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說的正是“以小見大”這一表現手法的具體特征,即通過小事物、小細節、小場景等來反映大主題、大道理、大情感,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片葉能展現出季節的更替一樣。
以小見大既是一種精細選材的技巧,又是一種深刻立意的技巧。這里,以小見大中的“小”是敘述、描寫的焦點,是高度提煉的產物,更是作者匠心獨具的安排。
怎樣才能在寫作時更好地做到“以小見大”呢?
一、用小細節放大人物形象
即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細微之處,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巴爾扎克曾說過:“唯有細節才能造就作品價值。”深入的細節描寫,能夠大幅度地提升文章的生動性,增強讀者真實的閱讀感。如魯迅寫阿長睡覺時擺成“大”字的姿勢、元旦讓“我”吃福橘等細節,便生動地展現了阿長粗俗、不拘小節但又真誠善良、關心孩子的性格特征。再如莫懷戚《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慢慢地”“穩穩地”等詞語形容他們走得很小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暗示著中年人所承擔的扶老攜幼的責任。“我”背上的是母親,“妻子”背上的是兒子,加起來不過就是“母親、我、妻子、兒子”四個人而已,作者卻用“世界”一詞來形容。這里的“世界”其實包括了以母親、“我”和妻子、兒子為代表的老、中、幼三代人構成的傳承關系。此處,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作為中年人所擔負的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的義務和責任。
二、借小事反映深刻道理
即選取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小事,挖掘其中蘊含的大道理。如孟郊在《游子吟》中便借慈母在游子臨行前為其縫補衣服的小事,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則通過講述“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揭示了在面對困難時,可將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然后逐步解決的人生哲理。
三、借個人經歷反映社會現象
即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反映更廣泛的社會問題或現象。楊絳先生便通過回憶自己與老王的相處時光,反映了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幫助他們改善處境。李森祥則通過父親辛苦一生建造“有高臺階的”新屋的經歷,反映了農村經濟的落后以及農民渴望改變地位卻又難以實現的無奈與失落。
四、以小物品寄托人物情感
即借助一個小物品作為線索,貫串全文,寄托某種情感或象征意義。如賈平凹便通過對一棵在逆境中生長的小桃樹的細致描繪,寫出了自身的經歷和人生的感悟,寄托了作者堅信在困境中心懷希望、堅守夢想、不屈不撓,就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美好情感。
五、用小場景烘托大氛圍
即細致描繪一個小場景,烘托整體的氛圍或情感基調。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便描繪了濟南冬天薄雪覆蓋下的小山這一場景,“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烘托出濟南冬天溫暖安適的氛圍。再如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景物,將一個充滿生機與樂趣的童年樂園呈現在我們眼前。
行文時,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小題材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個片段、一個細節甚至一個瞬間,也可以是一只小動物、一株小植物、一個小人物。大主題可以是一種人生的道理、一份濃重的情感、一種深刻的思考等。
2.細心觀察生活,合理篩選材料。尤其要重視細節描寫,于細微處見精神。
3.小材料與大觀點要和諧統一,具有相似性,切記不能空發議論。
由此可見,寫作時不一定非得寫重大的事件,聚焦一個特定的場景、一個細微的動作、一種微妙的表情,都能從中發現深刻的內蘊,迸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