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村電商的迅猛增長助推了農村經濟改革與鄉村振興,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緩解風險影響,提升供應鏈韌性對確保農村電商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文章旨在構建一個集單一視角和多元組態于一體的模型,運用結構方程模型與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實證研究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因素及其效應。研究發現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和信息能力為內部要素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基建和科技水平外部要素均對供應鏈韌性提升有著顯著影響。進一步的組態分析識別了三種提高供應鏈韌性的模式,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具體的策略啟示。研究強調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的提升需綜合考慮企業內部組織能力和外部環境要素,以增強對市場波動的快速響應能力。
關鍵詞:供應鏈韌性;農村電商;組態效應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4.027
文章編號:1002-3100(2024)14-0135-08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figuration Effect of Rural E-Commer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1.School of Manage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2. Fujian Provi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tegr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Digital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uzhou 350118,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growth of rural e-commerce has catalyzed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village revitalization. To adapt to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market and mitigate the impact of risks, enhanc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model that combines a singular perspective with multiple configurations, and employ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e-commer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their effects.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that internal elements such as flexibility, reconfiguration, collaboration, and information capabilities, along with external elements like social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ll significantly impact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Further configuration analysis has recognized three patterns of improv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offering specific strategic insights for business managers. The study emphasizes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rural e-commerce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both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strengthen the rapid response to market fluctua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ural e-commerce; configuration effect
0 引 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電子商務以其創新模式在全球范圍呈現出指數級增長,尤其在農村,電商不僅重塑了商業結構,還對實現鄉村振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普及,電商平臺已成為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紐帶,有效提升了市場連通性和效率,助力農民增收和脫貧。但是,農村電商供應鏈系統對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敏感性逐漸顯露,比如自然災害、市場動蕩、物流斷裂等都有可能擾亂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影響電商生態的健康穩定。
為此,國家近年來推出了多項政策以加強農村電商發展和提高供應鏈的韌性,《電子商務“十四五”規劃》呼吁將電商與多個產業緊密融合,促進產業鏈和供應鏈數字化改造,并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倡導發展“互聯網+農產品”新模式。我國著重強調農村電商對農產品市場化的推動作用,以及“數商興農”工程在深化農村電商和農產品銷售方面的關鍵作用。根據《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發展農產品電商和深化數字化轉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部分,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和農業生產模式,以確保數字鄉村的高質量發展。由此可見,構建農村電商穩定高韌性供應鏈大勢所趨。
