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究脊神經射頻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6月—2023年6月東莞東華醫院收治的120例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進行脊神經射頻治療,觀察組則進行脊神經射頻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疼痛因子[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P物質(SP)、前列腺素E2(PGE2)]及T淋巴細胞亞群(CD3+、CD8+及CD4+/CD8+)。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疼痛因子及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1、3、7 d后,觀察組VAS評分構成均優于對照組,疼痛因子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治療10、20 d后,觀察組CD8+均低于對照組,CD3+及CD4+/CD8+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脊神經射頻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的臨床效果相對較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調控機體免疫,因此在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脊神經射頻治療 免疫三氧血回輸 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 機體免疫
帶狀皰疹是臨床并不少見的一類疾病,主要表現為沿神經分布的成簇水皰性損害,同時患者可伴有神經痛,導致患者不適感極為突出,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存質量,而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也是本病患者治療干預的重點[1-2]。本類患者的疼痛因子多呈現表達失衡的狀態,與本病患者的疼痛程度密切相關,同時患者的機體免疫也相對較低,細胞免疫中的T淋巴細胞亞群呈現失衡的狀態,因此上述方面均為疾病治療過程中亟待改善的項目。近年來臨床中采用脊神經射頻與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本病的研究不斷增多[3-5],但是其細致的效果研究,包括對上述疼痛因子及免疫狀態的影響研究較為匱乏。故本研究現探究脊神經射頻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的綜合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6月—2023年6月東莞東華醫院收治的120例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患者。納入標準:20~75歲;于本院治療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排除標準:多系統器官功能障礙;精神障礙;溝通障礙。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本次研究經東莞東華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有效配合且簽署了相關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脊神經射頻治療,患者于俯臥位下進行治療,在DSA或CT引導下采用16G穿刺套管針進行穿刺,經過關節突前外側至椎間孔,將9G射頻電極置入,采用ASA-603T射頻熱凝器進行治療,首先進行感覺與運動反應的測試,確定針尖位置正確后,進行射頻治療,電壓設定為40~60 V,溫度為42~45 ℃,頻率為2.0 Hz,脈寬則為20 ms,治療結束后注入治療液[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產廠家: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0322,規格:2 mL︰40 mg)1.5 mL+甲鈷胺注射液(生產廠家: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5734,規格:0.5 mg︰1 mL)1 mL+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生產廠家: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412,規格:1 mL︰二丙酸倍他米松5 mg與倍他米松磷酸鈉2 mg)1 mL+0.9%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山東科倫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3202,規格:100 mL︰ 0.9 g)5.5 mL]3 mL,治療1次。
觀察組則進行脊神經射頻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脊神經射頻治療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進行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每次于肘正中靜脈取100 mL靜脈血,然后將等量醫用三氧氣體加入,混勻后回輸,1次/d,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治療效果:患者的疼痛感、痛覺過敏等均完全消失為顯效;患者的疼痛感、痛覺過敏等均有一定改善為有效;患者的疼痛感等未見改善為無效[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淺感覺減退、惡心、嗜睡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計算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3)疼痛程度:于治療前、治療1 d、3 d及7 d后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兩組疼痛程度,評分范圍為0~10分,指導患者依據疼痛感受程度進行評分,其中0分表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7]。(4)疼痛因子:于治療前、治療1 d、3 d及7 d后分別采集空腹靜脈血,每次采集4.0 mL,按照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后,將上清液采集及進行檢測,采用酶聯免疫法定量檢測兩組的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放免法檢測P物質(SP)及前列腺素E2(PGE2)。(5)T淋巴細胞亞群:于治療前、治療10 d及20 d后分別采集空腹靜脈血,每次采集4.0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8+及CD4+/CD8+。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等級資料的統計學分析方式為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46~74歲,平均(59.56±9.31)歲;病程1.0~10.5個月,平均(5.32±1.76)個月;病灶部位:胸神經41例,腰骶神經13例,其他部位6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45~75歲,平均(59.31±9.52)歲;病程1.0~11.2個月,平均(5.29±1.81)個月;病灶部位:胸神經43例,腰骶神經12例,其他部位5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6.536,P=0.010),見表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886,P=0.015),見表2。
2.4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1、3、7 d后,觀察組VAS評分構成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5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因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1、3、7 d后,觀察組CGRP、SP、PGE2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6 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治療前,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10、20 d后,觀察組CD8+均低于對照組,CD3+及CD4+/CD8+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3 討論
