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以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主的傳播格局,重塑了智能傳播模式,對災難新聞而言,新媒體、新技術帶來了更多的便捷性和可能性,但雷區也隨之形成。人文關懷的缺失和錯位、時效性和真實性的對沖、被情緒裹挾的泛娛樂化逐漸成為災難新聞報道過程中的三大問題。本文將采用文獻分析法,論述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新型主流媒體在采、編、播三方面對災難新聞的報道策略和引導方針,探索融媒體對災難新聞傳播的助力。
[關鍵詞]災難報道;災難新聞;新型主流媒體;新聞采編;媒體融合
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壯大,網絡媒體地位穩步上升,傳統主流媒體逐漸失去其傳播的優勢地位。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陸續開展“中央廚房”模式,進行媒體融合。當突發性的災難事件發生時,聞災而動是新聞媒體肩負的使命,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在加速災難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的目的,也提高了災難新聞的傳播度,成為災難新聞報道的重要一環。但災區很難,媒體不能再添亂。在新技術和新媒介的助推下,災難新聞報道不僅有了新的變化,也充斥著片面失真、二次傷害等媒介倫理失范的負面影響。對此,新型主流媒體應該堅守新聞專業主義,重塑災難新聞報道規范,兼顧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健全災難報道機制,直面新媒體給災難報道帶來的沖擊和挑戰。
一、災難新聞報道易暴露三大問題
(一)人文關懷的缺失和錯位
部分災難報道通過侵擾當事人及其家屬的隱私和生活,從而獲取更具吸引力的話題,而這種行為干擾了當事人及其家屬的正常生活,甚至會給他們帶來二次傷害,這種行為也是人文關懷的缺位[1]。例如,在報道國外某空難的過程當中,某知名周刊在24小時內采訪多名乘客家屬,此周刊的行為引發了部分學者和輿論的批評,認為其行為給乘客家屬帶來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不僅如此,部分媒體在目的地機場使用長焦鏡頭拍攝在機場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屬,或在其悲痛之時進行采訪,此類行為可能對當事人家屬構成二次傷害。又如,某航班失事的現場,有記者對遇難女大學生的男友進行采訪,詢問其對女友離世的心情,場面一度失控。
(二)時效性和真實性的對沖
新聞編輯經常面臨大量信息,如未對信息進行核實就報道,可能產生假新聞,帶來不良社會影響。以“流量為王”盛行的新媒體平臺,更是激發了新聞編輯對時效性的追趕,導致虛假新聞頻發。而突發性的災難新聞采訪準備時間短,傳播力強,易于產生假新聞現象。在某公交墜江事件中,某報記者在沒有對事故真相進行核實、僅通過猜測和采訪幾位圍觀群眾的情況下,就發表公眾號文章,指出公交墜江可能是女司機逆行所致。隨后,多家知名主流媒體對公眾號進行轉載,產生扳機效應。事后證實該消息為假新聞,對女司機造成巨大心理傷害。
(三)被情緒裹挾的泛娛樂化
在新媒體災難報道中,媒體采用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或為追求流量,或為脫穎而出,災難發生僅僅成為流量符號,甚至有媒體用“萌化”“震撼”等方式對災難進行解讀,或將態度戲謔的報道和推文送上熱搜,類似行為都會逐步消解媒體的權威性和信譽度,進而損害傳媒行業的公信力[2]。但災難報道要避免被情緒裹挾,2022年8月,四川、重慶等地持續高溫,干旱、山火等災情不斷。川渝百姓眾志成城全力抗災,而“川渝人民要哭了”“四川、重慶與退燒無緣”等娛樂化、調侃化詞條沖上熱搜。對于自然災害等嚴肅議題來說,娛樂化的消解是個危險信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大眾在公共議題中喪失共情和思辨的能力。
二、新聞記者采訪災難新聞的策略
(一)構建災難應對機制,加快媒體反應速度
不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事故災難,這些情況往往是突發性事件,為了減少潛在的社會危害,媒體有必要及時、準確報道。對此,主流媒體應該構建災難應對機制,設立“分批記者采訪+相關部門信息補足”的聯合策略,進而加快媒體的反應速度[3]。首先,主流媒體可以選派離得最近的全媒體記者趕往現場,拍攝即時的圖片、視頻,并撰寫微博消息,第一時間報道災難事件。其次,第二批記者緊隨其后,圍繞災難事件的現場周圍,采訪相關信源,多角度還原突發事件,試圖了解事件的本質真實。2024年3月13日8時,燕郊爆燃事故發生后,央視記者立刻奔赴現場,12時,同央視2套天下財經欄目直播連線,力求用專業的鏡頭記錄災情實況、救援經過,從而最大程度回應民眾關切,制止謠言傳播。最后,新聞記者還可以通過人脈資源及時聯系相關部門,提供公安、消防等現場權威信息,了解事件進展,避免總體事實缺失。