1 文獻綜述與理論構建
1.1 基于動態能力理論與信息能力理論內部影響因素
探索供應鏈韌性的學界提出了各種定義和理論框架,以分析影響韌性的諸多因素。Aslam 等(2018)[1]認為供應鏈動態能力構建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提高供應鏈對突發事件的響應性和適應性,防止供應中斷。鄭秀戀等(2018)[2] 認為動態能力理論通過資源重組和配置,助企業適應外部變化,保持競爭力,這為提高供應鏈韌性和適應力提供策略。因此,動態能力理論為構建和提高供應鏈的恢復力與適應力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分析框架和實踐指南。此外,Jain 等(2017)[3]認為信息處理理論是研究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它有助于理解供應鏈可視性和不確定性降低的重要性。該理論強調匹配組織信息處理需求與能力,以提升績效,理論指出不確定因素如市場波動、技術變化和環境風險影響組織信息需求。因此,結合前人研究將動態能力理論與信息處理理論相結合進而分析供應鏈韌性內部影響因素分為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信息能力。
1.1.1 靈活能力
Ismail等(2006)[4]認為企業供應鏈靈活性是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及應對外部不穩定性的內部與合作能力。Jain 等(2017)[3]等人提出,靈活能力能有效地使企業迅速對中斷做出反應,提高其可靠性和供應鏈韌性。對于農村電商企業,保障產品供應的穩定性關鍵在于建立并維護與農村生產供應商的良好合作關系。Kamalahmadi等(2016)[5]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概念,指出供應商的靈活性是確保不因原材料短缺而遭遇供應鏈中斷的重要保障。因此,供應商的靈活性與穩固的供應鏈關系共同構成了高韌性供應鏈的基石。更進一步的,Sheffi等(2005)[6]強調靈活能力應體現在整個供應鏈上,物資采購、管理庫存、生產、運輸、分銷、產能配置以及逆向物流無不強調靈活能力,增強環節靈活性是強化韌性的關鍵步驟。基于此根據靈活能力提出假設H1a。
H1a:農村電商企業的靈活能力能提高供應鏈韌性。
1.1.2 重構能力
重構能力是指企業供應鏈在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時,能夠對內部操作模式進行重組使得供應鏈更具有張力和韌性以應對供應鏈中斷風險[7]。供應鏈重構能力在于通過改變現行的架構、技術和流程,以便與外部市場的需求和變化保持同步的一種能力 [8]。在農村電商企業中,可能涉及到利用當地特色產業,重塑供應鏈結構或業務模式,以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動。Mandal (2012) [9]認為供應鏈重構是關鍵因素,通過優化資源、結構和流程,可以提升資源分配效率和供應鏈整體運作效率。重構能力對供應鏈韌性有著不可忽視影響,因此提出假設H1b。
H1b:農村電商企業的重構能力能提高供應鏈韌性。
1.1.3 協同能力
供應鏈協作是指不同企業為實現共通目標,在計劃和執行過程中進行的合作能力。為了增強供應鏈協作,企業需推動內部各團隊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張艷霞等(2014)[10]提出,采用跨部門績效激勵機制能夠激勵團隊成員超越部門壁壘,協作追求企業共同目標和集體利益,從而提高整體績效并促進協同問題解決。加強這種協作,使企業在面臨供應鏈中斷或外部挑戰時,能更迅速高效地反應,降低風險,提升供應鏈韌性。Zhu等(2016)[11]的研究也表明,在供應鏈中斷時,企業通過與上下游伙伴的協作,可以保障運營連續性并減少負面影響。Soni等(2014)[12]通過解釋性理論模型的分析,驗證了供應鏈的協同操作對加固供應鏈韌性至關重要。因此根據協同能力提出假設H1c。
H1c:農村電商企業的協同能力能提高供應鏈韌性。
1.1.4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在農村電商中指有效獲取和應用市場趨勢、顧客行為、供應鏈數據來制定策略。伍汝祺(2006)[13] 通過網格計算物流信息處理經資源整合和優化,可提高供應鏈效率和適應力,增強韌性。信息共享作為合作核心,增進供應鏈內部溝通與協作。同時,吸收能力確保了組織間成員能有效學習和應用這些共享的信息,進而提升整體供應鏈管理效率[14]。企業利用共享信息作為資源,通過吸收和整合優化流程和分工,減少無效工作,以快速適應市場變動。Mandal (2017)[15]研究發現,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有助于鏈條中各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減輕了所謂的牛鞭效應,從而對供應鏈的適應能力產生了正面的影響。因此,通過提高供應鏈全程可視性企業不僅增強信息流通和監控效率,也能通過可視化的供需數據獲得全面分析,迅速響應和恢復供應鏈中斷。因此根據信息能力提出假設H1d。
H1d:農村電商企業的信息能力能提高供應鏈韌性。
1.2 外部影響因素分析
如今,企業對于外部環境的變化變得更為敏感和重視。SWOT-PEST分析方法就成為了一種較為有效的外部分析工具。陳曉紅等(2008)[16]提出一個企業外部評價指標體系圍繞著經濟、政治、技術、文化、人才及資源六方面指標。結合來看政治、經濟與技術因素對企業增長的影響尤為顯著。Azam等(2023) [17]指出,相較之下,農村企業更側重于這些外部因素的考量,因為它們往往是風險的主要來源,并且對于供應鏈韌性的構建和持續性至關重要。結合SWOT-PEST理論,以下將從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基建水平和科技水平來分析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外部影響因素。
1.2.1 社會環境
社會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和物流業增長,許多學者證實這種增長促進了物流服務需求和質量,形成正反饋,強化了物流系統[18]。政策為農村電商企業提供發展框架和方向,政府財援和策略指導加速企業成長,并保障供應及資源接入[19],同時保障供給和資源接入,減少企業環境不確定性,提升企業市場適應性和供應鏈韌性。然而,政策變動可能影響供應鏈環境,為適應不確定性和挑戰,農村電商需提高適應力和風險管理,保持對政策敏感,以便及時調整策略[20]。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農業產品特殊性,尤其是生鮮物品的易腐性、脆弱性和時效性使得物流管理如發貨、退貨更復雜。有效監管能提升農村電商供應鏈信任、投資激勵及穩定性核心,而建立標準化物流體系是提高效率和質量的關鍵[21]。根據上文分析社會環境提出假設H2a。
