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大學生開展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生行為養成過程中需要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章通過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現狀,提出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養成路徑。本研究有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高職院校育人工作有序開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行為養成
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行為舉止很大程度能夠體現出個人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強調大學生要“堅持知行統一,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活動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之中。修訂完善大學生行為準則,引導大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可見,國家對大學生行為養成的重視,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夠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積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養成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養成的理論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禮儀觀念,對高職院校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具有巨大幫助。如儒家思想推崇的仁愛精神,讓人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倡導人們要言行一致,重視個人行為修養實踐。在《大學》中指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了個人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承擔起社會責任。荀子提倡“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為修養始于知,成于行。在道教文化中注重“無為而治”“以柔克剛”的理念,強調人需要順勢而為,注重內心的修養,面對困難時能夠想辦法去解決。這些理念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面對各種學習生活的壓力和挑戰時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容地面對困難,形成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心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高校院校大學生良好的行為養成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有部分學者認為,先進的理論灌輸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基礎,嚴格管理、行為訓練是主要教育手段,使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是教育目的[1]。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包括禮儀教育、學習習慣教育、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教育[2]。在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養成教育的作用,一是明確行為養成教育在大學生育人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二是建立健全保障養成教育開展相關制度;三是精準定位輔導員與教師在大學生良好行為養成教育中擔任的角色[3]。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養成的影響
(一)促進思想道德提升
高職院校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最終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行為養成教育作為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抓手,可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行為養成教育與思想道德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行為修養始于知,成于行,學生良好行為養成過程便是思想道德提升的過程。行為養成需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成長規律,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特點循序漸進開展行為教育,讓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智能素質、道德素質得到提高,從而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和行為規范[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河中不斷沉淀提取的精華,是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對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有著積極作用。其中,禮儀、廉恥、謙讓等道德規范,與當今社會的公民道德要求相一致,可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規范提供范本。傳承古人智慧的詩詞、歌賦、古文經典等文化遺產,可增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欣然接受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升思想道德素養。
(二)矯正固化大學生行為準則
高職院校大學生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這種情況往往源于高職院校生源多樣性。部分學生從小父母溺愛,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存在教育缺失或者教育不當的問題。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高職院校傾向于對專業技能的培養,難以全面兼顧,學生行為養成往往被忽視,致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存在滯后性。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確實存在著某些有悖道德文明的現象,并且這一問題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有效的解決[5]。高職院校學生良好的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積月累地進行行為矯正。相對于高職院校行為規范管理制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為養成理念更加貼近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了孝道、忠誠、誠信等優秀品德,這些品德觀念對大學生的行為規范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大學生規范行為舉止。
(三)保障高職院校大學生身心健康
當今社會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異軍突起,人們能夠接受的信息不斷更新,其思想觀念表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在變幻莫測的信息環境中,高職院校大學生極易在價值選擇時產生各種矛盾和沖突,心理問題加劇。焦慮癥、抑郁癥、自閉癥、恐懼癥等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困擾高職院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大難題。健康心理離不開良好的行為支撐,良好行為養成更加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在傳統文化中有許許多多促進大學生調節心理的理論與方法,能夠有效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現狀
(一)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高職院校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承擔著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使命和責任,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得到了有序的開展。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公關禮儀課程、傳統文化賞析課程等;利用傳統節日積極舉辦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傳統文化知識、書畫比賽。邀請文化名家、文化研究學者來校開展講座、講授傳統文化技藝,營造文化校園氛圍;圖書館定期舉辦讀書節,向學生開發與展示收藏的文化書籍、文物和藝術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書籍中知識,感受到文化帶來的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中的傳承和弘揚。但高職院校整體存在著對文化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其大量資金投入實訓設備或者專業課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投入相對就比較“寒酸”,部分需要開展的傳統文化活動,因為資金短缺也未能如期開展。一些開設的課程因教師配備不足,被迫轉移到線上開展,影響學生的線下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整體的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設計。