(二)多渠道豐富信源,媒體報道與公民互助
新媒體擁有極快的傳播擴散速度,可以成為新聞記者的重要抓手,借助UGC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豐富信源,幫助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掌握更多災情信息。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曾說,災難不是新聞,抗震救災才是新聞[4]。新聞記者也可以為受害者伸出援手,2023年7月,河北涿州出現暴雨災害,受難者和援助者紛紛利用互助的在線文檔傳遞救援電話等信息,這座小城市的災情也在公民新聞和互聯網節點化,以及個體化的轉發、傳播中,來到人們的視線中,獲得被新聞記者關注和報道的可能。主流媒體的信息傳遞不斷增加各個受災地區的可見性,也進一步推動民間互助文檔的建立;受災情況、救援情況以及救援熱線等重要信息也由官方媒體進行信息整合,借助其話語資源不斷擴散。
(三)注重人文關懷,避免“侵擾悲痛”
突發性的災難事件充斥著極強的負面情緒,很有可能對當事者乃至旁觀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新聞記者在采訪時應秉持應有的人文關懷,注重從人性的角度審視整個災難事件,不宜過分渲染悲苦與恐慌。尤其是新聞記者面對親歷災難和痛苦事件的采訪對象時,會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采訪對象對這些悲慘經歷進行回憶和表述。在災難新聞報道中,記者的采訪要講究方式方法,樹立正確的倫理立場,提高人文關懷意識,將對采訪對象的侵擾減少到最低。
三、新聞編輯報道災難新聞的策略
(一)豐富內容傳播形式,踐行“中央廚房”機制
對于現場發回的消息、圖片和視頻,融媒體編輯需根據不同的新媒體平臺特征制作出不同形式的新聞內容,覆蓋圖文、豎屏短視頻、橫屏長視頻、直播等多元傳播形式,為受眾了解進一步消息提供增值服務。比如,微信“小編”在編輯災難新聞時,通常采用多媒體技術,即圖片、文字、視頻、超鏈接組合的形式,采用適用于手機觀看的豎屏排版[5]。“小編”還可以通過超鏈接,提供事件背景、評論以及其他機構的相關報道等。如《人民日報》關于埃航失事報道中,采用了埃航失事現場的圖片,通過文字對失事的經過進行詳細描述,附有記者的現場采訪視頻,還原了事故現場本來的面貌。
(二)采用醒目話語符號,避免過度娛樂化
不論是微信公眾號的標題,還是抖音短視頻的封面,都是受眾最先接觸到的碎片內容,而一個醒目又富于情感的話語符號往往能達到讓受眾眼前一亮的效果。尤其是災難新聞報道時,新聞編輯采用“我們”進行表述,可以大大提升主流媒體的親和力,進一步擴大傳播效果。《人民日報》公眾號關于災情事件的報道中,其消息標題常見“痛心!”“正在救援”“揪心!”等字眼,這種具有情感傾向的命名方式,不僅表達了主流媒體的立場,又增加了公眾號文章閱讀量,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受眾同情受災群眾。
(三)弘揚中國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
在突發性的災難事件面前,受害者及家屬的負面情緒會隨著新聞的傳播感染每一個人,主流媒體有必要發揮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的主力軍作用,新聞編輯應該通過議程設置,積極發布并宣傳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傳遞給受眾“迎難而上、團結合作、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精神力量[6]。2023年12月,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突發6.2級地震,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積極參與“地震救援中這些瞬間讓人紅了眼眶”“積石成山心手相連定能早日渡過難關”等新浪微博互動話題,策劃推出“甘肅省委書記:不要擔心,有黨和政府”“同甘共苦 守望相助”等系列視頻、海報,開展“探訪震區首個帳篷小學”網絡直播,累計閱讀量達1200萬人次,讓受眾看到了來自黨和國家的關懷、各級政府的幫扶、社會各界的救助,以及民眾的自救努力,不斷傳遞著社會正能量。
四、媒體融合助力災難新聞的傳播
(一)提高報道時效,促進總體真實實現
主流媒體通過微信公眾號報道災情,改變了傳統紙媒一天一發的時效限制,做到了一天多發。并且可以及時跟進事件最新動態,對傷亡人數、波及范圍等進行及時更正。在江蘇響水爆炸事件中,《人民日報》與新華社在事發兩小時內相繼從微信公眾號發出首條災情信息,告知廣大受眾江蘇響水化工廠發生爆炸。據統計,《人民日報》共發出37條消息,報道響水爆炸事件進程,包括傷亡人數等更新、受波及學校學生的復課、響水取消化工區等,全面還原響水爆炸的事實真相[7]。比起現場情況,新聞編輯也可以轉移采訪重心,通過報道地震后成功營救的人數、各地救助捐款的金額等內容把救人這項核心任務表現出來,突顯新聞媒體對生命的尊重和重視。
(二)豐富內容形式,強化在場的真實感
