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真理追尋者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描寫了一個以丁儀為主要形象載體的科學家甘愿為真理獻身的故事。本文通過對《朝聞道》中的真理追尋者-丁儀進行分析,探討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 真理追尋者" 價值追求" 信仰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2-0024-04
一、真理追尋者的形象塑造
《朝聞道》中的“真理追尋者”這一形象類別自古至今都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無論是在主流文學,還是在通俗文學中都占有一定比例,這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劉慈欣卻以他獨有的科幻思維點染這類形象,用他特有的科幻筆法勾勒生存與求知的兩難選擇。其真理追尋者形象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信仰堅定
在《朝聞道》中,科學家們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表現出極其堅定的信仰。這種信仰超越了普通的職業追求,上升到了對人類整體未來的關注和奉獻。他們知道探索宇宙的真理可能會導致自己的生命損失,但因這種知識的獲得對于人類文明的意義非凡,而甘愿赴死。例如,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在得知可能接觸到外星文明的信息后,雖然明白前路危險重重,卻依然選擇繼續研究,表明他們將科學真理看作是超越個人生死的重要價值。這種信仰不僅是對科學的熱愛,更是一種對人類未來負責的態度。在文中,有描述說:“他們站在未知的門前,手中的鑰匙重若千鈞,卻堅定無畏地插入鎖孔。”這不僅體現了科學家們的堅定和勇氣,也象征著他們對科學奧秘的無限尊重和渴望。這種堅定的信仰從哲學角度看,是一種典型的存在主義表現,科學家們在面對宇宙的浩瀚與未知時,選擇了通過自身的存在與行動來尋找和證明人類生存的意義。他們的行為不是一種簡單的職業選擇,而是一種深刻的存在論聲明,表明了他們對于自我、科學和整個人類未來的一種深思和承諾。
2.無畏精神
《朝聞道》中的科學家們面對死亡的威脅毫不畏懼,展現了極大的勇氣與決心。這種無畏精神是真理追尋者形象的核心特征之一。他們不僅是在追求科學知識,更是在維護一種科學探索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小說中的一段描述清晰地表達了這種精神:“面對未知,他們選擇用生命親吻它的臉頰,即使這一吻可能是生命的終結。”這種描寫不僅強調了科學家們對真理的極端渴望,還展示了他們在極端環境下的堅定心理和道德勇氣。這里的無畏精神反映了一種科學的英雄主義,是對科學方法和理性思維的最高贊美。從哲學的角度分析,這種英雄主義是對康德的“目的論”哲學的一種實踐體現,科學家們不僅是通過各種手段,更是用他們的自身和他們的行為去追求科學真理的終極目的。這種行為展現了他們的勇氣,即在面對極端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自我犧牲時,依然堅持理性和對真理的探索。
3.犧牲精神
真理追尋者為了追求真理,甘愿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在《朝聞道》中,這種犧牲精神表現得尤為突出。科學家們的選擇是基于對科學真理的深刻理解和對人類未來的深遠考慮。他們明白自己可能無法親眼見到科學探索的最終成果,但仍然選擇無私地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這場未知的探索。小說中有一段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們是星辰的孩子,也是宇宙的使者。即使身軀消逝,我們的精神和成就將照亮后來的道路。”這種犧牲精神不僅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更是一種對人類共同命運的貢獻。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體現了斯賓諾莎所說的“自然與人的和諧”,科學家們將自己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通過自己的犧牲促進整個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他們的行為是對個體生命意義的一種超越,展現了一種超個人的價值追求。
《朝聞道》中的科學家形象不僅是真理的追尋者,他們也是哲學思考者。他們的行為和選擇在科學與哲學的交界處展開,提出了對生存、知識、死亡和未來的深刻思考。他們的探索不僅是對物理世界的探索,也是哲學意義上對生命意義和宇宙本質的追問。科學家們的這種探索精神和犧牲行為,可以看作是對科學哲學中“實證主義”和“批判理性主義”的實踐應用。他們通過實證方法探索自然界,同時也展示了在面對知識邊界時的理性批判態度。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是對波普爾所說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中不斷試錯和邊界推進過程的體現。通過對《朝聞道》中科學家形象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物不僅僅是科學的追求者,更是哲學的思考者和人類文明的奉獻者。他們的行為跨越了科學與哲學的界限,展示了一種對真理和未來的無畏追求。他們的生命故事是對人類探索精神的最高禮贊,也是對科學與哲學交融的生動展示。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知識的光芒,也看到了人性的偉大。
4.真理追尋者形象的現實映射
在《朝聞道》《三體》和《球狀閃電》中有一個貫穿了劉慈欣作品的人物——丁儀。通過對他的形象探究,我們能了解到更多關于真理追尋者的價值意義[1]。
