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脈,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本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考和新實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進行了新探索。從新時代黨的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將新時代黨的建設與民族復興緊密結合,將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結合,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統領全篇。這些創新性舉措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實踐的積極探索和有效嘗試。
[關鍵詞]非遺保護;黨的二十大精神;新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的總和。它不僅是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從非遺視角就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和傳承探討和分析,先從黨的二十大精神對非遺保護的重要影響進行介紹,然后剖析非遺保護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最后針對性地提出非遺保護的優化策略,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最終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產生一定的助益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崛起、文化自信、文化消費、文化交流融合以及數字化新媒體的興起,為非遺保護提供了迫切的社會需求和空前的發展良機。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領下,非遺保護工作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更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非遺作為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其保護與傳承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非遺保護的手段和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當下,非遺保護工作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非遺資源普查與認定工作尚不完善,許多珍貴的非遺項目尚未得到有效保護;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才匱乏,傳承機制不健全,導致非遺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對非遺保護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保護策略與路徑。通過對非遺保護的新思考與實踐,不僅可以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為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1]。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對非遺保護的重要影響
(一)提升文化自信
自古以來,文化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命脈。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現階段各項工作的開展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千百年的薪火相傳,是中華民族命運的“活態展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利用和傳承,讓傳統文化“感受”當前時代氣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我們更要堅定文化自信,謹遵黨的二十大精神,讓其能夠成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重要支撐力量。同時,要對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確保其重新煥發“活力”,讓其能夠和時代精神相互融合,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此外,還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提升其國際影響力,通過文化自信的提升來更好地激發民族文化創造活力[2]。
(二)促進創新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我國非遺保護事業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價值導向。非遺保護是人民的事業,只有人民群眾參與其中,才能實現非遺保護事業的發展,才能夠發揮人民群眾的基礎作用。從創新角度出發,不斷創新非遺保護工作機制,特別是要大力推動“互聯網+非遺”和數字化轉型,把傳統非遺項目與新媒體、新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非遺+電商”“非遺+直播”等多種方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臺[3]。同時,在開發與保護中促進創新發展,突出地域、民族、文化和生態特色,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創新發展之中不能忘記“打開”國際市場,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故事讓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同時要發揮好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廣泛傳播、開枝散葉,促進人類文明的交流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應注重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夠促進非遺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提升國際影響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們的民族瑰寶,有著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源、一種軟實力、一種中華文化形象和國家形象對提升國際形象具有重大意義。提升非遺保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深入挖掘我國非遺項目的內涵價值和文化特質,提升我國非遺項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二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在國際舞臺上有效傳播;三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四是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升非遺保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這個過程必然會遇到阻力,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應該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從而有效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同時,應該對新的傳播方式進行積極的探索,讓我國非遺項目的魅力被更多的人看到,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全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此外,也應注重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為非遺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4]。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非遺保護面臨的問題
(一)傳承斷層
傳承斷層主要表現為:一是對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的認定、保護、管理和發展缺乏整體規劃,缺乏對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的整體性保護,使其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不斷被邊緣化。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傳統技藝、技能等被現代化生產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導致大量技藝失傳或逐漸消失。三是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存在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傾向,認為文化事業是軟指標,經濟發展是硬指標,對非遺保護這種周期長、系統化項目的經費投入力度不大。
(二)保護與開發矛盾