在移動技術的裹挾下,短視頻、直播等內容形式以直觀、形象等特點贏得了受眾的注意力,更好地滿足了人們情緒化表達的需求。新型主流媒體可以在新媒體技術的助力下,用4K/8K高清攝像拍攝視頻畫面,制作適配不同媒體平臺的短視頻或直播內容,最大程度地還原災難事件的事實,強化受眾在場的真實感,進一步提升傳播效果。
(三)及時辟謠,引導輿論正向發展
災難發生常伴有謠言傳播,主流媒體應善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抓取UGC內容和實時輿情,一旦發現謠言,及時辟謠,并制作數據新聞、可視化新聞等內容形式,引導輿論正向傳播,進一步強化傳播效果。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輿情監測成為主流媒體的副手,隨時掌握網絡輿情變化,并及時利用信息檢索功能,即時搜索網上報道,找到新聞信源,從而避免重大突發事件的“失語”[8]。
此外,主流媒體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進行議程設置,通過意見領袖進行兩級傳播或多級傳播,對不實消息進行辟謠,扭轉輿論走向,平息社會恐慌。同時,新聞媒體應堅守“3T”原則(《危機管理》一書中提到,包含Tell You Own Tale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在江蘇響水爆炸事件中,有謠言稱“18名消防員因吸入大量致癌氣體而犧牲”,新華社公眾號第一時間發表公眾號文章對此事件進行辟謠,平復公眾的恐慌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公眾號文章在發布時應做到“有所發,有所不發”。新聞媒體不僅承載著發布新聞的使命,同時還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之義務。當涉及重大人員傷亡時,媒體應先向上級報告,待事件明了,再進行發布。并且慎重選擇圖片及視頻,避免殘肢斷指等血腥畫面的出現,防止媒介暴力的產生。
結束語
國際記者中心出版的《災難和危機報道手冊》曾提到,在災難和危機中,媒體扮演了“關鍵信息提供者、溝通生命線、警告的燈塔、社區的論壇”等角色。一旦突發災難性事件,主流媒體不僅要擁抱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積極擴展傳播渠道,及時報道災難新聞,還應該堅守新聞專業主義,注重人文關懷,平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盡可能規避倫理失范現象。在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應構建災難應對機制,加快媒體反應速度,進一步核實新聞線索,揭示真相,并注重人文關懷,避免“侵擾悲痛”。在新聞編輯時,“小編”應堅持新聞專業主義,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傳播社會正能量,撰寫易于人民群眾接受的文章。在傳播擴散時,主流媒體應善用新媒體平臺,抓取UGC內容和實時輿情,用數據新聞、可視化新聞等呈現形式強化報道效果,并及時應對負面輿情,借助政務新媒體聯合辟謠,引導輿論,從而重塑災難報道中的新型主流媒體形象。
參考文獻
[1]黃雅婷.主流媒體的災難報道形式及效果探析:以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中三家媒體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03-105.
[2]朱雪婷.主流媒體官方微博在國際災難事件報道中的策略與反思:以三家主流媒體報道“梨泰院踩踏事故”為例[J].科技傳播,2023,15(9):118-121,125.
[3]賴秋羽.“微傳播”視域下主流媒體災難報道策略:以“3·21”東航飛行事故報道為例[J].新聞傳播,2023(9):6-8.
[4]許睿竹,田宏明.媒體融合背景下災難報道的創新策略:以四川甘孜6.8級地震報道為例[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3(2):75-78.
[5]李金倩,鄒密.災難新聞的輿論引導路徑探析:以重慶日報山火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5):108-110.
[6]侯燕婷,馮銳.災難報道中的“新聞加速”與“新聞異化”:以“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為例[J].青年記者,2022(13):51-53.
[7]韋孟燁.災難事件報道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探究:以“7·20”河南暴雨相關報道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0):34-36.
[8]燕道成,沈鼎洲.論融媒時代災難報道的融合敘事:以人民日報社交媒體東航墜機報道為例[J].傳媒論壇,2023,6(4):18-21.
作者簡介:劉瑩(1984— ),女,滿族,遼寧鳳城人,鳳城市融媒體中心,中級(記者),碩士。研究方向: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