行國畫創作強調物象只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載體,可以有效承載畫家的感受和體會,但是真正想要呈現出的是精神方面與文化方面的內容。正是因為如此,國畫的寫意精神之一即“不拘泥于物象”,畫家不再拘泥于形似,只是在勾勒物象的外形和輪廓時運用簡練的筆墨,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往往較為粗放。
(二)突出氣韻
在國畫中,“突出氣韻”是一種重要的寫意精神,是指畫家進行精神活動的刻畫,并賦予所描繪對象一種神韻。國畫中在突出氣韻時,人、動植物、大自然都可以作為擁有精神活動的對象。以大山為例,普通人認為大山可以自然形成,并且大山是矗立不動的,但若是寫意型的畫家,則會認為大山與人一樣是“孕育”出來的,大山的肢體是山巒、山峰,通過運用寫意藝術風格,大山可因此有靈魂,描繪大山的國畫可以彰顯神韻。在國畫的寫意精神中,“突出氣韻”的過程并不是對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描繪,而是將事物所具備的“生命的律動”有效表現出來,使描繪對象富有精神內涵,情感特征也隨之豐富。氣韻對于國畫創作有重要意義,畫家需要確保氣韻能呈現出生命內在的運動規律,即生命的律動,如此才可以將國畫的精髓詮釋出來。
(三)注重揭示本質
寫意型的畫家在國畫創作中,會選擇在寫意精神的表達上將事物或場景的局部凸顯出來,且可以適當進行事物或場景的夸大處理,闡釋道理時的主要理念是“由點及面”及“見葉知秋”[3]。與此同時,國畫在寫意精神上強調通過現象將本質揭示出來,甚至是可以引發觀者進行深刻的反思,既可以利用自己的肉眼對國畫的畫面內容進行觀看與賞析,也可以用心去感受畫家在國畫創作時所希望表達出的主題與情感,深刻體悟到國畫作品的象征意義。
以《揮扇仕女圖》這一著名國畫為例,這是一幅呈現了仕女宮廷生活場景的國畫,畫家周昉在創作時著重表達仕女獨影垂憐的凄苦,但是卻沒有用更多的事物來進行表達。在細節方面,畫家周昉運用了冷暖色對比方法,同時突出眼神等細節,觀者在鑒賞《揮扇仕女圖》的過程中可以較容易想象出仕女的悲傷,對仕女那痛苦、幽怨的內心有良好感受。
(四)虛實交錯
在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中,“虛與實”是一個重要的辯證思想。以老子的哲學思想為例,他提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虛與實這兩種要素。基于此,古代學者注重揭示虛實關系,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體現,一是陰與陽,二是有與無,三是顯與隱,將某種特定的意義有效地隱喻出來。在國畫創作中,畫家在表現“虛”時會注重運用畫中不著筆墨的“留白”,“留白”的運用可以使國畫更易具備“虛實交錯”這一寫意精神。在“實”這一方面,是注重刻畫客觀實物或實景,但這樣的“刻畫”與純粹的寫實存在不同之處,畫家會巧妙地滲透“虛”,以達到虛實交錯的效果,使國畫畫面的含蓄性得到增強。應該說,在現階段的國畫創作中,“虛與實”的哲學觀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如果畫家能夠高度統一國畫的內容與形式、真和美,對提高國畫的品質與感染力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在國畫的寫意精神層面,畫家通過確保“虛”與“實”的辯證統一關系,可以讓國畫的意境無限深遠。
(五)追求意象的偶然性
從畫家的角度而言,在國畫創作中寫意是表達畫家主觀意識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寫意的過程中,畫家需要分析所描繪的事物,總結歸納出事物的特征,在此基礎上通過自我情感與思想的升華,形成所需要的藝術形象。在運用寫意方法創作的過程中,畫家會在落筆時突破技法的約束,轉而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遵循內心感受而大膽創作,確保可以盡抒胸臆,并且注重追求意象的偶然性。正是因為畫家敢于追求意象的偶然性,所以可以確保在國畫中將意象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對提高國畫的創作水平大有裨益。
以近代中國畫大家張大千為例,在潑墨山水圖的創作中,張大千先鋪開畫紙,然后盡情地潑上墨汁,讓墨汁自由流淌于畫紙,最后凝固而形成墨暈。在此基礎上,張大千的主要做法是對墨暈的形態與樣式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創作意愿,然后下筆點綴,畫出自己想要的場景、人物。可以看出,張大千在潑墨山水圖的創作中追求意象的偶然性,在寫意精神的表達過程中追求隨心所欲,最后形成的潑墨山水圖給觀者一種似又不似、不似又似的直觀感受。
三、鑒賞國畫的方法與技巧
(一)注重從筆墨入手
國畫因為有高度的形式美、豐富的變化,所以其筆墨關系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緊密”,即筆與墨之間能夠處于充分結合的狀態,使所要描繪的事物得到充分的刻畫。正是因為如此,在進行國畫的鑒賞時,一個重要的方法與技巧是堅持從筆墨入手,對筆和墨的關系進行深刻理解并概括。在從筆墨入手進行國畫的鑒賞時,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方法與技巧。