我國的非遺保護,近年來一直在強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但是,很多地方的非遺保護依然是“重搶救輕利用”。以“非遺”之名進行旅游開發,把非遺項目當作一種商品進行炒作,使得非遺被曲解、被歪曲,變成了“商業噱頭”,造成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斷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必須以一定的經濟價值為前提,這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決定的。對于傳統技藝類項目而言,其技術含量高、制作過程復雜,這就決定了其經濟價值比較高,但市場需求較小。對此,很多地方在傳統技藝類項目的開發和利用上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現象[5]。
(三)資金投入不足
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投入和精心呵護。盡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但從總體來看仍明顯不足,“重物質輕非遺”現象依然存在。“傳承人補助經費有限”“各級財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投入不足”等問題在部分地區不同程度的存在,致使許多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工作難以深入開展。
(四)社會認知度不高
現階段,人民群眾對于精神生活需求在不斷提高,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包括社會認知度不高、保護意識薄弱等,這導致非遺保護工作開展不順利、發展緩慢。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對于非遺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對于非遺進行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但與之相對,社會對非遺了解程度不高、認識不充分、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仍舊存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等方式,進一步推動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通過大力宣傳非遺知識來提高民眾對于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非遺保護的優化策略
(一)加強傳承人培養
加強傳承人培養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舉措,其目的是通過傳承人的培養,讓更多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參與保護與傳承工作。非遺傳承人是非遺的核心要素,也是非遺保護的中堅力量。目前,非遺傳承人面臨著年齡偏大、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壓力大、知識水平較低等問題,這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一大阻礙。因此,為進一步做好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對傳承人進行大力培養,對傳承人進行“分類”“分層”培養,并從國家政策、經費支持等方面給予支持。進一步完善對傳承人的扶持政策,以其為抓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加收入來源。此外,在傳統節日等重要節點上做好對傳承人的宣傳工作,通過“以點帶面”促進更多民眾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目前,我國對傳統技藝類和民俗類傳承人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拜師學藝”“學校教育”“短期培訓班”等方式進行。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非遺傳承發展的需求。
(二)平衡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需大力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推進非遺產業化、市場化、數字化、國際化。首先,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且不可再生,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既要保證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又要充分尊重傳承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其次,要平衡保護與開發關系。保護是基礎,開發是手段,合理利用方能發揮非遺價值。最后,要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新時代背景下,非遺保護應積極推進數字化建設,以培養非遺“新青年”“新村民”等方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加大非遺保護工作投入力度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自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文化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環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不夠豐富,精神文明建設仍需大力推進。因此,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非遺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非遺保護工作要取得顯著成效,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大對非遺保護工作資金投入力度。“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這一精神指引下,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加大對非遺保護相關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通過舉辦非遺保護工作交流會、研討會等方式加強與社會各界人士和研究機構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發展。通過政府、社會各界、研究機構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推動非遺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6]。
(四)提高社會認知度
動員廣大民眾積極參與,積極探索地方化、特色化的保護方式,提高社會認知度。積極探索“民間事民間辦”的工作思路,將政府的主導指揮職能逐漸轉化為宏觀調控,強化社會全員參與非遺保護的新格局。嘗試利用大量的鄉村閑置街區,打造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街區,發展鄉村民俗旅游。提高政治站位,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區域非遺保護工作的聯動與協作,防止惡性無序競爭,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參與非遺保護
工作。
結束語
總之,黨的二十大精神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新輝煌”意味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時代的進步也為眾多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便利,“非遺+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模式已在全國多地實行,實現了對非遺文化品牌價值的深入挖掘,讓非遺展新顏,更多的年輕群體投身于非遺保護工作中,展現新時代特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燕彬.非遺保護視域下區域民俗體育發展傳承研究:以浙江線獅運動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24,46(2):83-86.
[2]字卿,肖寒,王瑛.文化生態壁龕視角下傣族象腳鼓制作工藝的傳承研究[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4,9(1):79-86.
[3]金懿,羅坤明,張瑋燁.非遺南昌瓷板畫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24,7(4):76-79,84.
[4]王薔馨,李靜.非遺旅游的虛擬性體驗模式與數字化保護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3(12):35-40.
[5]袁書春.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效整合的策略[J].參花,2024(6):143-145.
[6]胡妍.習近平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與價值意蘊[J].安康學院學報,2024,36(1):1-6.
作者簡介:王彬(1980— ),女,漢族,吉林通化人,重慶文理學院文化傳播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服飾文化。
基金項目:重慶文理學院文化傳播與設計學院塔基計劃項目闡釋二十大專項“‘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川渝紡織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項目編號:C2022MS21)。
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守正創新視域下川渝兩地‘蜀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3SKGH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