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王安憶是當代中國文壇杰出的女作家,三十多年筆耕不輟,創作風格多變,本文總結王安憶在不同創作時期的獨特語言風格,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作品語言風格清新;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作品語言風格繁豐;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后,其作品語言風格樸素。王安憶作品語言風格對當代文學語言的傳承與建構有獨特的貢獻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 王安憶" 語言風格" 清新" 繁豐" 樸素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4-0086-04
王安憶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王安憶以清新明麗的《雨,沙沙沙》給當時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的文壇帶來一縷清新之風;1984年,王安憶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小鮑莊》;1995年出版的《長恨歌》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文學語言是文學存在的現實形態,也是作家思想觀念與審美意識的具體化表達,它是承載著個體文化活動、情感經驗的藝術符號,是作家作品的靈魂所在。周遲明在《漢語修辭》中這樣定義語言風格:“語言風格是指人們在語言運用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的特點的綜合?!盵1]因此,為了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作品,每個作家都視文學語言為重要的包裝手段,力求在創作中形成獨特的語言特色。
一、王安憶不同時期小說的語言風格特點
王安憶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都有自己的特點與風格,第一階段傳承現實主義風格,語言清雅秀麗;第二階段語言風格轉變為繁豐綿密;第三階段語言樸素,意境含蓄婉約,具有古典小說的特色。
1. 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末:清新
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末,“文革”結束不久,當時鮮有作家描寫自我經歷,故作家主體意識淡化,初有自我主體意識但并不強烈。剛處于小說創作萌芽階段的王安憶,自我表達意識濃烈,但語言的邏輯性與條理性并不明顯。正如她自己所說:“最初心里想什么就寫什么?,F在回頭去看自己的小說,覺得蠻有意思,那么簡單,那么天真?!盵2]這一時期,王安憶的小說創作很大程度上承襲了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傳統,而她的文學語言卻表現出獨特清新的風格。
1.1詞語的選擇
《69屆初中生》是這一時期王安憶的代表作。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雯雯從豆蔻年華成長為熱血青年的心理過程,小說中關于鄉愁的描寫是其清新語言風格的體現:“月亮清清冷冷地照著院子里的石板地……有一小撮垃圾,被風吹過來,吹過去,一會兒聚攏來,一會兒分散去……發出沙沙的響聲?!贝硕卧⑶橛诰埃秩决┧寄罴亦l的心情。王安憶用“清冷”“聚攏來”“分散去”等詞語點明雯雯無法回家的思鄉愁緒,這種情緒是清新明快的,有獨屬于少年時代的純凈透明。
1.2句式的選用
《69屆初中生》除了在用詞方面頗有講究之外,還有很多句式也簡潔清新,風格鮮明:“……中學考過了,通知發過了,已經上了三個月的課了。時間是這么一種怪東西:你干這些事,它這么過去……你干得多,它這么過去……區別只是在它過去以后:你干這些事,心里好受……你干得多,心里踏實;你什么也不干,心里空落落的。雯雯心里空落落的,有點惆悵?!?/p>
這段話中,“考過了”“發過了”和“上了”順序排列,表現出雯雯對生活的向往。后面情緒反轉,雯雯失去生活的方向,讓讀者感受到雯雯內心對時間流逝的感嘆與對生活的不安。在最后一句話中,“空落落”和“惆悵”兩個形容詞描繪了雯雯這樣一個無法適應社會環境的個體的內心世界。這一段描述用詞簡單、句子簡短,但句型排列整齊、相互呼應,展現出王安憶在這一時期創作語言風格的清新自然。
1.3修辭文本的建構
王安憶的小說在這個時期偏向現實主義風格,語言清新、修辭直白,多對景物進行描寫,以景襯情、情景交融?!敖拈W閃發光,太陽只顧在那里洗自己的翅膀,偶爾濺出一兩線余光……滴下了金色的汗珠。那地,則成了金色的泥濘?!薄蚌┩春?,心胸變得十分開闊……太陽的翅膀好像在它頂上掠了一下?!边@段如詩如畫的描寫,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太陽映照在湖面的點點光輝擬人化為太陽在“洗”自己的翅膀,勞動人民的艱辛此時被作者描述得像一幅畫,夕陽讓艱苦的勞動行為變溫柔起來。此時的雯雯在美麗的景色下,心中有對未來的期許,情景交融。
2. 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繁豐
“語言并非單純地模仿外部世界,而是對其重新加以組織。”[3]20世紀80年代末,王安憶的寫作與傳統現實主義風格接近,而隨著她創作經驗的豐富,自我主體意識逐漸明確,王安憶創造出獨屬于自己的心靈圣地。與此同時,她的語言風格也從清新逐漸轉變為繁豐、細膩?!堕L恨歌》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一部女性成長史詩,也集中體現了王安憶細膩的語言風格。
