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國向外尋求合作交流的黏合劑和潤滑劑,在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中,體育文化當屬“最佳交流傳播使者”。民族體育文化交流是各國之間一種比較純粹、高效的交流方式,中國與東盟國家一衣帶水,通過加強民族體育交流與合作是深化中國—東盟友好關系的有效途徑,建立完善的中國—東盟體育合作有利于東盟國家的發展。本文提出了中國與東盟加強民族體育交流的意義,以及體育賽事品牌發展程度不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乏力,旨在構建體育共同發展平臺,建立中國—東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基地,提高交流質量,轉變交流形式,豐富傳播媒介,進一步加強中國—東盟民族體育文化交流。
關鍵詞:中國—東盟" 民族體育" 文化合作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8-067-3-ZL
前言
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經濟貿易往來增多,在新形勢下,促進體育資源的合作開發,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民族體育交流已成為重要的戰略任務。民族體育文化已成為中國與東盟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在中國與東盟夯實民心相通基礎上發揮先行示范作用。民族體育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是中國與東盟進行多種多樣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的堅實根基。中國與東盟舉行的多樣民族體育賽事和體育文化論壇中,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和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精神需求。以體育文化交流為窗口,打造中國與東盟在文化交流中進行多方面多層次溝通與互動的平臺。同時,《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議》的正式實施,促進了體育產業項目發展,為國際化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中國與東盟的民族體育文化交流,包括交流成果、交流的不足之處以及交流的策略。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維普以及學校圖書館等途徑查閱有關中國—東盟、民族體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書籍、論文以及網絡文章等資料,在此基礎上整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民族體育文化交流活動,分析中國與東盟國家進行體育文化交流的現狀和策略。
(2)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對中國—東盟之間的民族體育文化交流活動數據進行常規數理統計,并對交流活動數據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對中國與東盟民族體育文化交流活動進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
(3)邏輯分析法。
對收集相關文獻、體育文化交流活動進行系統整理,總結出我國與東盟進行民族體育文化交流的經驗和未來進行體育文化交流的實施策略。
(4)文本分析法。
本文主要探究中國與東盟進行體育文化交流中相關的交流重點和不足,進而梳理出我國與東盟進行體育文化交流之間的策略,為未來制定體育文化交流政策提供借鑒。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中國與東盟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現狀
(1)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傳承和發展。
中國與東盟國家有著許多相同的節慶交流活動,形成了以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為交流載體,將傳統文化融合到體育交流活動中。中緬邊境的許多民族有崇拜青蛙女神的蟻拐節,重在鼓勵東盟廣西壯族自治區及越南、泰國、老撾等國家的節日。此外,斗雞的跨國民間傳統相互交融的活動,形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斗雞文化之間的融合。中越間利用歌牙的拋繡球、舞竹等運動,為青年男女創造了擇偶機會。中國和緬甸的蜂窩波狂歡節是民族傳統節日,中國與東盟國家聯合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2屆,不僅加快了瑞麗、畹町和緬甸木姐等邊境地區的發展和其他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擴大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是節日載體下的傳統文化信仰存在,并在一些諸如宗教祭祀、婚禮中也有民族體育活動表演,實現了中國與東盟民族傳統體育的整合。
(2)構建民族體育共同發展平臺。
東南亞是一個全球華僑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大量的華人對推動中國文化產生了促進力量,是民族體育文化相互認同的基礎。民族體育支持東盟在東南亞的文化生存發展的狀態。因此,中國與東盟攜手合作,搭建平臺,使民族體育的發展,有類似甚至相同的文化基礎。
(3)高校教育合作和市場交流。
中國的學校體育教育以先進的體育賽事策劃與組織能力、體育管理水平以及先進的理念,培養出一批東盟留學中國的高級體育專業人才,這些東盟體育人才從學校回來,傳授給學員及取經者們,教育和促進國民教育,這樣的體育人才交流合作模式,為中國與越南等東盟國家之間的投資合作共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互利共贏。通過這樣的合作,中國和東盟國家不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拓寬了合作領域。此外,這種跨國界的合作還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東盟地區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文化的交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而體育作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承載著不同文化間溝通與理解的使命。同時,為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和友誼發揮了積極作用。
2.2、中國與東盟民族體育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的傳播力度不足。
中國與東盟民族體育文化交流并沒有進行相關的規劃設計,建立體育管理機構是融合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但是缺乏工作機制是嚴重制約了中國與東盟體育一體化發展。因此,目前分析中國民族體育交流活動中,可以得出有五種類型的傳播者:社會組織、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企業和個人。在廣西與東盟民族體育交流活動中,傳播者通常是政府機構和社區組織。為了弘揚中國的文化,我們常常會舉辦有廣泛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武術,八段錦、太極拳、長拳等活動,但是往往這些賽事的東盟國家選手參賽比例偏低。
(2)民族體育交流人才存在短板。
隨著中國與東盟經濟的增長,民族體育交流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大量的知識和自身能力。隨著自貿區建設的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從事人文交流,但是體育交流人才依舊匱乏,缺乏專門的體育組織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開始投身于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工作。他們通過舉辦各類文化、體育和教育項目,加深了人們對彼此文化和傳統的了解,增進了民間的情感聯系。
