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線混融教學是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衍生的一種教學模式,將其運用于教育領域既能體現教育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高職院校舞蹈課可嘗試這一教學模式,從優化舞蹈課程資源,推進教育事業改革;平衡教與學的關系,強化學生自學能力;打造優質教育團隊,夯筑舞蹈教育平臺;完善線上管理制度,實現教與學的契合四方面展開研究。結合策略,筆者認為舞蹈教學面臨著雙線混融不充分、網絡環境構建難、學生缺乏參與度的挑戰。故此,結合挑戰提出建立師生考評機制、構建良好網絡輿論、定期組織舞蹈大賽的辦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雙線混融;高職;舞蹈課;應用挑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線上教育模式已成為常態,線下教育以傳統的教學課堂為主,需要教師與學生處于同一時間、空間內。線上教育打破了這一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高職舞蹈課以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四肢協調能力、柔韌度等方面為主,需要學生反復實踐練習,方可感受舞蹈文化之美。雙線混融教學為學生的實踐練習提供了機遇,高職舞蹈教師(以下簡稱教師)應開發這一教育優勢,構建新型教學體系,促進學生舞蹈能力全面發展,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
一、雙線混融教學模式概述
雙線混融是指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為邏輯起點,促進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教學空間、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教學管理與教學評價等教學活動要素相互混融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起源于20世紀中期,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我國的高效發展,線上教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雙線混融教學就此迎來發展機遇[1]。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校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校際校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明確指出“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條線混合教學模式。雙線混融是指線上線下教學相互交融,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先線上后線下,或先線下后線上,必須是并駕齊驅,同步進行。這一教學模式是教育事業發展的見證,是信息技術與教育充分結合的策略。雙線混融有助于滿足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將其運用于高職院校具有可行性與有效性。
二、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在高職舞蹈課的應用
(一)優化舞蹈課程資源,推進教育事業改革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開發,傳統教學以專業教材、教輔資料為主。雙線混融背景下,教師應優化課程資源,以正確的眼光看待高職舞蹈教學自身所存在的特殊性。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在資源優化方面,應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科學整合教學內容,選擇新穎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舞蹈課程體驗感。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除了面向專業課程之外,還應選擇專業性較強的舞蹈內容作為輔助,確保學生在有限的知識內掌握更多舞蹈藝術文化,豐富自身知識體系[2]。線上舞蹈資源較多,如舞蹈視頻、動作解說等,都是可以融入課程的素材。如在教授民族舞蹈時,教師可以將不同民族的舞蹈資源滲透課程中,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在教授中國古典舞時,教師可以將春晚展示的《只此青綠》作為輔助舞蹈,并融入更多傳統舞蹈文化項目,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在舞蹈學習中優化資源,并以新媒介形式展示,可提升舞蹈的趣味性,進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優化課程資源方面,教師應邀請學生積極參與,以“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搜集模式為主,合力構建特色校本課程,以電子書本與紙質書本為主,體現高職舞蹈課程教育的特色性與專業性。
(二)平衡教與學的關系,強化學生自學能力
雙線混融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結構主義理論、人文主義理論為基礎,側重于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相較于傳統教學,該教學模式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開發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優勢,在雙向彌補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也就是在既定舞蹈課程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構建線下與線上資源融合的教育課堂,深化課程改革[3]。傳統舞蹈課堂以理論講解、動作展示等方面為主,這一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傳授動作要領,但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可改變傳統教育弊端,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民間舞是高職院校舞蹈教學中的一部分,教師在講解期間,可借助信息技術搜集民間舞資源,制作成動態課件、微課視頻、微電影等,展示于多媒體平臺,體現舞蹈課堂的生動性與直觀性。學生在網絡平臺學習空間更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可任意登錄平臺,練習鞏固自己的舞蹈動作。在線下課堂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展示練習成果,以微課視頻為引領,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強化學生的民間舞情感。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線上線下有效結合,學生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有積極影響。