2.1詞語的選擇
“繁豐”指描述時不惜筆墨,以細致見長。“好像一幅刺繡,千絲萬縷集中到一個畫面上,美不勝收?!盵4]《長恨歌》中,這種繁豐的詞語不斷疊加應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種肌膚之親似的……是可感知的……上海的后弄更是要鉆進人心里去的樣子,那里的路面是飾著裂紋的,水上浮著魚鱗片和老菜葉的,還有處間的油煙氣的。”這一段對上海弄堂的細致描寫,王安憶有意運用了很多詞語,如“性感”“油垢”“扯閑篇”“裂紋”等,作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將上海弄堂細節化,用詞語堆砌出了上海弄堂的特點,筆觸錯落有致,將細節無限放大。
2.2句式的選用
王安憶曾說《長恨歌》的寫作是一次冷靜的操作,人物和情節經過嚴密推理,筆觸細膩,就像國畫里的“皴”,風格寫實[5]。這種“皴”與繁豐趨于一體。為了描述豐富的內容,繁豐風格多體現在作者靈活運用各種句式上。“橫向排列的筆法,一道道筆鋒走向一致地進行著重復性的論證,于是,造成木頭般層層疊疊走向一致的視覺效果?!盵6]“這安寧是朝不保夕,過一天少一天。西餐館的東西走樣走得厲害,杯盤碗碟都缺了口……大師傅的白衣衫也至少二十年沒洗,油膩染了顏色……火車座的皮面換了人造革。西式糕點泄了秘訣,一下子到處都是,全都是串了種的?!蓖醢矐浻眉氈氯胛⒌捏w察來描寫時代巨變下的上海,句子并不冗長,但句式多樣。王安憶見微知著,從細節處刻畫這一時期的生活,從杯盤碗碟、師傅的白衣衫、火車座椅等細節作為切入點,細致、深刻地描繪了上海在“文革”時期的不安。
2.3修辭文本的建構
這一時期,王安憶層層疊加意象,運用大量的比喻句堆砌場景,“博喻”在王安憶筆下被使用到最大限度?!堕L恨歌》中,比喻使得作品脫穎而出,呈現出繁豐的美感。
《長恨歌》第一章以上海為重點,圍繞“巷子”“八卦”“閨房”“鴿子”,王琦瑤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形象化、擬人化的。弄堂是王琦瑤四十年的棲身之處,同時也是她的“牢籠”。環境描寫全部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墻上的綠苔是“傷口上結的疤”,爬山虎是“時間的帷幕”;弄堂里的主人公王琦瑤,是“綽綽月影”,是“粉紅落花”。這一些系列比喻精妙絕倫,層層滲透,不斷渲染著環境,豐富了人物的形象。王安憶的“博喻”體現在她將多物喻一物,把看似不相關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比喻本體,這種寫法更能豐富比喻的內涵,同時也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郜元寶曾經把《長恨歌》里的這種比喻語言稱作“語言之霧”[7],《長恨歌》是由一個接一個比喻寫成的。王安憶依靠自身的寫作能力構建故事的動態平衡,創作出獨特的語言風格。
3. 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后:樸素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王安憶的語言風格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從繁豐轉向了樸素。這一時期她主要的作品有《桃之夭夭》《妹頭》等。隨著王安憶創作觀念的變化、創作能力趨于成熟,她的語言風格趨向于直白鋪陳,以敘述性的具體話語見長,自然樸素。
3.1詞語的選擇
《妹頭》是王安憶轉變語言風格以后的第一部作品,雖然與《長恨歌》的故事背景相同,但風格發生了許多變化。小說在開頭對妹頭有這樣的描寫:“妹頭的臉色也是黃的……她的黃里則含有一種質地比較厚密的牙色……或者是受了光……她的臉色會忽然煥發起來,變成光潤的象牙白。”王安憶描寫妹頭面容的語句都極為樸素平淡。妹頭平時臉色發黃呈“牙色”,只有某些情形下會“煥發光潤”。這些詞語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都極為直白,文字趨于平鋪直敘,表現出王安憶小說創作風格的轉變。
3.2句式的選用
不同于《長恨歌》中句式的層層堆砌,王安憶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更多運用簡單的短句,平鋪直敘,色彩素淡?!叭耍褪沁@樣,放棄掙扎,就有了一種風范。老人,‘耐克’牌子的拉鏈運動衫,襯了滿頭銀發,光彩照人。”《尾聲》中對上海老年紳士的描寫細致入微、樸素直白,王安憶多用簡單的短句,并不加過多修飾,卻可以看出這些句子是她經過細心雕琢與推敲的,這樣洗練的文字更能體現老上海紳士的神韻。
3.3修辭文本的建構
這個時期王安憶作品中的比喻直白清爽、樸素自然,從《桃之夭夭》中對郁曉秋人物形象構建可見一斑。郁曉秋在生孩子之后,身材容貌都發生了改變,王安憶深入挖掘了郁曉秋的內心特質,并把這種前后變化比喻為花開花落的過程,極為生動地展現了上海精致女子經過世俗生活后的變化。
王安憶創作初期(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敘述語言清新自然,具有現實主義風格卻不拘泥于此。在創作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創作風格轉變,超脫現實主義,構建了細膩與豐富的表達風格。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后,她的創作趨向成熟,語言直白、簡潔明快,敘事則更為樸素。王安憶在多年的創作中,語言風格從清新簡單到繁復華麗再到樸素自然,其敘述語言的變化體現了她在語言風格上的探索歷程。
二、王安憶小說語言風格形成原因