“丁儀”這個形象,更接近一個幻想中的頂級物理學家形象,或者說,是一個理想化的象征。他性情灑脫不羈,生活上隨意散漫;時常會說出一些看似“神棍”,實則深刻的話,還會有一些諸如銳評諾獎之類的驚人發言;他道德感薄弱,對絕大部分人在乎的絕大部分事不屑一顧,除物理外,他什么都不在乎。同時,所有這些特質都符合大眾對“天才”的想象,卻又鮮明地展現了物理學家們的某些真實。具體說來,丁儀的形象接近于愛因斯坦、霍金和牛頓這三位大眾最熟悉的天才物理學家。他的形象很明顯地體現出與這三位的相似之處——“天才”的乖僻。像亂丟草稿紙、穿著打扮隨意這些生活細節,可以看出他相當“愛因斯坦”。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這只能是一個迎合大眾刻板印象的單薄角色,但是“丁儀”的特別之處在于,他被注入了靈魂——對宇宙終極真理的熱愛與渴求,或者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他“把宇宙的圖景及其構造作為個人情感生活的支點,以便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他在狹窄的個人經驗的漩渦中找不到的平靜和安定”。至此,“丁儀”才成為一個鮮活的角色,而不是一個刻板印象的堆砌。
然而,歷史上的物理學家們卻遠比丁儀復雜和多樣化。畢竟,即便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人,難以拋棄生而為人的全部羈絆,又或者說枷鎖[2]。就像愛因斯坦和玻爾做不到不在乎人類命運,他們戰后一直致力于原子能和平利用,普朗克和海森堡做不到不在乎他們的祖國,愛因斯坦和薛定諤也做不到不在乎名聲,因此他們晚年友誼破裂,所幸后來修復了。其次,還是用愛因斯坦的話說,“雖然他們(指這一類以物理學作為個人情感生活支點的人)看起來有很多共同之處,實際上他們彼此之間很不一樣”,這就是物理學家的多樣化了。單單從對物理學之美的認知來看,連同樣為數學結構所吸引的愛因斯坦與薛定諤之間尚且有所差別,更別說狄拉克與玻爾的分歧了(狄拉克以數學之美為指導,玻爾卻是從哲學出發的)。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政治觀點上更是差異巨大。就說對原子彈的態度,愛因斯坦與玻爾類似,都認為如需必要可以研制,但是必須懷有警惕心,而且都在戰后致力于反核武器和倡導核能和平利用;費米幾乎不受道德良心譴責,他認為戰爭并非由技術進步決定;而奧本海默,眾所周知,他被道德問題困擾了許久;發現核裂變現象的哈恩,在聽說廣島事件后深受打擊、情緒激動,以至于他的同事們很擔憂他會自殺,即便他自己完全沒有參與核武器研究。作為對比,丁儀曾說道:“少校,我不過是盡我那點兒可憐的責任罷了,難道你以為我真的在乎什么?我不在乎,沒有物理學家在乎過什么,比如說上世紀那些人,把釋放原子能量的公式和方法交給工程師和軍人,然后又為廣島和長崎裝出一副天真無邪的傷心模樣,多么虛偽。其實,我告訴你吧,他們早就想看那些了,早就想看那些被他們發現的力量是如何表演的,這是由他們,或者說我們的本性決定的。我與他們的區別是我不虛偽,我也真想看那兩根由奇點構成的弦纏到一起后所發生的事,我還在乎別的什么?笑話!”[1]從中可以看出,“丁儀”這一形象經過藝術放大了的純粹與歷史上物理學家們的復雜對比起來還是很鮮明的,而正是因為這種復雜,放大了其真理追尋者形象的純粹性。
二、真理追尋者們的價值追求分析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朝聞道》中,真理追尋者不僅僅是科學的探索者,他們更是深具哲學意蘊的價值追求者。他們的行為和選擇,既是對科學真理的極致追求,也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深刻貢獻,更是對人類尊嚴與榮譽的堅守。以下內容將從文學意蘊與哲學維度上詳細分析這些價值追求。
1.科學真理的追求
《朝聞道》中真理追尋者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是他們行為的最直接動機。這種追求不是簡單的好奇心或知識欲,而是一種對宇宙最深刻秘密的探索和對已存現象的質疑。科學家們相信,即便是以個人生命為代價,所獲得的真理也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不可估量的價值。這種觀念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科學家們面對未知宇宙時的堅定與勇敢,展示了一種超越個體生存的追求。
從哲學的視角來看,這種追求體現了柏拉圖理念論的影響,即對理念的追求超越了物質世界的限制。科學家們的行為是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理性使用的實踐,他們通過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試圖理解宇宙的根本法則,這是一種對超驗真理的探索。此外,他們的犧牲精神和對知識的極端追求,也反映了尼采所描述的超人理念,即通過自我超越尋求更高的價值。
2.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
真理追尋者的價值追求不僅僅局限于個人層面,更體現在他們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上。在《朝聞道》中,科學家們的犧牲和努力旨在推動人類從地球文明向宇宙文明的跨越。他們相信,通過獲取更深層次的宇宙真理,人類能突破現有的認知和技術限制,進而邁向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這種信念是對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中理性溝通和共識形成的擴展,科學家們通過共同的價值追求和集體行動,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理性發展和文明進步。
這一價值追求也是對霍布斯的“利維坦”中社會契約理論的一種現代詮釋,真理追尋者通過自我犧牲成就了人類共同的利益,體現了一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人類未來的深遠考量。他們的行為展現的不僅是科學進步的推動力,更是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道德引擎。