第一,對畫家的用筆進行綜合分析,評價與鑒賞畫家是否恰當運用直、剛、柔、曲、肥、粗、細、瘦等描法,同時評價畫面的變化和統一是否處于協調的狀態[4]。如果畫家在國畫創作中過于注重變化,則國畫的畫面會失去整體效果,且各種描法的掌握與運用不佳時,會影響到國畫作品的好壞。
第二,對國畫作品墨的變化進行觀察與鑒賞,要求國畫作品達到濕中有枯、干中有濕的效果,如此才可以讓國畫作品富有神韻,將寫意精神更好地表現出來,要堅決避免兩種問題,一是“全部是濕墨”,二是“凈是干墨畫面”。
第三,評價與鑒賞畫家是否恰當處理墨的濃淡關系,確保有“濃墨”和“淡墨”,評價畫家是否同時運用了積墨、潑墨、破墨的技法。
(二)注重感悟作品的意境
在國畫作品中,“意境”是指國畫作品所達到的藝術高度。畫家在國畫創作過程中,可以通過筆墨有效地創造出一種新氣象與格調,使國畫作品的意境有效表現出來,同時確保觀者可以有效感悟作品的意境。當前的國畫已經由“追求形似”轉變為“追求彰顯寫意精神”,畫家也注重在國畫創作中表現自己的寫意精神,使國畫作品更有意境美。因此,在鑒賞國畫作品時,觀者應該注重鑒賞國畫作品的寫意精神,注重感悟國畫作品的意境。
從畫家進行國畫創作的角度而言,為了追求更高的意境,強調對與自己生命相關的一切進行充分感受,感知到所存在的各種聯系,如此才能夠形成心靈感悟。基于此,觀者在鑒賞國畫作品時,要堅持對國畫的畫面內容進行鑒賞與分析,努力感受到國畫作品所傳遞出的情感。與此同時,觀者要努力融入國畫作品之中,并結合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體會國畫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刻意境。
(三)細致觀察構圖特征
在國畫作品中,“構圖”是指國畫作品的結構和布局,強調的是畫家能夠合理組織所要表現的形象,保證所要表現的形象能夠形成統一、和諧的畫面。在細致觀察國畫作品的構圖特征時,觀者要立足于國畫作品的寫意精神,重點對主次、布勢、疏密、取舍進行鑒賞。
1.主次
觀者要關注國畫作品是否存在主次不分的問題,原因是主次不分會導致國畫作品有“喧賓奪主”的特點。觀者要重點鑒賞畫家有無營造出一個構圖重點,同時鑒賞所要表現的主體形象是否在國畫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若是國畫作品的主體不明,則畫面勢必是平淡散亂的,也因此不能將國畫作品評價為“好”。
2.布勢
觀者應該對顧愷之所提出的“置陳布勢”這一主張有所理解,尤其是要理解國畫作品中布何局與擺何勢。在國畫作品中,“勢”是國畫作品畫面的中心元素,將“勢”作為起點而進行其他事物的延伸與發展;“布”的含義則是布置、擺設。在鑒賞國畫作品的“布勢”時,一是鑒賞畫家對畫面的構成方式、整體趨向及層次變化是否進行有效的視覺設計,二是鑒賞畫家在表現空間構成時是否恰當地運用疊合、穿插、遮擋等技法[5]。除此之外,對平面畫面是否恰當進行縱深空間的物象布置展開評價與鑒賞。
3.疏密
疏密是指國畫作品畫面上的“疏與曠”“凝與聚”的對立關系,國畫作品中的物象與線條應疏密相間,如此才可以進行寫意精神的表達,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因此,觀者要評價與鑒賞畫家是否合理地進行疏密的安排,同時對構圖的“虛”與“實”這兩個方面進行鑒賞,若國畫作品的構圖方式恰當合理,則國畫作品可以充滿彈性且錯落有致,國畫作品的藝術效果可以更佳。
4.取舍
觀者應該設身處地地分析構圖的取舍關系,要堅決避免國畫作品中的素材過多。從鑒賞的角度而言,觀者可以重點鑒賞畫家在構圖的取舍關系中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并結合畫家的創作追求與繪畫風格,評價畫家是否進行合理取舍。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寫意精神在國畫中占據重要地位,得到畫家的高度重視。國畫創作中的寫意精神表現對畫家的專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畫家不斷學習與實踐探索,不斷掌握國畫中表現寫意精神的方法、技巧。對國畫的鑒賞需要明確國畫鑒賞中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將寫意精神的表現作為國畫鑒賞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而更恰當地評價國畫作品。
參考文獻:
[1]常梅焱.跨文化視角下的國畫鑒賞與傳播[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2):150-152.
[2]王琳.國畫創作中藝術精神的體現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1):151-152.
[3]張遠.國畫鑒賞基本方法[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20,30(1):106-108.
[4]嚴麗莉.國畫創作中的傳統筆墨文化元素探析[J].普洱學院學報,2022,38(4):84-86.
[5]連曉紅.新中國工業題材的國畫創作與發展[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23(4):76-78.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