帶狀皰疹主要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導致,患者除表現出簇集水皰外,神經痛在本類患者中相對突出,也是較多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本類患者的疼痛較為劇烈,且持續時間較長,部分患者可持續數月乃至更久,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存質量,故對于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的診治與防控是研究重點[8-9]。對于本類患者疼痛的評估與檢測項目中,除VAS評分對其疼痛程度有一定的直觀反映意義外,較多疼痛因子在本類患者中也呈現顯著失衡的狀態,且對于疼痛的程度也有較高的檢測價值,CGRP、SP及PGE2作為在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中研究較多的疼痛因子,其在本類患者的血液中呈現顯著升高的狀態,而隨著神經痛的控制,其表達水平可隨之降低,因此是帶狀皰疹相關疼痛治療控制效果的重要監測方面[10-12]。臨床中與帶狀皰疹治療相關的研究多見,且涉及的治療方式多見,其中脊神經射頻治療是臨床常用,且效果較好的一類治療方式[13-15],但是其療效提升的空間仍較大,而近年來臨床中關于免疫三氧血回輸輔助應用于本類患者中的研究但是其與脊神經射頻治療聯合應用的效果研究不足,對于上述疾病相關的疼痛因子的改善研究更為匱乏。
本研究結果顯示,脊神經射頻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脊神經射頻治療的患者,表現為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等,同時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疼痛因子及T淋巴細胞亞群改善幅度均相對較大,因此認為脊神經射頻治療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在本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相對較好。分析原因,脊神經射頻治療通過對靶神經采用電脈沖刺激的方式進行治療干預,起到一定的神經疼痛控制作用[16-17],而在此基礎上,采用免疫三氧血回輸,可有效激活機體的免疫細胞活性,因此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而這也是其T淋巴細胞亞群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帶狀皰疹疼痛控制的重要基礎與前提[18-20]。
綜上所述,脊神經射頻聯合免疫三氧血回輸治療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的臨床效果相對較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調控機體免疫,在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王小川,易天新,胡俊橋,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脊神經根脈沖射頻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23,25(7):576-580.
[2]黃玉姣,陶洪芬,舒美娟.B超引導下脊神經根脈沖射頻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2):147-149.
[3]羅金玉,向玉竹,王大壽,等.脊神經背根神經節低溫射頻聯合臭氧治療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0,41(23):2964-2966.
[4]李富波,張悅,龔格格,等.外周神經脈沖射頻與短時程脊髓電刺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22,38(21):2681-2685.
[5]趙世享,孫圓圓,夏峰.帶狀皰疹病人血清NSE,T細胞亞群,炎性細胞因子變化與疼痛的相關性研究[J].蚌埠醫學院學報,2021,46(9):1161-1163.
[6]楊志剛,潘春聯.加巴噴丁聯合電針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1):43-47.
[7]袁艷麗,宋立婷,焦來文.威伐光與加巴噴丁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及VAS評分作用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5):660.
[8]周燕,余四海,李靖,等.胸椎神經根脈沖射頻電刺激聯合普瑞巴林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評估[J].右江醫學,2022,50(1):49-53.
[9] ZHANG Z Q,XIA Z T,LUO G,et al.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curence after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long-term retrospective and clinical follow-up study[J].Pain Ther,2022,11(3):971-985.
[10]張帥,單前前,李新巧,等.CT引導下脊神經脈沖射頻調控術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炎性因子的影響[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2,3(14):150-160.
[11] SUN C L,LI X L,LI C W,et al.High-voltage, long-duration pulsed radiofrequency to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provides improved pain relief for herpes zoster neuralgia in the subacute stage[J].Pain Physician,2023,26(3):155-162.
[12]閆素敏,韓柄秋,閆利敏.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經神經阻滯配合脈沖射頻治療療效及T淋巴細胞亞群、細胞因子變化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23,45(10):1887-1889.
[13]張樹麗,王理康,吳蓍妍,等.臭氧穴位注射聯合脊神經后支射頻調節治療胸背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18(2):314-323.
[14]韓超,史可梅,王彥欣.臭氧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進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2,43(19):1889-1991.
[15] RUI M,NI H D,XIE K Y,et al.Progress in radiofrequency therapy for zoster-associated pain about parameters, modes, targets, and combined therapy: a narrative review[J].Pain Ther,2024,13(1):23-32.
[16]熊志宏,李俊峰,繆宜宏,等.胸脊神經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聯合密集型銀質針治療胸背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J].中華疼痛學雜志,2022,18(1):77-83.
[17]王翔奕,劉世偉,張進.脈沖射頻與脊髓電刺激治療亞急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比較[J].中華疼痛學雜志,2021,17(2):160-165.
[18]陳楠,馮鹿方,李美萱,等.臭氧自體血回輸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國醫藥導刊,2021,23(9):641-646.
[19] DENG R Y,WANG R X,YAO M,et al.Percutaneous stylomastoid foramen pulsed radiofrequency combined with steroid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facial paralysis after herpes zoster[J].Pain Ther,2024,13(1):161-172.
[20]吳雪,王延秀,朱玲玲,等.臭氧自體血回輸療法對急性期帶狀皰疹的療效及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華疼痛學雜志,2022,18(2):2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