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討慢性蕁麻疹(CU)患者應用當歸飲子加減聯合鹽酸奧洛他定治療的效果。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1月—2023年1月貴溪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CU患者分為兩組,各30例。兩組均給予鹽酸奧洛他定片治療,觀察組加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癥狀及體征評分、血清學指標、CU活動性和生活質量、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白介素-2(IL-2)、γ干擾素(IFN-γ)水平均較對照組高,癥狀及體征評分、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DLQI)評分、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AS)、白介素-4(IL-4)、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復發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CU患者應用當歸飲子加減聯合鹽酸奧洛他定治療可改善臨床癥狀,減少復發,提高生活質量,調節免疫相關因子,且安全性好。
【關鍵詞】 慢性蕁麻疹 當歸飲子 鹽酸奧洛他定
慢性蕁麻疹(CU)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因黏膜小血管擴張或皮膚通透性增加所致,發病后四肢及軀干會出現風團、紅斑及劇烈瘙癢等癥狀,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CU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組胺釋放及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有關,故西醫針對本病主要采用抗組胺藥及激素類藥物予以治療,但需要長期服用,停藥后易反復,且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容易滋生抵觸情緒,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2]。CU歸屬于祖國醫學中“癮疹”的范疇,中醫藥對其的治療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中藥治療講究辨證論治,血虛風燥證是本病常見的中醫證型之一[3]。既往有研究顯示,當歸飲子可調節CU動物模型的免疫功能[4]。為此,本研究從臨床療效、復發情況及安全性等方面,探討當歸飲子加減聯合鹽酸奧洛他定治療CU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貴溪市中醫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CU患者60例。(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病程持續6周以上,每周發作2次以上;皮膚起風團,伴不同程度瘙癢;發作突然,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消退后不留痕跡[5]。中醫診斷標準,辨證為血虛風燥證,證見遷延日久,反復發作,伴口干,心煩易怒,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6]。(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近4周內未應用相關藥物治療;臨床資料齊全。(3)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依從性差,或合并精神類疾病;合并嚴重感染;遺傳性蕁麻疹;合并惡性腫瘤。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0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鹽酸奧洛他定片(生產廠家:河北仁合益康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203695,規格:5 mg/片)治療,5 mg/次,2次/d。觀察組加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組方:白蒺藜、制何首烏、荊芥、防風、白芍各10 g,當歸、生地黃、生黃芪各15 g,生甘草6 g。瘙癢劇烈者加徐長卿、烏梢蛇各10 g,蟬衣6 g;濕熱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苦參各10 g;久病心煩易怒者加夜交藤、酸棗仁、遠志各15 g。分2次煎煮,頭煎加500 mL煎至200 mL溫服,二煎加300 mL煎至150 mL溫服,分早晚2次溫服,1劑/d。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臨床療效:依據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計算癥狀評分下降指數(SSRI)評估,SSRIgt;90%、SSRI為61%~90%、SSRI為20%~60%、SSRIlt;20%依次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SSRI=(治療前癥狀評分-治療后癥狀評分)/治療前癥狀評分×10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癥狀及體征評分:包括風團數量、持續時間、發作次數、風團大小及瘙癢程度,每項均分為4個等級,計0~3分,評分越高,癥狀、體征越嚴重[7],于治療前后持續評估1周,計算平均值。(3)血清學指標: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檢測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IgE和γ干擾素(IFN-γ)水平,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4)CU活動性和生活質量: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AS)和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DLQI)評估。UAS包含風團和瘙癢2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3分,總分0~6分,CU活動性越強,評分越高(評估1周的發作情況,計算平均值);DLQI涉及皮膚病給患者外出、工作學習、社交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3分,總分0~30分,生活質量越好,評分越低。(5)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計算復發率,并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乏力、胃腸道反應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線資料
對照組年齡28~60歲,平均(45.45±2.06)歲;男17例,女13例;體重指數18.5~29.7 kg/m2,平均(23.05±1.23)kg/m2;病程6個月~5年,平均(3.11±0.70)年。觀察組年齡30~58歲,平均(45.11±2.14)歲;男19例,女11例;體重指數18.8~29.4 kg/m2,平均(23.16±1.30)kg/m2;病程8個月~5年,平均(3.02±0.64)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320,P=0.038),見表1。
2.3 癥狀及體征評分
兩組治療前癥狀及體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治療后癥狀及體征評分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4 血清學指標
兩組治療前IL-2、IFN-γ、IL-4、IgE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治療后IL-2、IFN-γ水平均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高,IL-4、IgE水平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5 CU活動性和生活質量
兩組治療前UAS、DL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治療后UAS、DLQI評分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6 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對照組有5例復發,復發率為71.43%(5/7),觀察組有1例復發,復發率為7.69%(1/13),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028,P=0.014)。對照組出現嗜睡、腹瀉各1例,觀察組出現乏力、頭暈各2例,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67%(2/30)、13.33%(4/3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185,P=0.389)。