3.人類尊嚴與榮譽的維護
真理追尋者的行動還體現了對人類尊嚴與榮譽的堅守。在《朝聞道》中,面對可能遠超人類文明的外星高等文明,科學家們選擇了積極爭取而不是被動接受,這種選擇反映了一種深刻的自我認知和對自由意志的堅持。他們的行為是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實踐,即通過行動確立自身存在的意義。他們不愿意讓人類成為宇宙中的被動觀察者,而是要成為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行動者。
這種對尊嚴和榮譽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洛克的“自然狀態”和“政府”理論中人的自然權利的一種維護。科學家們通過自己的選擇和犧牲,保持了人類作為理性生物的尊嚴和主體性,這不僅是對個人尊嚴的維護,也是對人類整體尊嚴的捍衛。這種行為展示了人類不僅在技術和知識上,更在精神和道德上的成長與進步。
4.對科學精神的贊美
在科幻文學的敘事中,科學精神常被視為推動人類前進的重要動力。《朝聞道》通過真理追尋者的形象,展現了科學探索中的無畏精神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這些科學家們以生命為代價的行為,不僅彰顯了個人的勇氣,更體現了科學追求中的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作品中的真理追尋者們,他們的每一次選擇和犧牲,都是對科學精神的最高贊歌。通過對這些科學家的描寫,劉慈欣不僅贊美了科學本身的力量,也表達了科學如何能夠帶領人類達到新的認知高度。
5.對人類共同體意識的強調
《朝聞道》中的真理追尋者不僅僅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更是人類共同體的一部分。作品通過展現科學家們在面對全球性威脅時的團結一致,強調了全人類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這種集體意識的體現,不僅是在科學家們共同作戰的描寫中,更在于他們為了全人類的生存和未來而選擇犧牲的決定上。這一點,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它提醒我們,面對全球性問題需要超越國界和文化的界限,共同努力。
6.對人生意義的探討
科幻小說中常常包含著對“人性”和科學的復雜觀照,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對人性和科學之間的糾葛表現得更為深刻,與耀眼的高科技緊緊相連的是人的上下求索、掙扎斗爭,而劉慈欣在其中總是以一種上帝般的視角鳥瞰著這個殘酷的世界,給人性與科學的裂縫中注入溫暖的暗流。《朝聞道》通過描寫科學家與排險者的交鋒、與國家元首的辯論、與親人、愛人的訣別,逐漸道出劉慈欣心中的宇宙之道,也構筑起人類認知范疇外圍的宇宙哲學。文中科學家們用生命換取真理那樣飛蛾撲火似的瘋狂舉動,在排險者看來是人類唯一明智的舉措。
7.文學意蘊的深度展開
真理追尋者的形象不僅僅是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英雄,更是面對未知與災難時,人類理性與情感交織的復雜體現。在這種描寫中,劉慈欣不僅僅關注科技和探索的邊界,更深入到了科學家們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堅持人文精神與倫理道德的抉擇。這種深度的探討,使得作品具有了哲學反思的層次,通過個體的犧牲與抗爭,反映出整個人類社會在面對巨大挑戰時的道德困境和精神追求。此外,真理追尋者形象在文學上的呈現,也體現了現代科幻文學中對經典悲劇的現代詮釋。這些科學家們的故事,類似于古希臘悲劇中的英雄,他們的命運雖由外部世界的巨大力量所主導,但他們的選擇和犧牲卻展示了內心的自由與抗爭。通過這種方式,劉慈欣的《朝聞道》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未來世界的故事,更是在通過科幻的鏡頭,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運,以及個體如何在壓迫的宿命中尋找自我的解放。
三、真理追尋者形象與現實的關聯
1.歷史上的真理追尋者
真理追尋者形象在歷史上有諸多現實例證。如為革命理想和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而獻身的革命烈士,他們的行為體現了真理追求者的精神內涵。這些歷史上的真理追求者與《朝聞道》中的科學家們有著相似的價值追求與精神特質,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2.現代社會中的真理追求者精神
在現代社會,真理追求者精神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科學家、醫生、志愿者等群體中不乏具有這種精神的人物。他們為了科學研究、救死扶傷或公益事業,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這種精神在面對全球性挑戰時尤為重要,如在抗擊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人奮勇前行。
四、結語
劉慈欣筆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氣魄、大手筆、大格局,禁不住讓人唏噓感嘆,在現代社會,這種精神,是否還存在?這就是人與猿的距離,當原始人第一次抬起頭,仰望星空的時候,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現代人回顧過去,原始人與現代人目光交融、心靈碰撞,而在這里,劉慈欣讓我們抬起頭,去仰望星空、注視宇宙,去感受那份久違了的超越時空的科幻情懷。
參考文獻
[1] 劉慈欣.三體[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 劉慈欣,球狀閃電(典藏版)[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范家君,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