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古詩。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孫智軍(1978—),男,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第一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的重要環節。其中,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然而,傳統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存在過于注重記憶和背誦,缺乏對古詩深層含義和背景知識的講解等問題,致使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提升困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落實深度學習理念,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古詩,提升教學質量。
一、深度學習概念闡述
深度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理念,它與傳統的以記憶和重復為主的學習方式不同,強調學習者對于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在深度學習中,學習者需要積極主動地探索、思考和發現新知識,并將其與原有的知識進行整合,從而形成更加完整和深入的理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深度學習理念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層含義。教師可以通過注重古詩領讀、啟發學生聯想、借助古詩翻譯和強化情感體驗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培養他們的古詩理解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古詩,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粹,以其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寶貴平臺。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度解讀和品味古詩,能使學生接觸到豐富的詞匯和精煉的表達,領略到獨特的韻律之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敏感度,進而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古詩還采用多樣的修辭方式和表現手法,如比喻、擬人、象征等,為學生展現了語言表達的獨特魅力。學生在學習和模仿古詩表達形式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掌握更多的表達技巧,進而促進其語言表達更為豐富和具有層次性。此外,在挖掘古詩歷史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和價值觀念,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素養,進而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的語言更具深度和內涵。
(二)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古詩是古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它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是連接現代與古代的重要橋梁。在深度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古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培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古詩中的優秀品質、道德規范和人文精神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價值觀。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歷史背景的介紹,引導學生領略古人的智慧和才華,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使他們自覺地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三)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深度學習古詩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給予其獨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間不足。而在深度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古詩的主題、情感和藝術特點,鼓勵他們從多個角度解讀古詩,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的方式,有助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讓學生敢于挑戰權威,學會質疑和反思。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究,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要求學生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創新性的表達,由此,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古詩的意境深遠,語言優美且精練,每一字、每一句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理。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反復的誦讀,可以逐漸品味出古詩的韻律之美,感受到那份來自古詩的情感與意境。而學生賞析古詩的過程,則是對古詩深層內涵進行挖掘的過程,是對其藝術手法的探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互動、討論和分享,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詩的內涵,提高審美情趣。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進行古詩的創作,從而進一步培養藝術創造力。
三、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一)注重古詩領讀,奠定深度學習的基礎
領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領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味和節奏,為深度學習奠定基礎。在領讀時,教師要注意發音的準確性、語氣的抑揚頓挫、語調的高低起伏,還要控制好節奏的快慢,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此外,教師需要在領讀中,引導學生理解古詩中的重點字詞和句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含義。
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首先,語速要緩慢,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每個字、每個詞的含義;其次,語調要深沉,能體現出古詩的韻味和情感。通過深沉的語調,可以引導學生進入王維的情感世界,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和對親人的思念。在領讀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停頓和重音的處理,適當的停頓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的結構和含義,而重音的運用則可以突出關鍵的詞語,引起學生的注意。例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教師可以在“獨”“異鄉”“異客”“每逢”“倍思親”等詞語上適當加重語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有效的領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和情感,還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朗讀能力。又如,教師在領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過程中分析韻腳和音節的搭配,能使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韻律,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情感表達。在領讀的過程中,對于一些生字詞,如“茱萸”“登高”等,教師可以為學生詳細解釋這些詞的含義和背景,加強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與掌握,為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二)啟發學生聯想,深入理解古詩中心思想