“漢語風格是漢人言語交際的產物,是交際參與者在主客觀因素制約下運用漢語表達手段的諸特點綜合表現出來的氣氛和格調。”[8]小說創作風格與作家的主觀選擇有深刻的聯系,而客觀條件中的時代特征與地域文化對小說創作風格的影響也很明顯。
1.語言風格與社會時代的關系
王安憶因為“文革”無法繼續升學,后參與到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王安憶心中有許多愁緒無處抒發,也對人生有了別樣的看法,因此在創作初期“心中想什么就寫什么”,語言稍顯稚嫩,風格清新明麗。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王安憶的小說摒棄了之前的青澀與稚嫩,獨特的語言更是大放異彩、獨樹一幟。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也正處于轉型期,“從1984年起的城市改革,主要以價格改革和企業所有制改革為先導”[9],同時,現代化的浪潮勢如破竹。西方的文學思想和觀念也傳入中國,沖擊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20世紀90年代,王安憶也受到多種思想文化的影響,把直抒胸臆的寫作改為抽象式的比喻,注重細節描寫,語言繁豐,改變了創作思維和文學觀念。
2.語言風格和地域文化的關系
由于王安憶當知青下鄉插過隊,鄉土文化對她的創作影響很大,這也成為她后來諸多作品的創作源泉。王安憶曾經說過,農村給她提供了新的審美方式。王安憶在小說中從回憶的角度審視鄉土世界,用審美的方式描述農村的樸實生活。王安憶作品中體現出一種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創造了一種美麗的抒情意境。王安憶對鄉土文化的認知和個人心靈世界的重塑,使她的作品表現出和諧的鄉村風格曲調。此外,王安憶的都市小說聚焦上海底層小人物,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王安憶的小說創作體現了對小人物的親切理解和深刻認識,也因為這種認同與理解,讓她的作品語言風格無論如何變化,都是淳樸自然的。
三、王安憶小說語言的文學價值
王安憶小說語言風格多變,但總體來說兼顧了寫實性與抽象化,既能體察生活的變化,也有抽象化的思考與表達。一位作家在創作生涯中不僅有清新明麗的表達,也有繁豐綿密的建構,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文學語言整體性。
1.文學語言傳承發展的貢獻
王安憶的作家母親茹志鵑對其作品語言風格影響極大。茹志鵑的創作語言風格“清新、俊逸”[10],曾被茅盾稱贊為“靜夜簫聲”[11]??v觀王安憶的創作史,不難發現茹志鵑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無論是在藝術風格還是敘述視角方面。如她們描寫筆下的人物都不局限于外貌服飾,而是重視對環境以及人物心靈的描繪,語言清新明麗,刻畫細致入微。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與王安憶“雯雯”系列小說的情節都是簡明輕快的,對人物內心的巧妙建構別有一番味道。時代背景影響了作家的創作,王安憶雖在不同時期的語言風格有不同特點,但母親對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這種影響下,王安憶的寫作風格不斷變化,最終使她擁有了獨具個人色彩的語言風格。
2.對現代文學語言建構的影響
王安憶的作品中對于小人物小角度的體察與刻畫,有著深度的人文關懷,個人經歷與作品息息相關,但更有社會背景變化的烘托與渲染。王安憶多描寫城市與鄉村兩個題材,沒有將二者對立起來,而是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持保留意見,更傾向于回歸傳統的踏實勤懇的鄉村生活狀態。王安憶的文學語言建構不是在勸導人們不顧一切重回鄉村,而是呼喚了人性中美好純潔的部分。這樣的一種文學創作方向,也在影響著當代年輕作家。
四、結語
王安憶小說的創作語言風格變化隨著作者一同成長,也隨著時代與觀念的變化而轉變,從一開始的清新到后來的繁豐再到樸素,王安憶創作語言風格趨于成熟,在當代文壇獨樹一幟??傊?,王安憶作品的語言風格對于當代文學語言的傳承與建構有著獨特的貢獻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遲明.漢語修辭[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60.
[2] 王安憶.王安憶說[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3] 海熱然.語言人:論語言學對人文科學的貢獻[M].張祖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4] 鄭榮馨.論繁豐語言風格[J].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5] 徐春萍.我眼中的歷史是日常的[N].文學報,2000-10-26.
[6] 魯峽,朱青.王安憶的皴法[J].當代文壇,2001(3).
[7] 郜元寶.二十二今人志[J].當代作家評論,2004(1).
[8] 黎運漢.語言風格系統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9] 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10] 曉立.論茹志鵑[J].文匯月刊,1981(6).
[11] 茅盾.草原上的小路[J].上海文學,1981(5).
(特約編輯 劉夢瑤)
作者簡介:白金雨,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