H2a: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提高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
1.2.2 自然環境
Chopra 等(2004)[22];李彬等(2011)[23]分析表明,自然災害和流行病等因素經常導致供應鏈中斷。農業產量極受氣候影響直接導致生產和需求不穩定,從而給供應鏈帶來中斷風險,尤其影響農村企業和電商。因地理和氣候條件依賴性強,不利氣候變化會增加這些供應鏈的脆弱性,降低其韌性使管理工作更加復雜[24]。因此自然環境對農產品銷售有著重要影響,提出假設H2b。
H2b:穩定的自然環境有利于提高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
1.2.3 基建水平
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包括道路、交通、物流、通信網絡等。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增強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和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是提升整體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因素。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主要運輸路網的完善有著密切需求。通常情況下,公路的延伸程度能夠作為一個指標,映射出農村區域內的交通狀況[25],從而決定了農村物流活動的可行性。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使農村地區廣泛采用物聯網、云計算等創新技術,智能化地改善農業的生產、加工及流通鏈條,從而優化農村產業鏈并推動其現代化。倪冰莉(2020)[26]認為完善的交通、物流和網絡基建顯著提高農村電商的配送效率和市場透明度,降低成本,有利于農產品直接流通以及農民作出準確生產決策。要發展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需投資于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完善的冷鏈網絡,并利用新基建提升冷鏈應用效率[27]。因此,基礎設施的水平直接影響著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可根據基建水平提出假設H2c。
H2c:基建水平提升有利于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提升。
1.2.4 科技水平
數字化時代中,科技如智慧農業、數字支付、電商平臺、大數據、云計算及區塊鏈關鍵推動農電商供應鏈與農業提升韌性、效率及環境適應性[13]。技術提升供應鏈效率、透明度及降低成本,緩解信息差異,提升產品品質與安全,增強消費者信任,助力迅速適應市場[28]。在軟科技上,Musau(2021)[29]強調了供應鏈信息管理在提升供應鏈整合性和靈活性方面的重要性,供應鏈與信息系統的高效融合對企業的戰略發展和提升供應鏈韌性至關重要。從整體環境來看,物聯網、5G和大數據技術整合提高了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與管理效率,并實現信息化全程覆蓋[30]。這些技術結合‘互聯網+’模式,促進了供應鏈的市場響應、標準化、質量追溯和物流系統優化。科技水平的提升直接對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提升有著不可或缺作用,因此據科技水平提出假設H2d。
H2d:科技水平發展能提高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
將上文內部視角下理論分析影響因素與外部視角影響因素結合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并運用SEM來量化和分析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信息能力、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基建水平、科技水平作為8個前因變量如何影響供應鏈的韌性,如圖1所示。
1.3 基于fsQCA組態影響因素分析
在研究結構方程模型(SEM)的過程中,本文探討了農村電商中的內部能力和外部環境對提升供應鏈韌性的貢獻,但更多情況下供應鏈韌性往往不僅僅由單一因素決定,憑借單獨某個因素難以全面提升供應鏈韌性[31]。實際上,供應鏈韌性可能依賴于眾多因素的綜合效應,這些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并發揮協同作用,在增強供應鏈韌性上發揮重要作用。fsQCA能處理連續變量,評估變量隸屬度,提升分析靈活性,因此采用fsQCA方法討論多種因素組合下對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提出假設H3,構建模型如圖2所示。
H3: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受多因素共同影響且實現這一結果存在多種不同路徑。
2 問卷設計
本研究基于問卷調查,面向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相關從業者發放問卷共計650份,有效問卷50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7.8%。研究探討了農村電商企業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以及外部環境下相互作用對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問卷的構建遵循了國際研究中認證的量表所有項目使用了Likert五級量表進行評分,選擇數字越大代表程度增加,如表1所示。
3 供應鏈韌性結構方程模型
3.1 信效度分析
通過SPSS27.0對數據進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度驗證。結果顯示,KMO數值為0.767,高于0.50的標準,滿足分析要求。Bartlett檢驗顯著(p值為 0.000,小于0.05),表明數據集適合做因子分析,且量表結構效度佳。所有條目的因子載荷超過了0.5的門檻,每個因子的平均提取方差量(AVE)也超過0.5,且組合可靠性(CR)均超過0.8,如表2所示。
研究通過Amos28.0軟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X2/df=1.113lt;3,RMSEA=0.015lt;0.08,RMR
=0.031lt;0.05;GFI=0.939,NFI=0.919,CFI=0.991,IFI=0.991,均大于0.9,表明模型整體擬合程度較好。
