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的相關課程內容學習中,存在著如何看待歷史發展中的曲折性和必然性等難點。主要闡述了初中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一課的內容,分析了這一課的學習難點,探討了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唯物史觀;歷史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
沈治仁(1986—),男,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
唯物史觀在歷史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它闡述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最進步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學習的角度來看,唯物史觀是我們科學地認識歷史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們科學地解釋歷史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著脫離唯物史觀進行歷史解釋的現象。一些教師無法充分把握全部史事的歷史價值,或以歷史認知存在相對性為理由,誤讀歷史認知中一些既有的真理。為此,本文以初中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結合唯物史觀正確解釋歷史發展脈絡、規律的基本思路。
一、內容分析:把握歷史傳承中的“崛起”與“精神”
(一)與“四史”高度交融,從不同角度呈現了民族崛起的艱辛歷程
“四史”包括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一課的內容與“四史”高度交融。通過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諸多決策的提出和推行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通過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進步、社會發展情況的學習,我們能了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同時,這部分內容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黨領導人民摸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了社會主義理論。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曲折的發展歷程,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歷史發展趨勢。
(二)與今天生活相連,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歷史學習的育人價值
歷史課程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發展時期的諸多決策,體現了黨對中國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作用,如沖破“兩個凡是”思想束縛,提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為改革開放打下了思想基礎。這一時期的模范人物的事跡,反映了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小崗村的民眾自發地進行田地包干到戶的改革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堅定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如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說明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好。
二、認識難點:理解歷史發展中的“曲折”與“必然”
(一)如何理解探索階段的曲折歷程
經濟的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唯一指標,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之間不僅有對立,也有統一,這種社會各要素之間的辯證互動關系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整體。教師如果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評價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事件,就會陷入“厚今薄古”的誤區。
在講述改革開放成就時,我們會進行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階段)和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數據的對比,并呈現改革開放前后的城鄉風貌的照片,通過對比體現改革開放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意義。但是,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改革開放前我們走了很大一圈彎路,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沒有探索階段的實踐和經驗總結,黨和政府就無法提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沒有探索階段的成就積累,就不會出現后來多領域的迅猛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二)如何看待改革開放中的偶然與必然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創造的物質財富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歷史必然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于事物內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由該主要方面決定其發展方向的一種穩定的發展趨勢。因此,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造通常受到具體歷史背景下相應歷史條件的制約。
在學習“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內容時,部分教師會將“小崗村村民在‘大包干’契約上摁手印”的材料呈現給學生,以展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誕生的曲折歷程。但是,缺乏相應歷史背景說明的“細節渲染”可能會讓學生形成“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偶然發生的”“小崗村村民不進行‘大包干’嘗試,改革可能不會出現”等錯誤的看法。但結合“探索階段”的相關史實,我們就能理解這一“偶然”的必然性:人民公社在管理、分配等方面不夠合理,人民的積極性不高,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教師只有在學生了解歷史背景的前提下補充細節,才能讓其正確認識到“偶然”事件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如何認識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與曲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歷程是曲折的。但由于教材編排的特殊性和篇幅的限制,學生在學習時無法深入理解這一時期發展中的矛盾和曲折。
第一,展示的資料不全面,不重視歷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例如,在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時,教材的表述為“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從這句話來看,似乎這一制度從誕生之初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但是,如下材料則反映了該時期歷史發展中存在的矛盾: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發表了一篇題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該穩定》的文章,文章明確提出應繼續穩定地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不能從“隊為基礎”退回去,搞“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由此可見,在當時社會風氣相對保守的背景下,“大包干”的做法給人們的思想帶來的震動較大。也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矛盾,我們在學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對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也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
