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靈敏素質不僅是羽毛球專項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更是決定學生競技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羽毛球專項生在訓練中應該注重靈敏素質的提高,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靈敏素質水平,以更好地應對比賽中的各種挑戰。本研究以云南工商學院12名羽毛球專項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對負重與不負重狀態下進行繩梯訓練后對靈敏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研究表明:經過6周的繩梯訓練,采用負重繩梯訓練和不負重繩梯訓練均能提高羽毛球專項生的T形跑測試、5-10-5(pro-靈敏測試)和lllionis測試的成績(P<0.05),且采用負重繩梯訓練的效果比不負重繩梯訓練的效果好(P<0.05)。通過不負重和負重繩梯訓練均能提高羽毛球專項生的靈敏素質,負重繩梯訓練比不負重繩梯對羽毛球專項學生的靈敏素質提升效果更好,建議羽毛球專項生在日常訓練中適當引入負重繩梯訓練,以提高其靈敏素質。
關鍵詞:羽毛球專項生" 負重" 繩梯訓練" 靈敏素質
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8-108-3-ZL
1、引言
羽毛球運動,作為一種極富挑戰性和高度技術化的體育項目,對學生的靈敏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靈敏性,即身體對外界環境快速變化所做出的及時反應和調整的能力,對于羽毛球學生在場上迅速變換方向、精準擊球等關鍵動作的執行至關重要。繩梯訓練,因其獨特的訓練形式和顯著的訓練效果,已經在體育界中廣受贊譽。本研究以羽毛球專項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探討負重繩梯訓練對其靈敏素質的影響,為學生的日常訓練提供科學且具體的指導。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負重繩梯訓練對羽毛球專項生靈敏素質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以云南工商學院羽毛球專選班的12名專項學生為實驗對象。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通過查閱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的相關文獻資料,為開展負重繩梯訓練對羽毛球專項生靈敏素質的影響研究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
(2)實驗法。
為了測試負重和不負重繩梯訓練對羽毛球專項生靈敏素質的提升效果,將12名羽毛球專項學生通過抽簽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為:負重10kg組(負重組),另一組為:不負重組(未負重組)。分好組別后,對兩組學生分別進行6周繩梯訓練,對比實驗前后學生各項指標測試。
(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對T形跑、5-10-5(pro-靈敏測試)和lllionis測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
3、實驗設計
3.1、實驗對象
以云南工商學院12名羽毛球專項學生為實驗對象,隨機將學生分為兩組,有負重的學生為負重組,無負重的學生為未負重組,所有實驗對象均無大型的傷病史,實驗對象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
3.2、實驗時間
實驗共計6周,每周訓練時間為周一與周三下午14:00進行專項練習前。
3.3、實驗方案
在實驗過程中,負重組和未負重組訓練內容相同,只有在繩梯訓練的負重程度上存在差異,繩梯訓練所采取的訓練方法一樣,負重組每次進行訓練時身穿10kg沙衣進行訓練,未負重組只負自身體重進行訓練。試驗前先測試各學生的T形跑測試、5-10-5(pro-靈敏測試)、lllionis測試的成績,之后在每周一和周三專選班上課準備活動后進行20min的繩梯訓練,連續訓練六周后再次進行T形跑測試、5-10-5(pro-靈敏測試)、lllionis測試,對比實驗前后的數據并得出結果。
3.4、測試項目
(1)T形跑測試。
T形跑測試,是進行靈敏素質測試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測試改變方向的能力。測試步驟:①受試者點在起點,即A標志桶處,面朝跑動方向,一般采用高姿起跑方式;②受試者起跑后,首先跑至B點,并用右手觸B標志桶。之后側滑步至C點,并用左手觸C標志桶。之后側滑步至D點,并用右手觸D標志桶。最后再從D點側滑步至B點,并用左手觸B標志桶,并后退跑至A點(起點)。
(2)5-10-5測試(Pro-靈敏測試)。
5-10-5測試是最常見的靈敏測試之一,又稱Pro-靈敏測試或20碼往返跑。測試步驟:①受試者采用騎跨的方式面向前方立于中線;②通過倒計時的方式提醒受試者起動;③受試者首先向左跑5碼,之后變向并向右跑10碼,再變向跑5碼。學生每次變向腳都要觸到標志線。[1碼(yd)=0.9m]
(3)lllinois動作測試。
lllinois測試需要更多空間和更多變向動作。測試步驟:按圖3擺放圍成一個10m×5m的矩形,標志桶1234呈一條直線放在矩形中央,每個間隔3.3m。學生在A點俯臥,聽到口令后跑向B點,完成U形轉彎,反向跑來,進入中間四個標志桶路線,學生進行Z字形跑,穿插繞過障礙,到桶4時,學生以相同的方式跑到桶1,跑過最后一個標志桶,就向桶C跑,完成一個U形轉彎后沿直線跑到桶D,結束計時。
3.5、繩梯訓練安排
未負重組和負重組的訓練內容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所有的繩梯訓練均在準備活動之后進行,且負重組和未負重組每次訓練的內容保持一致,每個動作完成兩次。
第1周:進行基本步法的學習:小步跑、高抬腿、單腳逐格向前邁步、雙腳側向移步、交叉分腿平移、之字形并步移動、Billy Sims交叉步、一進兩出、V形訓練、Ali步的繩梯訓練步伐學習。