(三)打造優質教育團隊,夯筑舞蹈教育平臺
教師的能力關系著教育成效,雙線混融教育模式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對于教師而言,必須具備良好的舞蹈表演能力、專業的教育教學水平、信息技術實踐運用能力等。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言傳身教不容忽視。舞蹈具備一定的技巧性,盲目練習會導致肌肉拉傷、關節受傷等問題,這就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的職業修養等,需將舞蹈知識滲透于信息技術之中,構建線上線下協同教育的實踐平臺[4]?;诮處熅C合素養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高職院校應加強教師培訓工作,借助線上線下混融的模式完成培訓。如邀請舞蹈協會專業人員、民族舞研究者等群體來校指導;構建線上互動平臺,為教師拓展學習空間;與舞蹈研究者深入交流,學習新穎的教學技術。由此,實現信息技術、專業能力、師德素養等方面同步發展。此外,區域院校還應構建多校合作育人機制,邀請知名高校教師蒞臨指導,實現高校與高職院校對接,并為學生提供互動機會,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群體更加廣泛,教師能力會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舞蹈教育質量也會得到逐步提升。
(四)完善線上管理制度,實現教與學的契合
線上管理是高職院校舞蹈課不可缺失的一個環節,其主要是管理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方面,通過網絡平臺的交互性、廣泛性與開放性的優勢,精準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及時的鼓勵與引導。學習通、騰訊視頻等軟件涵蓋了通知、監督打卡、LBS定位、作業收繳等功能,可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而規劃教學方案。課前教師可以通過軟件傳送學習任務,以此檢測學生的任務完成度、作業提交、學習過程與結果等。這些信息都以具體的數據呈現,可使教師對學生的學情一覽了然。線上技術的運用既能促進教與學的契合,又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對課堂管理具有引導作用[5]。課后學生可打卡學習,教師借助線上平臺觀察學生的舞蹈實踐情況。線上管理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是一種雙向作用,教師需要及時布置課堂任務,并在線上關注學生的練習情況,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教學方案,實現教育一對一,體現個性化優勢。課后布置的作業可通過線上平臺查閱,檢驗線下課堂教學的成果。從課前與課后的任務分析,雙線混融教學增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無限可能。
三、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在高職舞蹈課的挑戰
(一)雙線混融不充分
雙線混融教學模式需要線上線下充分融合,在資源、理念、評價等方面相互協調,為學生學習提供足夠的實踐平臺。結合上述提出的教學策略分析,雙線混融在高職舞蹈課中極易面臨融合不充分的問題。信息化背景下,線上教育已成為常態,雙線混融要求教師在課前、課堂與課后重新做出規劃,意味著教師的任務量有所增大。在混融教學中,需要教師具備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授課能力等,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實踐,在線上平臺填補線下學習的不足,在線下展示自己的線上學習成果[6]。部分教師在雙線混融教學中,尚未實現多方面因素的充分結合,如僅以內容結合、僅以模式結合等,未實現“混融”的目標;部分教師線上線下融合教育過于簡單,并未做到充分融合,僅是知識的銜接。部分教師在舞蹈教學中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導致雙線混融融合不充分,這成為當前教育中的最大挑戰。
(二)網絡環境構建難
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是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亦是實現雙線混融的根本途徑。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舞蹈教學中,存在網絡環境構建難的挑戰。如部分學生缺乏自覺性,在網絡平臺完成作業時出現渾水摸魚的情況;部分院校因校園網絡的問題,導致學生在線上練習時出現卡網、斷網的情況;部分院校在線上平臺開發中稍顯不足,部分功能難以有效運用,或呈現單一化教育形勢。不同院校均存在不同層面的原因,而這些原因都是各院校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面臨的最大挑戰[7]。雙線混融教學中,線上教育對線下教學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從硬件、軟件等方面進行改善,優化院校電子信息設備,才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無限的可能。但是,結合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教育現狀分析,落實這一目標依然任重道遠,網絡環境構建難成為干擾教學的最大因素,嚴重影響了舞蹈教學效率的提升,阻礙了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改革。
