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的專利意識不斷增強,高校專利的數量也在呈爆發式增長,這也促使相關專業人員的科研質量不斷提升,對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環境設計專業版權商業化背景下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還不夠完整,還存在很多經濟糾紛問題和作品抄襲問題,知識產權分類不夠明確,保護力度存在明顯不足。應進一步完善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版權及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增設相關咨詢服務機構,加深人們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關鍵詞]環境設計專業;版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科技創新和知識體系的源頭,承擔著為社會、為國家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的光榮使命。知識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能夠改變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知識產權戰略應被高校所重視,成為高校發展的核心戰略。這不單單是某個高校個體的事,更是關乎國家戰略之大事。隨著版權從無形變得有形,變得商業化,這也大大刺激了高校學子努力創新,研發新軟件、新技術,進一步促進了知識的發展和傳播,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用軟件所繪制的例如設計方案、分析圖、施工圖、效果圖、漫游動畫等,很容易就被網絡上的不法分子盯上,隨意地使用盜取和非法盈利,這是目前非常普遍且嚴峻的現象。所以堅決維護高校師生設計作品不被惡意竊取,捍衛高校師生的作品版權及知識產權迫在眉睫[1]。
一、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不足之處
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等,也建立起了一個專門用來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但建立時間不夠長,體系還不夠完善,人們的熟知度也不夠高。高校的版權意識和知識產權意識仍然很薄弱,學生設計作品被抄襲或被借鑒現象非常嚴重。在此,針對存在的不足之處,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說明:
(一)高校中從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工作人員有限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小學到中學的九年義務教育,還是高中的教育,都是圍繞著學生成績展開工作,而相對開設的法律基礎教育課程則是少之又少,關于涉及專利或是知識產權問題的法律課程,更是鳳毛麟角。部分學生進入了高校大門以后,才有機會接觸這類專業知識,并且我國法律種類也是相當復雜,如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眾多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只是其中之一,所以,最終選擇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人又屈指可數,一系列因素導致相關法務人員數量不足,最終結果就是目前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專利模仿、抄襲嚴重。所以,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
(二)高校內專屬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不足
我國相關法律對高校知識產權以及專利提出了一定的保護規定,但目前并沒有頒布專門針對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一方面,通常會應用到軟件制圖,包括了CAD、PS、Sketch Up、Enscape、3D Max、Luion等,所使用的軟件有國外軟件公司開發研制的官方正版軟件和國內盜版破解軟件之分,通常,90%以上的使用者,都會選擇使用國內盜版破解軟件,因為它不僅在使用方面與官方正版軟件相差無幾,并且在價格方面,官方正版軟件每年需要花費成百上千元的版權使用費,而盜版破解軟件則可以免費使用,無疑更多人會選擇盜版破解軟件辦公。當然,筆者并非提倡廣大消費者使用盜版破解軟件,我們也應該多多支持官方正版軟件,支持他們的辛苦開發和技術應用,只是當有了這種漏洞擺在消費者面前,就會下意識地選擇;另一方面,使用軟件所制作的三維模型、效果圖或是漫游動畫,創作者理應擁有其版權,但是在大數據時代,網絡上發現有優秀的參考案例,通常都會直接搬運拿來引用,已經是這個行業非常普遍的現象了,導致創作者的版權及知識產權無法得到相應的保證[3]。所以,高校亟需加強針對創作者版權的維護,保護高校師生權益不受侵害才是當務之急。
(三)高校維護版權及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有待提高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國高校注重教書育人,注重知識的傳遞和交流。所以,絕大多數校園都是一片純凈之地,沒有太多的約束,師生們能夠在校園中安心地做學術研究,這也使得不少貪婪的目光化作一雙無形的鐵手伸向校園。
目前,我國法律已經針對高校研究經費設立了專門的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轉化等,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定,但是在版權及知識產權的維護上還存在明顯不足,沒有具體白紙黑字的規定。例如,由于高校的研究經費主要由政府提供,并不包含成果維護經費,一項科研項目結題以后,相關部門將會收回剩余項目資金,這樣處理就會導致課題的后續維護成本只能自行解決,但又有多少人能夠自行承擔得起這些費用呢?很多情況就是無法承擔高額的后續維護費用,最終放棄權益,這對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權益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二、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加強法律保護的現實意義
(一)對高校人員的專業創新能力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為了提升實踐經驗,更好地適應職場工作,環境設計專業導師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如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好創意·未來設計師大賽、米蘭設計周等各種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一般比賽都會設有學生賽道、教師賽道等多種賽道,高校師生們可以拿出自己滿意的設計作品參賽,往往在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的師生,學校會給予相應的現金獎勵,并給學生加一定的學分,為每學期獎學金評定奠定基礎。在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的設計作品,都會進行線上、線下的展示,甚至學院每學期都會開展優秀作品展覽,很多漂亮、酷炫、新穎的設計作品都會呈現在觀眾眼前。往往這時候,眾多作品就會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就很容易被拍照、截圖、搬運至網絡上,以此來豐富自己的資源庫,再以商業售賣的形式出售給網絡上需要這類圖紙作品的群體,這就是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經常能夠看見幾塊錢就能購買一套完整設計圖紙或作品的原因。
因此,受版權及知識產權維護法律不足的影響,高校師生的專業創新和成果轉化保護有待提高,加快發展相關法律體系,實現公正透明的獎懲制度,對有杰出貢獻和取得重大成果的高校師生給予名譽和物質上的獎勵,激發高校師生的積極性,從而使高校學者能心無旁騖地全身心投入學科項目中,這種良性循環會不斷促使高校師生研究新課題,推動自身持續發展。