第2-6周:利用所學步伐進行繩梯訓練,負重組和未負重組均采用相同的訓練方案。
第7周:進行T形跑測試、5-10-5(pro-靈敏測試)、lllionis測試。
4、結果與分析
在羽毛球項目中存在多種的突然變向、移動和動作轉換的能力,T形跑可以測試學生改變方向的能力,5-10-5(pro-靈敏測試)和lllionis測試主要測試學生變向、移動和動作轉換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以學生的負重狀態為自變量,學生T形跑、5-10-5(pro-靈敏測試)和lllionis的前后測試成績為因變量,測試結果如下:
4.1、T形跑測試成績對比分析
T形跑測試成績統計如表3所示:
通過對T形跑的前后測試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實驗前未負重組和負重組的學生在T形跑測試中的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P=0.275>0.05),兩組學生的T形跑水平相當;未負重組比訓練前成績提高0.15s(P=0.2023<0.05),負重組比訓練前提高0.61s(P=0.001<0.05),負重組與未負重組的T形跑成績與訓練前的成績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負重與不負重均能提高T形跑的成績;通過訓練后,未負重組與負重組的成績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9<0.05),負重組比未負重組多提高了0.44s,采用負重繩梯訓練比未負重繩梯訓練的效果好。
4.2、5-10-5(pro-靈敏測試)測試成績對比分析
5-10-5(pro-靈敏測試)測試成績統計如表4所示:
通過對5-10-5(pro-靈敏測試)的前后測試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實驗前未負重組和負重組的學生在5-10-5(pro-靈敏測試)中的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學生在5-10-5(pro-靈敏測試)水平相當;未負重組比訓練前成績提高0.20s,負重組比訓練前提高0.89s,負重組與未負重組的5-10-5(pro-靈敏測試)成績與訓練前的成績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負重與不負重均能提高5-10-5(pro-靈敏測試)的成績;通過訓練后,未負重組與負重組的成績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負重組比未負重組多提高了0.78s,采用負重繩梯訓練比未負重繩梯訓練的效果好。
4.3、lllionis測試成績對比分析
lllionis測試成績統計如表5所示:
通過對lllionis測試的前后測試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實驗前未負重組和負重組的學生在lllionis測試中的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P=0.406>0.05),兩組學生在lllionis測試水平相當;未負重組比訓練前成績提高0.66s,負重組比訓練前提高1.08s,負重組與未負重組的lllionis測試成績與訓練前的成績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0<0.05),負重與不負重均能提高lllionis測試的成績;通過訓練后,未負重組與負重組的成績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0<0.05),負重組比未負重組多提高了0.44s,采用負重繩梯訓練比未負重繩梯訓練的效果好。
5、結語
經過6周的繩梯訓練,采用不負重和負重繩梯訓練均能提高學生T形跑、5-10-5(pro-靈敏測試)和lllionis測試的成績;在提升效果方面,負重繩梯訓練比不負重繩梯訓練更能有效提高羽毛球專項生的T形跑、5-10-5(pro-靈敏測試)和lllionis測試的成績。通過不負重和負重繩梯訓練均能提高羽毛球專項生的靈敏素質,負重繩梯訓練比不負重繩梯訓練對羽毛球專項學生的靈敏素質提升效果更好,建議羽毛球專項生在日常訓練中適當引入負重繩梯訓練,以提高其靈敏素質。
參考文獻:
[1]韋碩.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在發展羽毛球靈敏素質方面的應用[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9).
[2]邵建偉.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羽毛球學生身體素質訓練情況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3]孫鵬.軟梯訓練對10-12歲女足學生靈敏素質輔助作用的實驗性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4]趙小威.“軟梯訓練”對青少年武術套路學生靈敏素質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
[5]許來盛.核心力量訓練對學校男足學生無球位移速度影響的實驗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15.
[6]馬亞萍.軟梯訓練對高校跆拳道靈敏素質訓練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8).
[7]王麗萍.負重繩梯訓練對高中女子排球學生靈敏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C]//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第三十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20.
作者簡介:王麗萍(1996-),女,助教,研究方向: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