3.2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問卷填寫均來自農村電商相關從事人員填寫,為排除單一數據會對整體結論產生偏差影響,采用單因子驗證方法,將所有題目對其中一個因子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與原擬合模型相比,單因子驗證性因子分析各個指標均不達標,因此不存在嚴重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3.3 模型路徑與假設檢驗
本研究在保證模型適配性的前提下,利用了Amos28.0軟件來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并得到如圖3所示的路徑關系圖。
根據表4可以看出,靈活能力(β=0.323)、重構能力(β=0.300)、協同能力(β=0.239)、信息能力(β=0.203)、社會環境(β=0.329)、自然環境(β=0.230)、基建水平(β=0.250)、科技水平(β=0.281),且所有維度的P值均<0.001,對供應鏈韌性有著顯著增強效果。因此,假設 H1a—H2d 均得到驗證成立。
4 供應鏈韌性組態分析
4.1 變量選取校準
根據上述分析與研究結果, 想探討將所有因素結合對供應鏈韌性影響,將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信息能力、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基建水平、科技水平作為條件變量,供應鏈韌性作為結果變量,使用fsQCA軟件,將各項變量數據轉換成介于0到1之間的模糊集分數并采用Rihoux教授方法將校準點設置為“0.95,0.5,0.05”來對506份樣本數據進行分析計算。
4.2 必要性分析
在數據校準之后要對數據進行必要性分析,即為了檢驗每個條件是否為導致高供應鏈韌性的必要條件,一般認為一致性分數達到0.9就可以認定為必要條件。從表5中可以看出各條件一致性水平均未超過0.9,說明8個前因變量不存在導致高供應鏈韌性必要條件,因此需要將8個前因變量有機結合進行多個因素組態分析。
4.3 組態充分性分析
運用fsQCA軟件分析導致高供應鏈韌性組態,其中設定案例頻數不小于2,一致性不小于0.8,PRI一致性不小于0.7,經過分析得出三種導致高供應鏈韌性組合模式,從而驗證了假設H3,結果如表6所示。
研究表明,存在四種途徑能夠促成更高的供應鏈韌性,這些途徑根據共享的關鍵前提條件可以被劃分為三個主要模式。這三種模式分別體現了不同的核心因素對增強供應鏈韌性的貢獻,它們分別是:靈活優勢-環境敏感型、創新驅動-獨立發展型、合作驅動-科技依賴型。
4.3.1 靈活優勢-環境敏感型
組態Z1a與組態Z1b均屬于此類模式,兩者導致高供應鏈韌性必要條件均體現在“靈活能力*自然環境*基建水平”顯示靈活能力和環境密切相關,而忽略科技水平。這種模式強調自然環境、基建水平以及社會環境的重要性,并可能代表一個靈活性高和對環境變化敏感的供應鏈組態。兩組態一致性水平較高覆蓋度接近,并且能夠解釋案例最多,達到22%。此類企業多為經營生鮮及特殊農業產品,較為依賴天氣與季節并側重政策適應以保持競爭,但技術應用局限于基礎電商和物流。受限于先進技術缺乏,它們更依賴于提升環境適應力和人際網絡來維護供應鏈穩定性。
4.3.2 創新驅動-獨立發展型
組態Z2的前因構型為“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信息能力*~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基建水平*科技水平”,該 模式突出了內生性發展能力,弱化了對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依賴。該配置的一致性系數為0.921,它可以闡明19.2%的優秀供應鏈實例,而有5.4%的案例完全符合這一配置。此類企業主要適用于經濟作物如棉花、煙草等,注重通過內創提升產能和效率,而非依賴傳統農業或外部技術。注重技術如基因編輯提高作物產量,增加附加值。
4.3.3 合作驅動-科技依賴型
組態Z3的前因構型為“~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信息能力*~自然能力*基建水平*科技水平”,這可能意味著它更注重利用科學技術和協同能力以及強大的重構能力。這個組態可能代表一個重視合作和科技的供應鏈韌性路徑。該組態一致性為0.942,能夠解釋18%高供應鏈案例,僅3.5%案例能被此組態所解釋。此類企業著重于運用高效生產技術、先進信息管理系統和物聯網等數字工具提高供應鏈效率、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適用于林產品、糧食作物、畜牧業及特種養殖(如蠶絲、茶葉)等供應鏈。
4.4 穩健性分析
為了校驗高供應鏈韌性因素組合的穩健性,研究通過增加了案例閾值和提升了一致性測量,通過分析集合關系的狀態變化和變動前后參數的差異驗證先前結果的穩定性。將例數閾值從2調整至3, 分析得到結果組態與Z1a、Z2與Z3存在包含關系。將一致性由0.80提高至0.85, 生成的配置與初始配置相匹配,并且在一致性和覆蓋度方面均無差異,穩健性測試表明配置結果具有穩定性。
5 結 論
本研究建立了一個集成的供應鏈韌性模型,考慮了農村電商的特點,覆蓋了供應鏈管理內部層面以及外部環境。該模型不僅分析了單一因素,還探討了因素間的組合效應;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研究顯示了多樣化的組合路徑能夠增強供應鏈韌性。
在以農村電商為研究背景下,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表明了靈活能力、重構能力、協同能力、信息能力、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基建水平、科技水平均能對供應鏈韌性提高產生正向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必要性分析得出以上條件均無法單獨成為提高供應鏈韌性的必要條件,最終運用fsQCA組態分析分析出三種主導供應鏈韌性的模式:靈活優勢-環境敏感型、創新驅動-獨立發展型、合作驅動-科技依賴型。針對以上三種模式提出以下建議。
偏向靈活與環境敏感型農村電商,管理者需增強操作靈活性和應對環境變化能力,關注氣候、基礎設施和人際網絡,以適應政策變動優化競爭力,采用環保技術以持續發展。偏向創新與獨立發展型農村電商,管理者應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理念,強化品牌故事與價值觀,發展獨特農產品并持續創新以適應市場。通過市場調研調整產品線,與外部合作提高效率減成本。同時,運用社交媒體和網絡營銷擴大銷售,提升客戶互動。偏向合作與科技依賴型農村電商,管理者應注重建立合作伙伴網絡與組織間協調,加強科技和基建建設,如物聯網、信息管理系統等提升供應鏈效率和適應性。注重合作下技術與管理結合提高生產效率、監管透明度,強化追溯性和韌性。
總之,提升農村電商供應鏈的韌性,應兼顧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根據業務實際與技術進步,選擇恰當模式以增強供應鏈穩定性與適應力。