3 討論
CU經久不愈,反復發作,對患者工作、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H1受體抗組胺藥物作為一線藥物被廣泛應用于本病治療中,鹽酸奧洛他定是該類常見藥物,能夠高效拮抗組胺H1受體活性,并可對組胺介導的過敏反應進行抑制,對于CU的近期療效較好,可迅速緩解其臨床癥狀,但存在較高的復發率,且長期服用易產生耐藥性,導致治療效果降低[8-9]。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風邪襲表,深入腠理,稽留不去,導致營衛失和,氣血、津液不得正常宣發和輸布,發為本病[10-11]。同時久病耗氣傷血,令陰血不足,血燥而內風旋動,故誘發風團、瘙癢[12-13]。此外,瘙癢可亦可內耗血脈之陰血,導致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14]。可見,本病病位在皮膚肌表,病機為血虛風燥,疏風養血為主要治療原則[15]。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癥狀及體征評分、UAS、DLQI評分均較對照組低,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觀察組復發率較對照組低,說明CU患者應用當歸飲子加減聯合鹽酸奧洛他定治療的效果確切。當歸飲子加減方中當歸、生地黃、制何首烏、白芍滋陰養血以治其本;生黃芪益氣固表;荊芥解表散風、白蒺藜活血祛風、防風祛風解表,三者合用發揮祛風止癢之效;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疏風養血滋陰、益氣固表之效,標本兼顧,可有效降低復發率。同時根據具體癥狀加減,瘙癢劇烈者加徐長卿、烏梢蛇、蟬衣可增強祛風止癢之功;濕熱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苦參可發揮清熱燥濕之效;久病心煩易怒者加夜交藤、酸棗仁、遠志可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從而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研究顯示,生地黃有抗氧化應激、抗炎等多種功效;防風、荊芥有抗炎、抗菌等多種功效;當歸可抑制慢性炎癥損傷;白鮮皮可降低5-羥色胺和組胺的含量[16-17]。相關研究還發現,T輔助淋巴細胞失衡在CU發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18-19]。Th1介導細胞免疫,可分泌IFN-γ、IL-2等,Th2介導體液免疫,可分泌IL-4等,促進B細胞活化,產生IgE,介導超過敏反應。IgE為介導Ⅰ型超敏反應的主要抗體,其血清含量與CU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由此可見,CU發病主要是Th1/Th2失衡,導致Th1細胞被抑制,Th2細胞功能亢進,從而誘發過敏反應[20-21]。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IL-4、IgE水平均較對照組低,IL-2、IFN-γ水平均較對照組高,說明中醫治療方案可調節免疫相關因子,與鹽酸奧洛他定聯合應用可提升治療效果,彌補單一西藥治療的不足,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CU患者應用當歸飲子加減聯合鹽酸奧洛他定治療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復發率,提升生活質量,其機制可能與調節免疫相關因子有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蘇孟,王彤.活血祛風湯聯合放血療法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T細胞中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23(1):74-76.
[2]種樹彬,劉春林.復方甘草酸苷片聯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22,38(24):2954-2958.
[3]全天華,劉喜迎,陳越,等.平胃消疹湯聯合鹽酸奧洛他定片治療慢性蕁麻疹胃腸濕熱證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藥,2021,41(7):841-845.
[4]韓露,周揚,方如男,等.基于網絡藥理學及分子對接探討當歸飲子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作用機制[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23,22(2):113-120.
[5]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9,52(1):1-5.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265.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6-128.
[8]劉雄彪,陳亞會.富馬酸氯馬斯汀聯合鹽酸奧洛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21,35(1):120-122.
[9]張學玲,程良碧,齊涵,等.薄芝糖肽注射液聯合鹽酸奧洛他定片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20,36(11):1467-1469.
[10]孫昂遠,李鐵男,孫曉冬,等.養血祛風湯治療血虛風熱型慢性蕁麻疹療效及對免疫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21,49(3):80-83.
[11]張曉桐,魏芹,蔡琛,等.當歸飲子抑制IL-33介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緩解蕁麻疹樣病變小鼠過敏反應的效應機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1,39(11):144-148.
[12]張德華,楊玉峰,劉媛媛,等.甘草荊防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回顧性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8(5):930-933.
[13]關吉利,陸江濤,孔珍珍,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對其活動性評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軍醫學雜志,2022,43(6):611-615.
[14]劉白雪,李記泉,游添伊,等.“形神共調”針法聯合當歸飲子治療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證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2,40(5):77-80.
[15]許曉蕾,胡惠惠,李小艷.中藥湯劑聯合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四川中醫,2022,40(11):187-191.
[16]李俊,程芳,王廣文,等.當歸飲子加減方治療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J].中醫學報,2020,35(10):2241-2245.
[17]王栩芮,傅文斌,孫弋淇,等.當歸飲子聯合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的療效及對免疫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41(7):877-880.
[18]郭櫻,楊玉峰,胡文娟,等.烏梅防風四物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21,36(3):21-23.
[19]麻安喆,莫薇,陳婧婧.扶正祛風湯治療氣虛型慢性蕁麻疹的效果及對C反應蛋白、血清淀粉樣蛋白A、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3,20(26):161-164.
[20]王尋知,馬莉.健脾祛風止癢湯對脾虛濕蘊型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21,20(1):41-44.
[21]朱展慧,李軍,盛國榮.銀連祛風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及其對IgE和T細胞亞群水平的影響[J].藥學實踐雜志,2021,39(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