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遺是一個民族代代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人為媒介的動態文化,是深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的文化根脈。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以創新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成為文化消費的時尚新寵,讓更多的人得以尋非遺、賞非遺、感知非遺魅力。扎染、剪紙、漆藝等民間傳統非遺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將其融入美育中,可以提高美育效果。以非遺漆藝工作坊為例,試析非遺在高校美育中的傳承與創新。
[關 鍵 詞]非遺;高校美育;漆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8-0078-03
文獻著錄格式:張帆,鄭童.基于非遺的高校美育工作創新研究:以漆藝工作坊為例[J].天工,2024(18):78-80.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8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我們一定要去保護、傳承、利用這些非遺項目,賡續傳統歷史文化、文明互學互建,增強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首先,構建完整的非遺美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提倡全民參與,出版非遺類書籍、繪本,確定高校非遺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其次,加大力度培養非遺教師,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到教學科研及授課環節,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的傳承,廣泛開展研學和社會實踐活動。最后,有目的性地建設一批非遺實踐基地,鼓勵非遺入校園。高校師生是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可以為非遺傳承注入活力,使其熠熠生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來,各地方、各級各類學校積極推進美育課程建設,美育活動蓬勃開展。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制約高校美育發展的瓶頸和短板。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高校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肩負著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美育不是應試專業課教育,可以從多維角度出發展開教學,如美術審美、音樂審美、戲曲、文學等。以前,多數高校忽視了美育對身心健康的發展,對審美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現在,高校美育工作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美育精神,培育新時代青年。
一、非遺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現代高校美育體系的深度融合。
第二,立德樹人,培根鑄魂。高校作為國家培養新一代青年的基地,從美育視角出發為民族傳統技藝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豐富高校美育題材。目前高校美育課程以音樂、舞蹈、文學、美術為主,對于非遺的關注度不是很高,將非遺傳統文化注入美育課堂,能夠提升非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以德育人、培根鑄魂的作用。
第三,創新傳統文化。高校美育應該展現中華傳統美學的風格和意蘊,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外,利用科技手段,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二、非遺漆藝傳承與創新的具體做法
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歷史任務。基于此,高校美育教師依托藝術專業教學優勢,并結合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和中華傳統文化,創立如“漆”而至非遺漆藝工作坊。這其中蘊含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同時,為了保護和傳承非遺,將非遺融入美育教學實踐環節中。
大漆作為漆藝的主要材料,其采割難度大且價格不菲,非遺傳承人化腐朽為神奇,展現出精妙的漆藝作品。精湛絕倫的髹漆工藝是一種漆藝,其技法繁多復雜,可謂“千文萬華”。我國的非遺多種多樣,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特色,而與漆藝息息相關的多種漆藝技法都可以應用到漆藝家具飾品、生活日用品等設計中。
(一)只有融合時代特征,順應時代發展,傳統文化才能活躍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非遺的發揚光大,需要非遺傳承人不斷創新求變,找到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契合消費者的審美,適應市場需求,推動非遺生活化、產業化和時尚化,把“好手藝”變成“金飯碗”。通過獨特的創意與巧思,開發出一系列非遺文創產品,讓傳統手工藝更加貼近生活,讓非遺煥發嶄新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創新傳承方式
熟練掌握并精通非遺技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傳統手工藝工序復雜、工藝繁復、要求嚴苛,并非一朝一夕能習得。例如,一件完整的雕漆作品少則要堆八九十層的漆,多則要堆兩百多層的漆,每層至少需要半個小時以上的待干時間,一毫米厚度的漆要刷二十多次,最后再施加雕刻,這個程序是非常繁雜的。漆器的貴重不只在于它的歷史悠久,也在于它值得考究的制作工藝。傳承人要敢于堅持所愛、虛心學習、追求卓越,用精湛的技藝傳承非遺之美。此外,傳承傳統手工藝也需要創新表達方式,可以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元素相融合,進行非遺融合科技、非遺融合旅游、非遺融合文創等跨界、跨領域、跨行業探索,實現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有機結合。
(三)增強傳播效果
近幾年,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一些新興產業憑借媒體力量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非遺的傳播、美育的影響在新媒體中占比較小,非遺傳承人的傳承力也在減弱,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讓大眾更了解、更喜愛傳統工藝。非遺傳承人憑借巧奪天工、獨具匠心的作品,使非遺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新媒體平臺作為線上內容傳播的重要渠道,拓寬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路徑和營銷渠道,也改變了產品的形態。從售賣手工制品到利用網絡視頻等方式進行藝術再創作;從手工制作的物質產品到視頻形態的數字文化產品,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在“云端”得到拓展;制作過程從“幕后”搬到“臺前”,流量也“反哺”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四)順應消費新趨勢