盡管如此,體育文化交流人才仍然處于稀缺狀態。許多國家面臨著如何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體育交流人才的挑戰。目前,我們缺少一個專門針對體育交流的教育和培訓體系,這限制了雙方在體育領域深化合作的能力。因此,建立這樣的教育體系是提高體育交流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關鍵步驟。只有當我們能夠培養出具備全球化視野、精通多種語言、熟悉相關法律法規的體育交流人才時,才能確保中國與東盟國家在體育領域的合作更加深入和廣泛。
(3)民族體育賽亊品牌發展程度低。
從經濟角度來看,體育比賽的輸出傳播活動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同時,在體育活動、門票銷售、衍生產品和其他項目也是一個商業性質。衡量運動品牌的價值,我們必須從競爭性、娛樂性、觀賞、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入手。營造良好的體育傳播活動,創造一個高品質的運動品牌。加起來的全過程,構成了現代體育產業的全部內容。正是如此,運動品牌才有高價值,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投資形勢。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促進體育外交,拉動東盟自駕游等有很大貢獻,獲得了無數專業獎項賽車運動,但是,由于它們的低商業水平,競爭性不高,觀賞性不足以及社會效益和商業效益也不好,因此,運動品牌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乏力。
東盟國家的民族傳統體育依靠早期的文化信仰,更依賴于開展民俗活動的原始動力,長時間來進行組織的文體活動,一旦出現削弱信仰的力量,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降低,使中國與東盟民間傳統體育交流也減少。然而,一方面,隨著體育的全球化,國家體育在“多元化”“標準化”“商業化”和“文化遺產”之間很難進行選擇;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內涵和生活,最終失去了空間,這不僅造成了體育和文化內涵的消失,最終可能導致功能喪失甚至消失的運動,這對中國—東盟體育活動提出了新的挑戰。
2.3、中國與東盟民族體育賽事發展策略
(1)提高廣西面向東盟體育傳播活動的水平。
廣西要大力發展體育旅游資源,充分依托國家產業和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歸屬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能力。注重體育設施等配套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媒體的宣傳,主流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各方的關注和支持。
(2)運用體育營銷手法,打造優質體育賽事品牌。
體育營銷是一種商業策略,利用體育在社會上的影響,擴大企業影響力,提升品牌形象和聲譽,以達到銷售其產品的目的。體育營銷的方式在廣西和東盟體育交流活動,包括體育贊助和代言,它可以出現在球場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場景設置運動員或運動服裝和鞋,它無處不在。這個概念不知不覺輸出,以更好地實現業務推廣,緩解僵硬的企業廣告受眾的反感,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3)積極與媒體合作,塑造并打響知名體育賽事品牌。
現代媒體是塑造知名運動品牌的有效手段,它已成為體育文化的跨境傳播重要載體。廣西當地媒體,必須建立在體育交流活動中的宣傳權,提供及時、準確、客觀的新聞和信息,以提高傳播體育信息的來源;最后,為客戶提供更廣泛的新的體育節目,以提高體育報道的吸引力和可讀性,豐富報道的內容和深度。
(4)擴大中國與東盟交流,力促傳承。
通過建立中國與東盟體育賽事有序的交流制度,擴大中國和東盟友好城市民間的交流范圍,充分利用民族體育資源。最后,實施“請進來,走出去”,體育教育和培訓交流,與體育工作者、教師、培訓人員參觀考察,我們相信能夠有效地推動中國與東盟在體育文化產業領域的深度融合,從而為雙方帶來更多的體育交流機會。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中國與東盟民族體育文化底蘊薄弱。
制度機制不成熟,因此嚴重制約了民族體育活動的傳播,缺乏活力,導致體育活動缺乏文化內涵,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力度不足,現代化進程不順暢,最終會導致體育文化功能的喪失。
(2)中國與東盟體育賽事開發不足。
中國和東盟國家舉行了很多成功的民族體育盛會,但比賽缺乏競爭性,觀賞性水平低和商業程度較低,體育運動品牌發展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3)中國與東盟民族體育交流存在不足。
中國與東盟體育合作仍存在許多問題,宣傳推介力度不夠、發展滯后、交流與合作的基礎仍然只有民間層次等。
3.2、建議
(1)創建中國與東盟體育文化產業基地,培養民族傳統體育競技人才。旨在構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體育文化產業合作新格局,致力于打造一個集文化交流與體育競技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它更是推動中華體育精神與東盟地區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
(2)運用體育營銷手法,塑造知名體育賽事品牌。通過利用體育在社會的影響,擴大企業影響力,提升品牌形象和聲譽,以達到銷售其產品的作用。例如,2019年11月舉辦的中國東盟武術節,2021年9月舉辦的南寧象棋國際邀請賽,有很多來自東盟十國國家的參與,因此要塑造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品牌;
(3)加強體育交流合作是促進體育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重要途徑。體育賽事的開發應從保護民族體育品牌文化遺產的角度,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優勢,擴大交流和完善制度,敦促繼承;通過資源,辯證的創新;突出特點,加強管理,完善制度等,避免體育文化傳承的危機,科學指導中國—東盟體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文菠、鐘海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廣西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對策分析[J].《體育科技》,2012.
[2]邱團:中國—東盟體育賽事開發與品牌打造[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04).
[3]張丹丹,陽芳.舉辦中國—東盟體育博覽會的策略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5).
[4]陶劍平.淺析廣西與東盟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J].東南亞縱橫,2014(12).
[5]寧常郁.深化廣西與東盟文化交流與合作研究及展望[J].東南亞縱橫,2016(01).
[6]何穎,劉倩玲.構建多樣化發展的廣西現代文化產業新業態[J].新西部,2023(10).
[7]黃蘭椿.“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民族文化傳播創新體系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18).
[8]劉冰寒.提升面向東盟傳播能力的廣西民族文化產業路徑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3(07).
[9]王卓.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民族文化交流研究[J].大眾科技,2020,22(11).
作者簡介:邵丁(1992-),男,碩士,助理講師,體育教師,研究方向:田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