聯想是一種心理過程,能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促進知識的深度理解和記憶。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將古詩中的情境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通過這種聯系,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詩的中心思想,同時更加深入地體驗詩人的情感世界。
以陸游的《示兒》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朗誦古詩,初步感知詩人的內心情感。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詩中的關鍵詞入手,啟發他們展開聯想。例如,教師可以提問:“‘死去元知萬事空’,詩人為什么說‘萬事空’?”引導學生思考死亡對人生的意義,理解詩人對生死的看法。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但悲不見九州同’,詩人為什么‘悲’?”引導學生聯想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詩人的處境,理解詩人的悲憤之情。在啟發學生聯想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思想,進一步理解古詩的中心思想。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更廣泛的聯想,設想自己身處陸游的時代,面臨國家動蕩、親人離散的情景,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陸游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體會他對于家國的深深憂慮。而且,教師在啟發學生聯想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比古今價值觀的差異,可拓展他們的思維廣度與深度。又如,在教學李白的《靜夜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自己身處一個寧靜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灑在地上,形成一片銀白的世界。隨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夜晚的寧靜和美好。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注意詩中“床前明月光”這一句,讓學生想象月光照在床前的場景,體會詩人李白當時的心境,思考詩人當時的情感狀態,以及他可能所處的環境。在啟發性聯想和思考中,學生將深層次地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情。
(三)借助古詩翻譯,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年齡較小,文言文基礎相對薄弱,直接理解古詩的深層含義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此時,教師的作用就是借助白話文,將古詩的意蘊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突破古詩理解的難點。需注意的是,古詩翻譯并非簡單的直譯,而是在準確傳達原意的基礎上,盡量保持古詩的韻味和意境。由此,借助古詩翻譯,學生既能理解古詩的表面含義,又能深入體會其背后的情感與哲理。
例如,在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講解、示范、練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古詩翻譯的知識體系,包括文言文基礎知識、翻譯技巧等。然后教師展示古詩原文,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對這首詩進行翻譯。在翻譯中,教師要進一步強調注意保留原詩的意境和韻味,同時用白話文準確地表達出詩句的含義。學生積極思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轉化古詩,由此促進語言轉換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能在實踐中感受古詩與白話文之間的差異。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分享。每個小組的代表展示本組的翻譯成果,并解釋翻譯過程中的思考和策略。在小組交流和比較中,學生互相學習和借鑒,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翻譯和理解能力。最后,教師可以針對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性的點評和反饋,指出各小組的優點和不足,并給予具體的改進意見。在課堂結束時,為了鞏固學生對古詩翻譯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相關的練習和任務。例如,讓學生嘗試翻譯其他具有哲理意義的古詩作品,或讓他們根據所學知識創作自己的詩歌。這些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四)強化情感體驗,深化學生對古詩的感悟
情感是古詩的靈魂,也是學生與古詩產生共鳴的橋梁。情感體驗是學生對古詩的內在反應,它關乎學生對古詩主題、情境和詩人情感的共鳴。強化情感體驗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的自覺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入挖掘古詩的情感元素,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古詩的情境,增強情感體驗的效果。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古詩學習的效果,還能培養其良好的審美素養和文化底蘊。
以王昌齡的《出塞》為例,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在課堂中給學生展示關于邊塞風景和戰爭場面的視頻。在播放視頻之前,教師可以簡要介紹《出塞》的背景,引導學生思考當時的社會狀況、民族矛盾以及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全面地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播放視頻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聽刺激,深入體驗古詩中的情感和場景。在觀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暫停,引導學生關注視頻中的細節,并與詩中的描述進行對比,加深理解。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呈現與《出塞》主題相近、情感相似的邊塞詩,如王翰的《涼州詞》,引導學生從詩歌的主題、情感、意象和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兩首詩在表現邊塞生活、戰爭場景以及情感表達上的異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兩首詩的獨特之處和深層含義。在對比分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反思,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體會,探討兩首詩的異同點以及各自的藝術特色。在討論和反思中,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邊塞詩的理解,提高古詩鑒賞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通過注重古詩領讀、啟發學生聯想、借助古詩翻譯和強化情感體驗等方式,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詩的內涵和意境,促進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瑞紅.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3(14):107-110.
[2]關秀梅.“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分析[J].語文新讀寫,2022(16):70-72.
[3]范曉梅.深層學習理論視域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2):94-95.
[4]許肇炯.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路徑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17):30-32.
[5]洪娟.巧用情境教學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成效[J].華人時刊(校長),2023(10):78-79.
[6]黃濤濤.深度學習路線參照下的小學語文中年段古詩教學[J].教育觀察,2019,8(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