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寶貴資源。將中醫藥文化特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將助力青年醫學生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實現新時代高等中醫藥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擬從“融入”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等方面進行淺顯探討,以期推動“思政課+中醫藥文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進程。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教育;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增強思政課教學質量,必須要全面滲透馬克思主義思想,通過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念達到育人目的,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信念,促使其逐步形成“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地塑造愛國主義思想,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造現代化強國、完成民族復興等戰略中來”[2]。因此,思政課教學必須從大學生發展需求和新的期待出發,不斷改革創新,在價值引領中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努力讓思政課充滿活力。
高校思政課是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載體,建設獨具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的思政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著力點。中醫藥文化屬于祖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構成元素,踐行“兩個結合”,將其與高校思政課堂相融合,應當成為高校教學改革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不僅可以增強思政課特色,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效性,實現教育對社會實踐的自覺性,還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必要路徑[3]。
一、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面臨主要問題
(一)頂層設計不完善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的思政課教學設計,往往只考慮到狹義的思政課理論教學要求,沒有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這就使教育教學的頂層設計脫離了“以人為本”“以大學生為本”的理念,不能很好地成為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橋梁和紐帶。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頂層設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設計理念,根據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特點和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塑造和諧、平等、互助、健康的師生關系。不但要注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而且要培養個性、挖掘潛力,按照其興趣喜好、能力特長等,針對性且有計劃地設計和規劃豐富多彩的思政課教學。
(二)中醫藥文化特色不鮮明
據調查,目前大多數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師身處中醫藥文化氛圍之中多年,但對中醫藥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內涵依然缺乏充分的認識,更遑論深刻意識到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對思政課的建設具有多么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和作用。中醫藥院校蘊藏著相對獨特的文化內涵,且擁有個性化的文化特色與優勢,思政課要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感染力和實效性,就必須密切結合中醫藥院校的特色和優勢,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彰顯中醫藥院校的不同特質與風格。但目前許多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教育教學在改革創新上還乏善可陳。
(三)實踐教學被忽視
當下,某些中醫藥院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區,如認為思政課教學只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沒必要對思政課教學場所、基地等投入太多;部分教師也存在重視課堂教學、輕視或忽視實踐教學,重傳統的教學活動方式、輕創新教學活動方式等錯誤傾向。他們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客觀需要,缺乏有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知識和能力,缺乏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操作和控制能力。
二、中醫藥文化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基本思路
高校思政課肩負著對學生開展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教育活動的重任,具體是指需要進行“五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進行馬克思主義形勢政策觀教育,進行共同理想教育等任務。而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藥文化濃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客觀性地折射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思維特征。
新時代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承擔著讓廣大年輕醫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責任,而且還承擔著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中醫藥文化鼓勵廣大年輕醫學生傳承國粹、塑造良好品質的重要責任。所以,我們應當不斷創新、積極轉變思想、改變思想限制、持續統籌資源,最大化地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盡量順應大學生的思想潮流和專業發展趨勢,增強其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更有效地發揮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課堂教育教學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真正實現我國中醫藥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三、中醫藥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主要措施
(一)以文化人,發揮中醫藥文化育人特色優勢
中醫藥屬于我國獨一無二的醫療資源,擁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并且還擁有強大的科技資源、文化資源及生態資源。中醫藥學具有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背景和濃厚的人文屬性,不僅僅是仁術,也是鮮活的思政課教材。山東中醫藥大學處于齊文化與魯文化中心地帶,緊密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秉賦高等教育特質、中醫藥特色、齊魯文化特征,堅持“以德樹人,以文化人”的育人觀,德術并重的治學觀,傳承創新的發展觀?;趯Ω叩戎嗅t藥教育的內在規律的深刻反思,確立了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注重將特色文化價值精髓系統融入辦學治學、人才教育、課程設置等工作中,也貫穿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始終。
中醫藥文化屬于我國傳統民族的一個獨特文化標記。將優秀的中醫藥文化與相關高校思政課堂相結合,意義重大。從歷史的層面來看,中醫藥文化屬于我國上下五千年來創建的一個剖析生命、保障健康、防病養生的思想機制,是中醫藥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內在支撐力量。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比如,《醫粹精言·胞以為懷》曰:“醫雖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懼乎!”這說明古往今來每一位醫學者都應該擁有“醫乃仁術”的職業道德操守?!肚Ы鹨健ご筢t習業》曰:“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盵4]由此能夠更加直觀地體現出醫學的固有價值與內涵,上升到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治理層面,體現的是醫者的終極價值。從現實的層面來看,中醫藥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了《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其中強調“中醫藥文化的實際內涵蘊藏著豐富的先進理念,例如,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若對其進行簡單概述,可以“仁、和、精、誠”來表達。核心價值的提煉,將有助于醫者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對醫患雙方作為人本身的一種固有探索與應用,進而有助于緩解復雜的醫患關系。