當下,深度融合文旅產業,消費新業態、新趨勢層出不窮,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都呼吁非遺與當代文化共生,如非遺傳承基地、傳播基地、鄉村非遺小鎮、博物館等,還有集市民休閑、游客參觀、研學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非遺會客廳”。傳統手工藝項目開始嘗試功能轉型,開發運營手工體驗、研學體驗產品和相關服務項目,積極傳遞手工藝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等理念,讓手工藝邁入體驗經濟時代。藝術家和匠人將非遺與其他藝術形式相融合,將傳統的漆藝與現代藝術元素結合,如家居、香器、茶器、首飾等,非遺工藝已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
(五)融入社會經濟發展
不論是非遺保護傳承還是非遺價值拓展和延續,都可以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相契合。如國家級非遺彝族(撒尼)刺繡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區的一種民間刺繡藝術,其緊緊圍繞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變遷,從完全手繡的日用產品到“半手工型”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適度簡化手工制作程序、縮短手工刺繡耗費時間,大大降低了繡品成本,拓展了這項手藝的生存空間,促進了鄉村經濟的振興發展。
三、將非遺漆藝工作坊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具體做法
高校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高校學生的審美素養,使其擁有高水平的審美情趣,增強審美感受力和創造力。蔡元培說:“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感情,認識美丑,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近幾年,由于黨中央高度關心和重視美育工作,以及各級教育部門和廣大美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普通高校的美育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縱觀全局,美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將非遺引入美育課堂,從而促進美育更好地實施。
漆藝是中國自古流傳的一門技藝。時至今日,漆藝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通過設立漆藝工作坊、教師講授、代表性非遺傳承人走入課堂并參與動手實踐操作和指導等活動,讓高校非藝術類師生進一步了解漆藝發展歷史以及簡單的髹漆技法,能獨立做出有創造性及藝術價值的作品。融入創意設計進行產品開發,將非遺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開發具有非遺特色的文創產品。在落實美育教學任務的同時,豐富校園文化,達到保護和傳承非遺的目的。
非遺漆藝工作坊打造漆藝教室,作為特色選修課的實訓場所。還可以在校園中建造路燈、路牌、院系指示牌、校園文化墻、美育文化工藝角等藝術景觀。從文化藝術的角度出發,構建視覺藝術教育體系,創設多功能展示區域,促進高校美育文化活動的開展。
漆藝工作坊可以為相關課程提供教學服務,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漆藝具有較強的創造性,能夠培養現代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以漆藝工作坊為依托,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以輔助教學和承接技術項目為主要任務,漆藝工作坊可為學生提供“教學做”一體化的真實工作場景,并實際承攬相關業務,與市場銜接,使課程實踐具有生產性,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最終使地方高校非遺漆藝工作坊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才效益的三贏。
將漆藝、剪紙、扎染等非遺展現給學生,讓學生認識更多美的表達方式,了解更多文化知識,進而從內心產生對美的向往。通過新媒體平臺增強對非遺與美育的傳播力,使越來越多的人喜愛非遺。在校園中開展非遺活動,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展現非遺的魅力,邀請學生親身體驗,并以直播的方式邀請廣大的網友線上觀賞,以此體現非遺的多樣性。
學科建設與美育相結合,深入探索中國非遺漆藝的獨特魅力。通過專業教師和非遺傳承人的指導學習漆藝技法,親手打造原創漆器藝術品,并了解相關非遺的歷史脈絡和技藝流程,讓高校非藝術類師生感受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結合,提升自身的藝術技能和藝術獨創能力,激發無限的潛能。在輕松的美育課堂上享受獨立創作和制作的過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說科學可以改變世界,那美育就可以美化世界。今天,美育受到越來越多學校的關注和重視。我們普遍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這是一種狹義的認知。從廣義的角度出發,美育涵蓋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將審美的原理融入學科當中,形成一種高尚的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美、懂得美、創造美,培育審美素養。
四、結束語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實踐,有力地展示了非遺在當下的發展前景,同時也有助于向世界積極傳播中國獨特的文化。
非遺進校園活動鼓勵學生體驗并參與其中,從而了解其制作過程,使傳統民族文化得以展現,促進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非遺進入校園,改變了傳統的教育傳播方式,學生可以體驗并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并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讓更多網友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美育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展現與傳播。
非遺融入高校美育課堂的實踐探索,對我國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雖然只是以漆藝工作坊為切入點,但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感知非遺魅力,將多學科的知識點融合,獲得經驗的積累、技藝的嫻熟、獨創的設計,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金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4(8):74-76.
[2]何沙.荊楚漆藝融入高職美育教育中的價值初探[J].天南,2024(2):72-74.
[3]何東潤.寧波漆藝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策略探究[N].中國文化報,2024-01-19(003).
[4]馮進.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協作的漆藝文創產品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3,52(12):184-186.
[5]呂敏.黑龍江非遺在地方高校美育中的傳承與推廣[J].新美域,2024(4):127-129.
[6]李燁林,威利斯. 地方非遺與高校美育的結合研究[N].大河美術報,2024-06-14(015).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