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探索與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給社會各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數字化不僅引領著社會生產新業態,也正在重塑我們的教育新形態。在分析當前教師專業發展之挑戰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工作室之價值和意義的基礎上,對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工作室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團隊助力、數字賦能、資源整合、深入探究等路徑,提升專業教師的數據素養,提供豐富多元的專業指導,實現智慧教育的信息共享,推動數據驅動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教師工作室;教育數字化;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7-0059-04
一、教育數字化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背景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逐漸向社會各領域滲透,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步入數字科技時代的歷史機遇,數字技術改變了人類探索與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給社會各領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同樣也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推動了教育模式和教育環境的創新。當前,眾多國家和地區都正處于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關鍵時期,數據技術不會導致一線教師“去專業化”,而數據素養能夠幫助一線教師“再專業化”[1]。如何在數字化背景下,革新教育理念、重構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模式,這對當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正在順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構建教育新生態。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的應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啟動“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支持教師治理、教師教育、教育教學的新路徑,推動教師更新觀念和增強能力;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到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應推進教育數字化。
二、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之挑戰
數字化背景下,教師不會被人工智能淘汰,但不能掌握數字教育的教師會被淘汰。教育數字化的浪潮已不可逆轉,正在成為推動教育變革的中堅力量,但不少教師還未做好抓住機遇迎接浪潮的準備,缺乏數據素養,且內生動力不足。
(一)對數字教育理念尚未適應
當前,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數字教育正在不斷迭代中。越是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越是需要秉持數字教育理念的教師緊盯數字技術前沿,與時俱進地創新教育方法和教育形態。但有些教師還未適應數字教育理念,表現為:觀念保守,不愿顛覆傳統的課堂結構,對如何將新的信息化手段充分應用到教學中尚未做好充足的準備;意識缺乏,對數字教育的認識不夠明確,對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夠嫻熟;因循守舊,還不能從時代發展需要的角度去改造傳統專業和提升教學水平,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都未能顯現出數字賦能的特色。
(二)對數字資源應用有待增強
《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21版)》顯示,教師經常使用的數字教育資源仍然是電子講稿、微課、網上案例、在線課程等,而一些更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資源如仿真實驗軟件、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人工智能工具、5G支持的高清視頻等在教學中使用率偏低,分別有49.2%、48.1%、47.7%、36.6%的教師不熟悉AI技術、AR/VR技術相關工具、工業互聯網、5G技術,約42.0%的教師從未使用過虛擬仿真實訓環境開展教學活動[2],反映出教師對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的熟悉度整體較低。在這項調研中,有些教師反饋存在缺乏課程教學活動所需的配套資源、難以搜索到適用于教學目標的資源、資源在使用時有下載和版權等限制、信息化教學所需的高質量數字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這些也反映出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對數字教育資源的獲取和應用有待增強。
(三)對數字教育探索不夠深入
教育部近年來都在強調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盡管使用了信息化技術,也嘗試用數字化技術激活課堂,但因為對數字教育的探索不夠深入,還不能將新技術與教育教學加以融合創新,尚未達到預期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不少師生在信息化教學平臺的運用上,更集中于“提交作業”“觀看回放”等功能,但在其他較為關鍵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步驟只起到了“輔助”作用而沒有達到“融合”的水平。盡管有不少新興數字技術出現在教學場景中,但并未在提升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模式上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潛能,新技術賦能教學的效果還不理想。
三、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教師工作室建設
新的教師專業發展提倡采取各類伙伴合作模式,以期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形成教師間深入的合作關系[3],推動教師學習的持續性和合作性。正如學者托馬斯(Guy Thomas)所提出的,教師專業發展思想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將關注的重心由“個人化的努力”轉向“學習者的共同體”[4],教師在實踐中通過參與和合作的方式來滋養教學知識和實踐智慧。教師工作室是一種很好的專業學習共同體,既是教學思想的集成庫,也是教學改革的試驗田;既是教學藝術的展示舞臺,也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交流場;既是合作攻關的團體,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載體[5]。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動態持續、反復迭代的過程,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快速更迭,數字學習生態呈現新發展態勢,而教師工作室能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起到助力、引領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
(一)團隊助力,提升教師的數據素養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幫助教師提升數據素養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任務之一。美國數據驅動決策專家艾倫·曼迪納契(Ellen Mandinach)認為數據驅動決策的目標就是幫助教育工作者擺脫“數據豐富但信息匱乏”的困境,將使用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知識[6]。而數據素養正是能夠準確觀察、分析和處理不斷變化的各種數據,有效使用數據并促進決策的能力,可以持續促進教與學。曼迪納契還將當前使用數據開展教學出現問題的部分原因,歸結為教師缺乏處理和運用數據的能力,故提出有必要將數據素養納入教師資格認證標準,將此作為撬動變革的杠桿。我國教育部也在2022年發布《教師數字素養》國家教育行業標準,從數字化意識、數字化應用、專業發展等多維度給出了教師數字素養框架。