(三)學生缺乏參與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雙線混融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才能體現這一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與育人價值。以部分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現狀為例,教師在進行線上線下融合教育中對學生缺乏硬性要求。融合教育是為了學生在課后主動實踐,其重點依然是以教育為主。部分學生在課后實踐中,缺乏足夠的自覺性,自控能力較差,而教師又難以及時指導,導致線上教育干擾了線下教學的進度;部分學生對于舞蹈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尤其是在反復排練之后,學生身心疲憊,認為舞蹈學習對自身造成了一定的壓力。線上教學作為線下教育的補充,可以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但由于教師未能與學生面對面互動,導致部分學生佯裝練習的情況出現,并未投入足夠的情感。學生缺乏參與度是直接影響舞蹈教學的因素,假設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可能導致高職院校舞蹈教學在后期教育中面臨一些難以預控的問題與挑戰。
四、雙線混融教學模式下高職舞蹈課應對挑戰的辦法
(一)建立師生考評機制
高職院校應建立師生考評機制,對教師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做出考評,再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最后由學生點評教師的教學情況,在多主體評價中提升舞蹈課在校內的知名度。高職院校在評價教師時,應從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理念的轉變等方面展開,對表現較好的教師實施獎勵,并將考核與年末考核掛鉤,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在評價學生方面,應從課前、課堂與課后等環節展開,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方式,并以信息數據庫記錄學生的評價成果,作為后期教育的參考[8]。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課件制作、動作指導等方面,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評價完善改進,力求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確保舞蹈教學在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運用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構建良好網絡輿論
網絡是引導學生正視舞蹈課程的主要平臺,在后期教育中,高職院校應注重網絡輿論的構建,為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保障。舉例來講,鼓勵學生將學到的舞蹈制作成短視頻,并配上英文、中文等語言,使畫面更加靈動,這一過程實現了信息技術、語言知識與舞蹈能力的充分結合。校內教師、學生可對上傳的視頻做出評價,并在評論區互動討論,構建良好的線上舞蹈風氣。在網絡輿論的構建中,人人都是參與者。此時學生可以肩負起教師的身份,采用短視頻、演講會等方式實施教學,號召更多專業學生關注舞蹈,以此激勵舞蹈專業的學生積極投入練習,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高職院校面臨的挑戰得以有效解除,教育質量自然會在眾人合力中處于穩步提升的趨勢。
(三)定期組織舞蹈大賽
舞蹈教學是一個長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僅以教學為主,難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因此,高職院校應聯合當地教育部門,為學生提供比賽的機會。將多個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整合起來,由其自主創作舞蹈,以現代舞、民族舞、爵士舞、芭蕾舞、民間舞等為主,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情況選擇。對于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學校應頒發榮譽證書,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除了校外的比賽,院校內部還可以組織友誼賽,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圍繞某首歌曲、某篇文章創編舞蹈、舞臺劇等,在創編中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使其感受舞蹈藝術魅力,成為一個舞蹈愛好者。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舞蹈課教學是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教師作為舞蹈教學的引領者,應加強對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研究,為教育工作的實施與開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培養舞蹈人才的高職院校,應始終肩負起自身的重任,創新優化辦學理念,構建良好校園文化,為教育工作的創新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杰.基于素質教育理念的高職舞蹈課程改革研究[J].大學,2024(2):97-100.
[2]葉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舞蹈教師信息素養培養[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3,25(6):80-83.
[3]蘇曉明.高職院校舞蹈基本功訓練的教學方法探思[J].戲劇之家,2023(32):134-136.
[4]李依禪.關于“以賽促教”高職舞蹈表演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戲劇之家,2023(29):118-120.
[5]楊柳.慕課理念下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改革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3(19):143-145.
[6]林晟昱.基于教學實踐對高職院校舞蹈專業教學開展的分析及改進思考[J].戲劇之家,2023(27):150-152.
[7]林資.高職舞蹈教學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與路徑分析[J].戲劇之家,2023(23):158-160.
[8]楊盈春.芻議高職舞蹈教學中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J].戲劇之家,2023(22):138-140.
作者簡介:鄧潔(1991— ),女,漢族,甘肅莊浪人,平涼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