(二)創新課堂教學形式,鞏固教學成果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把握好方向,注意發揮思政課的意識形態作用,要將思政課講成優秀中醫藥文化傳承課。要對課堂上學生反饋的信息高度重視,及時梳理匯總,作為調整教學計劃、教學進度、教學方法等的重要依據,形成良性互動;要通過多種形式,切準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跟蹤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深入分析,總結思想特點,了解學生內在需求,有針對性地上好每一堂課;要把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等實現全面融合與滲透,依托學生黨團和群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知識問答、論文競評、黨建工作等,夯實思政課的教學基礎,逐步培養起大學生對國家政策敏銳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興趣,真正地把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實現完美融合;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學生就一些熱點問題、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使他們認識到應該怎樣更客觀、更成熟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報紙、互聯網等方式向學生展示案例,與學生共同分析研討,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關注時政,合理設計教育教學內容
由于國際國內形勢不斷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所以思政課的教育內容自然具有動態性。要緊密結合新時代特點,在內容講授時,一方面,在彰顯價值導向的過程中還需要逐步滲透服務觀念,強調育人價值,規范管理、積極引導,力爭在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彰顯出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從學生內在需求出發,實現思政課的教育價值。深入體察學生的內在需求,融入中醫藥文化內容,滲透醫學人文精神。精準分析學生的思想關注點、課堂教學契機,通過微觀層面開展教學活動,中觀層面進行剖析,為最終實現宏觀教學發揮主導作用。
教學內容要注重與新時代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在歷史不斷前進的道路上,中醫藥文化在持續優化與拓展,構設了科學、系統、多元的文化內涵。它的實質內容包括“仁、和、精、誠”,折射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等價值理念。年輕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生接班人。他們不但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擁有夢想與情懷。立德樹人是思政課的根本任務,將優秀的中醫藥文化逐步滲透到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堂活動中,則需要圍繞著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靈活性地調整相關內容。例如,“天人合一、救死扶傷、大醫精誠、以人為本、尊師重道”等,這對于培養廣大年輕醫學生的責任意識、良好道德素質等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由此來看,中醫藥文化中蘊藏的價值理念和思政課堂中的發展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相契合[5]。
(四)探索構建中醫藥文化特色鮮明的“互聯網+思政課”教學路徑
要真正發揮好思政課的教育作用,使大學生增強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不斷貢獻力量的信念,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就必須注意避免流于形式,要注重實效。以線上線下融合課堂為例,這種教學模式將“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看作是主導準則,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應用要求,能夠有效增強大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促使其主動性和創造性等大幅提升,貼近大學生思想與專業實際,能夠有效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
(五)多措并舉,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教學體系
在高度重視課堂教學,大力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要不斷拓寬教育范圍,統籌課內外素材,開設第二課堂,注重實踐教學活動的引用,結合中醫藥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區志愿活動等,注重弘揚祖國傳統醫藥文化的鮮明特色和優勢,在實踐中逐步增強教學質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而中醫藥文化又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與原創思維方式[6]。中醫藥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創新“思政課+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模式,既是提升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增強了思政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是“供給側”思維在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具體體現。
結束語
中醫藥文化與中醫藥院校思政課堂相結合,創新“思政課+中醫藥文化”教育教學改革模式,既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打造出獨具特色的“中醫藥味”思政課,也傳承創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提升了中醫藥院校思政教學效果,還為實現思政課堂改革指明了方向。
這種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中醫藥院校思政課堂相對孤立的尷尬局面,利用滲透、融合、交叉等手段,將其與“立德樹人”“以文育人”等思維觀念全面結合,真正地實現思政課堂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體化融合、思政課堂和大學生專業知識的互相滲透,促使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大大提升,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專業素質等。這不但能夠增加思政課堂中年輕大學生的參與度,而且還能夠增強其成就感,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地將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與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復興、民族發展等戰略全面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王利軍.論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論原則:歷史·邏輯·現實:基于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2,34(10):14-19,49.
[3]季楓.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1(23):63-64.
[4]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
[5]王國雨.深化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73-74.
[6]王靜,姜姍,劉亞瓊,等.四史教育融入中醫藥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15):180-182.
作者簡介:馬曉亮(1968— ),男,漢族,山東萊州人,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陳萍(1972— ),女,漢族,山東單縣人,山東中醫藥大學,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研究項目得到2021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中醫藥文化融入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路徑與方法研究”(編號:21CSZJ60)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