同時,長效機制的缺乏致使高職院校在文化自信建設工作過程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職能分工不明確、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存在,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難以吸引優秀教師參與其中,整體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參與傳統文化課堂意愿不強烈,文化建設滯后。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現狀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新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國家和高職院校的推動下,學生的文化自信得到了顯著提升,學生能夠自覺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對自身文化認同感不斷加強。“國學熱”“國風熱”在高職院校盛行,學生積極參加傳統文化活動、實地考察非遺文化、參與文化交流活動,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展現出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反映出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態度和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愿意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從中汲取養分,塑造自己的人格。高職院校大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思想意識獨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強、追求價值多樣性、個性鮮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成形成,在多元化文化環境中分辨力不強,極易受到西方外來文化影響。加之高職院校大學生整體對文化學習自覺意識不強,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書籍的學生比較少,知識儲備不足,價值認同感不強。在西方文化影響下往往難以辨別西方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價值認同漂浮不定,容易陷入誤區。致使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行為上追求個性,學校文化育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應用現狀
文化育人在高職院校得了廣泛應用,部分高職院校積極借鑒和運用傳統文化中管理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成長支持。如在學生管理上應用老子的“無為”思想,讓學生利用“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傳統文化禮儀教育、道德修養訓練,文化知識比賽等活動,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心。在學生社團管理上運用儒家思想因材施教管理方法,使校園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學生業余生活得到豐富。道家文化中強調清心寡欲,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在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增多,焦慮、恐懼困擾著學生,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道家文化可讓學生降低欲望,保持良好心態。幫助學生建立情感管理能力,提升心理素質,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傳統文化思想中強調“未雨綢繆”,讓學生提前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在就業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積極面對就業帶來的各種壓力,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和成長。整體而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在學生困惑時能夠幫助學生排解煩惱,但在學生就業指導和行為禮儀方面應用內容缺乏針對性,其廣度和深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養成的路徑
(一)培養大學生傳承養成文化的自覺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為養成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需要日積月累不斷加強理論學習。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國家制造業發展的希望,理應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離不開學生對自身歷史和文化的認知,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認同。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覺性就需要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文化典籍進行閱讀。從文化經典中吸取營養,拓展知識,陶冶情操,讓學生了解行為文化的源頭,識其支流,把握行為養成的精髓。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行為養成中的重要作用,是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強文化認同感,高職院校大學生應自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行為習慣養成中,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二)加強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
高職院校是學生學習技能獲得文化知識的重要場地,課堂教學作為學生接受文化知識主渠道,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需要發揮“第一課堂”的優勢。而目前高職院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沒有專門的課程,與之相關的知識基本上被穿插于禮儀、思想政治理論、公文寫作等課程中,內容比較零散,沒有獨立的教學體系。隨著國家對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視,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特點,推行行為養成選修課程,優化課程設計,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并培養一批教學能力強,有文化情懷的專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重視大學生行為養成工作
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養成一刻也離不開規范性的制約,培養學生對規章制度的認知是行為養成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樹立規矩意識、法律意識。行為養成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思想內化,而且能夠解決職業素養養成難的問題。高職院校需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行為養成工作,應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的投入,打造文化學習基地,豐富學習資源,提供實踐平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長效機制,明確各部門分工,完善課程建設工作。利用校園文化內容豐富、具有活力、多元性的特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傳統文化在繼承與創新中得到發展,更加貼近高職院校學生日常文化生活,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更為顯著且積極的效應,讓其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積極傳播,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增加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行為養成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它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期待高職院校在未來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出更為科學、高效的現代職業教育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徑,為大學生行為養成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和引領。
參考文獻
[1]何克鈞.試論大學生的養成教育[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3(1):117-120.
[2]趙婧.淺談大學生養成教育[J].科技教育,2005(2):78.
[3]胡曼,趙海華.淺談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品牌,2014(1):33.
[4]薛雷.淺議當代大學生養成教育[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30(2):117-118.
[5]郭永軍.淺談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3):10-11.
作者簡介:楊君(1986— ),男,侗族,廣西柳州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校級立項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行為養成研究”(項目編號:2023-SK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