第二,沒有把握好史事的時序,弱化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曲折。例如,不少教師在教學“對外開放”一課時,通常都是按照教材敘述的先后順序,帶領學生了解對外開放的歷程。似乎對外開放就是“按部就班”地順利進行著。但事實上,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姓‘社’還是姓‘資’”等問題,直到1992年初鄧小平到南方視察,發表了談話,才讓當時的人們放下了思想包袱,繼續深化改革,而這一系列內容在后面一課才會出現。如果我們按照課文的編排順序進行學習,就等于忽視了歷史發展原本的時序,無法感受到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曲折,也無法深切地體會到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設計思路:強化發展歷程中的“聯系”與“趨勢”
(一)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聯系
歷史事實不是片面的、孤立的,其必須是與所研究的問題有關的全部事實,而不是抽取的個別事實。這決定了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關系、橫向聯系和因果關系等。為此,我們可以從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入手,進行教學設計。
第一,從單元入手,縱向理解實踐與理論的內在聯系。我們可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單元的內容按照時序重新編排,分為“實踐活動”和“理論決策”兩個板塊。“實踐活動”的內容按照時序排列具體如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踐、經濟特區的建立、城市改革的開始、對外開放格局的逐步形成、21世紀中國夢的奮斗歷程。其中需要說明的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為改革的深化打下了基礎,推動了城市改革的開展。“理論決策”主要包括中共十一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系列理論發展等內容。在教學時,我們應強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了改革開放的實踐;改革開放的實踐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思想理論的發展,指引著改革的深化,推動了中國夢的實現。這樣的教學設計,強調了實踐和理論的聯系,即在實踐的基礎上,理論不斷發展;在理論的指引下,實踐不斷深化。
第二,從全書入手,橫向梳理各單元內容的歷史聯系。統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材的編排并不完全按照時序進行,第四、五、六單元屬于“專題史”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在復習階段把后面幾個單元的內容按照時序重新排列,綜合呈現同一時期不同領域的發展情況,以此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情況。
(二)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的發展雖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其發展的基本線索是有一定規律的。一方面,社會形態的演進是由低向高發展的;另一方面,發展的道路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為了突出歷史發展中的客觀規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正視發展中客觀存在的“曲折”。例如,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如何解放思想放手改革等問題。但正是這些“曲折”,為后來的實踐工作和黨的理論發展提供了經驗。
第二,明確改革中不可動搖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的歷程是一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改革的歷史巨著,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基礎和領導核心,即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例如,在講解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時,我們既要結合鄉鎮企業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等事例說明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結構逐步形成,又要強調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地位。
(三)產生“進入歷史”的情感共鳴
義務教育歷史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增強對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逐步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貢獻的人生理想。這需要我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走進歷史,即讓學生進入相應的歷史場景中,換位思考,看到歷史的局限性,明白在當時的條件下相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還是不利于社會進步的。
第一,講明歷史細節,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有許多英雄人物、模范代表的例子體現了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做出的努力。例如,《關于改革開放杰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的公示》文件公示了諸如鐘南山、于敏、吳仁寶等學生熟知的模范人物。教師可以詳細講述這些人物的貢獻和他們的奮斗歷程,呈現改革開放以來相應領域的發展,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
第二,關注身邊變化,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形成歷史認同。博物館、社區、身邊的歷史見證人等都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資源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成果。
結語
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的學習,我們可以構建聯系“唯物史觀”與“歷史解釋”的橋梁,讓學生基于唯物史觀正確認識歷史演進的復雜因素,理解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的關系,正視歷史發展中的矛盾,同時讓學生在梳理歷史脈絡的基礎上,了解史事之間的聯系,認識中國共產黨對于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決定性作用,產生對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徐藍,馬敏.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6-47.
[2]于化民.用科學精神與歷史對話: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J].史學理論研究,2021(1):43-50.
[3]鄭師渠.當下歷史虛無主義之我見[J].歷史研究,2015(3):13-17.
[4]王炳林,劉奎.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8):64-71.
[5]沈清波.單一經濟決定論不是歷史唯物主義[J].歷史教學,2018(4):30-33.
[6]李隆國.史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列寧.列寧全集:第2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武力.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歷史虛無主義辨正[J].歷史研究,2015(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