(二)對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具有積極作用
版權及知識產權只有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才能體現出其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一方面,上文中提及師生個人所得學科競賽成果和版權權益,應給予表彰并獎勵,按照所產生的效益收獲頒發相應獎金;另一方面,對于工作室團隊所取得的成果也應給予鼓勵,一個重大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個團隊多年努力的成果,可能團隊中有主要出力人員,有次要出力人員,有后勤保障人員或是收集資料人員等,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出了一份力,研究成果是團隊共同努力多少個日日夜夜的結果,是團隊智慧的結晶[4]。所以,不能將團隊的榮譽以個人的名義申請成果,這有損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對于團隊的獎勵也不能少,可提供團隊榮譽和物質獎勵,增強團隊榮譽感和信任感。
(三)對于企業和政府有積極作用
高校加強校企合作,可將在校研發的作品成果與社會企業結合,將高校人才引進企業,不僅解決了高校學生的就業困難問題,提升學生就業率,還能將作品成果轉換成有形的獎金。例如,環境設計專業對實踐很重視,通常會在寒暑假或是大四期間,學校派遣學生外出到校企合作的單位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參與實際項目,不管是大型市政項目,如鄉村振興、城鄉規劃等設計,還是小型私人庭院、屋頂花園、小區綠化等設計,學生都能夠通過參與項目鞏固專業知識,這既鍛煉了對軟件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創造出一定的商業價值,而這些價值又是在企業實習期間所產生的,企業和學生皆可受益,實現了學生、學校、企業合作共贏的局面。
三、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加強法律保護的策略
(一)加強對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相關法務人員的培養
首先,高校對需要擴大法律專業學生人數的招生數量,從人員基數上先建立起優勢;其次,增設關于版權及知識產權法律方向的學科專業,如有條件,可將此類課程設置為高校通識課程,使全校各個專業方向的學生都有機會了解和學習;再次,增設法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將版權及知識產權相關課程開設成必修課,并設置成專業核心課程,定期邀請高校專家前來做學術報告講座,分享經驗案例,普及相關知識;最后,可以通過海報、傳單、電子廣告、招貼等多途徑、多渠道進行相關法律宣傳,并定期為高校學生、教師開展法務培訓,做一個新時代會知法、會用法、不犯法的好青年。
(二)加大對版權及知識產權的維護力度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要讓更多高校學子了解版權及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自己的設計作品產生保護意識,并杜絕盜取和借用他人設計作品的獲利行為。一方面,對高校師生進行線上線下普法教育,將版權和知識產權法律刻在每個人心中,防范于未然,將有損版權和知識產權的行為扼殺在搖籃之中,提高社會各界人士對于高校版權和知識產權的重視度;另一方面,對于已經損壞高校師生版權和知識產權的行為,應給予強硬回擊,積極拿起法律武器進行上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更能起到一定的殺雞儆猴效果,警示更多不法分子[5]。
(三)設立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咨詢服務機構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園,應該設立相關的服務機構,對高校師生的版權及知識產權進行有效地管理。服務機構可以是高校內部的一個行政職能部門,也可以是高校外聘的企業或律師事務所,其職能就是全心全意投入到校園的版權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當中,維護高校師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并且,該機構應具備開展高校中包含環境設計在內的多專業,甚至多學院的版權及知識產權維權普法行動能力,能夠處理好高校中常見的權益糾紛,推動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的教育和宣傳。該機構還需要經常參加各種法律實踐,組織高校師生聽法律講座,提升機構硬實力,多與學生互動、解答法律疑問,為高校專門開展版權及知識產權的探討分享會,為高校的權益保駕護航。
(四)依靠政府和企業落實補貼
高校中環境設計專業的團隊往往是以工作室的形式存在,工作室人數大概5-10人,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合作效率高,出成果也快。但是,資金不足往往是導致工作室成果轉化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促使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得到有效推進,高校可以聯合當地政府和企業設立專項資金。一方面,一般地區的財政大權往往把控在政府手中,此時應該政府帶頭,企業為輔廣泛參加,共同幫助高校工作室團隊進行科研工作,落實補貼政策,制定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帶動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適當減免稅收點,減少批復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第一時間將優惠政策送到工作室手中,讓團隊人員安安心心、心無旁騖地投身科研工作,為高校事業、為國家經濟做好服務。
結束語
高校在現代教育事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知識的學習中心,還是知識的分享中心,更是知識的創造中心。在環境設計專業當中,強化高校版權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對于個人而言,是維護了師生權益不受侵犯;對于高校而言,是維護工作室團隊利益以及高校形象,只有科研成果越來越多,工作室才會有名氣,高校才會有聲望,才能夠吸引更多人才的目光,促使更多人報考該院校;對于社會而言,雖然目前版權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問題有待提高,但并不意味著就能隨意竊取他人的設計作品和研究成果,端正社會風氣刻不容緩;對于國家乃至整個民族而言,保護高校研究成果不被惡意盜竊是國家知識產權重大戰略,提升國人版權及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意識,完善相關制度,健全法律保證體系,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苗小郁,高東輝,韓冰冰等.高校專利申請量及法律狀態分析:以北京市“211工程”院校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3(4):70-71.
[2]楊健安.我國高校專利狀況研究與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22(5):120-124.
[3]錢過,袁潤.江蘇高校專利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圖書情報研究,2013,6(2):7.
[4]黃子彰.高校專利成果轉化障礙法律制度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82-84.
[5]田東.高校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策略與措施[J].中國高校科技,2015(Z1):94-95.
作者簡介:楊鑫(1994— ),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恩施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