要想培養出大數據時代的創新型技能人才,教師就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錘煉教育數字化本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數據素養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提升數據素養不僅要讓教師具備數據意識,認識到數據的重要性,關鍵還要讓教師具備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教師工作室可以發揮團隊合作學習的優勢,帶領教師了解多媒體、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的內涵特征,掌握數據采集、分析、解讀與決策的技巧,同時邀請專家培訓教師如何嫻熟使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從多方面豐富和提升教師的數據知識、數據意識和數據能力。如組織工作室成員共同探索如何依據教學目標,設計融合數字技術資源的教學活動;利用數字技術資源支持教學活動組織與管理,優化教學流程,針對學生學習差異,開展個性化指導,提升學生參與度和交流主動性;應用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學業數據分析,開展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交流對教育數據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探討數字化教學在實際開展中遇到的問題并切磋解決方案。
(二)數字賦能,提供豐富多元的專業指導
教師工作室應該是名師帶領工作室成員不斷提升自我,助推專業成長的發展平臺,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提供多樣化的專業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一對一和一對多的“老帶新”學徒制;以課題、課程為載體開展教學與科研并重的研究;分享教育教學中的案例并引發成員的反思;由工作室主持人提煉當前教育中有價值的問題,引導成員學會解決和應對;帶領成員參與有影響力的教育論壇;承辦各類數字教育的最新專題講座;開展頭腦風暴激發更多教學上的創意,等等。
這些專業指導不僅應豐富多元,在數字化拓寬強師之路上還要凸顯其數字賦能的特色,以起到加強工作室教師教學水平和提高教學實踐反思能力的作用。如將傳統的名師課堂打造成優質的名師云課堂,通過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橫向融通學科知識,縱向貫通素質提升;將傳統的教師督導發展為大咖專家云督導,通過基于手機app或web方式遠程觀摩,跨地區專家也能實現遠程聽評,對工作室教師的課堂進行針對性強的點評和指導,而當教師聽取專業點評后意識到教學上的不足,才能更快地找到專業成長的方向;邀請行企專家進入工作室在線交流平臺,方便教師與專家實時開展研討,了解行業數字化變革最新進展;將常規的教案加以數據結構化分析,得到更加精準有效的診斷,方便教師查漏補缺,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更新補充;將傳統專業加以數字化升級改造,指導教師根據行業企業依托大數據平臺發出的對人才的訴求,借助全鏈條的數據與分析,按照社會需求變化動態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三)資源整合,實現智慧教育的信息共享
隨著教育信息化逐步推進,數字教育資源日新月異,能嫻熟掌握和運用各類最新的數字資源,串珠成鏈賦能教學提質,是數字化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教師個體因信息渠道和時間精力有限,僅憑一己之力不一定能全面了解和獲取到最新的資源,那不妨將一己之力聚成團隊合力。工作室可以幫助教師把當前數字教育資源的“珍珠”串成“項鏈”,實時整合并共享,組織成員充分利用好各類優質數字資源和平臺。如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就匯集了海量資源,涵括教師教學、教育創新等多項功能,平臺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通過快捷搜索、智能推薦等方式,全方位推動教育數字化,能為教師教學提供定制化、精準化分析服務。工作室教師可以在主持人帶領下一起探討如何用好用足平臺的高質量數字資源。又如,元宇宙以其提供的沉浸式教育資源、豐富的資源形式在業界受到熱議,工作室可組織教師了解集合多種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教育元宇宙,進而共同研討如何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技術的多元調配與融合應用,打造人機協同的智慧型雙師課堂[7],這樣既能促進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也能滿足學生全方位學習的需求。
教師工作室通過整合數據資源的方式,形成系統、持續更新的教師專業發展數據目錄,為教師們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和創新動力。
(四)深入探究,推動數據驅動的教學改革
教育數字化的應用可助力教育領域的創新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能為教育的泛在化、個性化創造可能。工作室可引領教師團隊深入探究,推動數據驅動的教學改革。如共同探索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教學應用,打造網絡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模式,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有效模式,并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成長特點定制教學方案,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教學的賦能作用。組織教師實施動態監測,追蹤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實時反饋數據,及時調整進度安排,將教育評價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提高評價的公平與效率。指引工作室教師將數字化優勢與教學內容充分融合,改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創造性、體驗性和啟發性,利用數字教育撬動課堂教學深層次變革,引導學生學會應對數字社會的復雜多變并能自主學習和思考,激發學生在大數據時代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創新的能力。帶領教師將新技術、新工藝等產業先進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開發數字教育課程,探索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工作室還可牽頭與企業的對接,聯合開發虛擬仿真、技能實訓等數字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現實與虛擬相融合的數字化實訓基地,以數字化開辟產教融合發展的新賽道,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緊密結合,形成產業、技術變革與教學改革的同頻共振。
參考文獻:
[1]周寶榮.大數據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J].數字教育,2020(10):1-8.
[2]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21版)[R].2022(7):69-70.
[3]宋萑,孫明浩.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價值及建構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23(23):3-8.
[4] THOMAS G,WINEBURG S,GROSSMAN P,et al. In the company of colleagues: an interim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of teacher learner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14(1):21-32.
[5]汪桂瓊.新時代名師工作室的價值和意義[N].教育導報,2023-01-17(3).
[6]MANDINACH E B,A perfect time for data use: using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to inform practice [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2,47(2):71-85.
[7]劉革平,高楠,胡翰林,等.教育元宇宙:特征、機理及應用場景[J].開放教育研究,2022(2):24-33.
責任編輯:賈凌燕
*本文系2022年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大數據時代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工作室研究”(2022JMJG14)、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領軍人才”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3-01
作者簡介:程欣,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數字化、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