本研究為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提供實證支持,并為提升供應鏈韌性提供了系統的分析視角和潛在策略,為策略制定者和從業者提供參考。未來研究可通過時序性分析,探查供應鏈韌性的動態演變。
參考文獻:
[1] ASLAM H,BLOME C,ROSCOE S,et al.Dynamic supply chain capabilities: How market sensing,supply chain agility and adaptability
affect supply chain ambidexter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mp;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8,38(12):1-20.
[2] 鄭秀戀,馬鴻佳,吳娟.基于供應鏈視角的能力研究綜述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40(7):59-72.
[3] JAIN V,KUMAR S,SONI U,et al.Supply chain resilience: Mode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7,55(22):6779-6800.
[4] ISMAIL H S,SHARIFI H.A balanced approach to building agile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mp;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6):431-444.
[5] KAMALAHMADI M,PARAST M 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inciples of enterprise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Major
finding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6,171(1):116-133.
[6] SHEFFI Y,RICE J B Jr.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
[7] BLACKHURST J,DUNN K S,CRAIGHEAD C W.An empirically derived framework of global supply resiliency[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1,32(4):374-391.
[8] 林倩.網絡嵌入性、動態能力與供應鏈協同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D].廣東:華南理工大學,2019.
[9] MANDAL 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IUP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2,9(4):46-61.
[10] 張艷霞,楊瑾,段永瑞.考慮員工互助行為的非同質員工激勵機制設計[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4,19(2):9-14.
[11] ZHU Quan,KRIKKE H,CANIELLS M.Collaborate or not? A system dynamics study on disruption recovery[J].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2016,116(2):271-290.
[12] SONI U,JAIN V,KUMAR S.Measur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using a deterministic modeling approach[J].Computers amp;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4,74:11-25.
[13] 伍汝祺.基于網格計算的商業連鎖企業物流配送信息處理[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5):32-35.
[14] SCHALLMO D,WILLIAMS C A,BOARDMAN L.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models—best practice,enablers,and
roadma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7,21(8):1-17.
[15] MANDAL S.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healthcar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y
orient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2017,32(8):1021-1037.
[16] 陳曉紅,吳旭雷,尹哲.中小企業區域外部環境的評估與比較——基于11個城市的中小企業問卷調查的分析[J].財經研究,
2008(5):87-97.
[17] AZAM S K,HASAN S M ,QURESHI S M.Exploring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a resilient supply chain[J].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Production and Services,2023,15(1):41-56.
[18] 吳勇,蔡根女.農村微型企業創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宏觀層次的視角[J].生態經濟,2010(6):44-48.
[19] 朱紅根,解春艷.農民工返鄉創業企業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4):36-46.
[20] 王中美.歐美供應鏈韌性戰略的悖論與中國應對[J].太平洋學報,2022,30(1):36-50.
[21] 王雄元,譚建華.國家物流服務標準化促進了企業投資嗎[J].會計研究,2019(12):46-51.
[22] CHOPRA S,SODHI M S.Managing risk to avoid supply-chain breakdow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4,46(1):53-61.
[23] 李彬,季建華,孟翠翠.基于降低供應中斷風險的供應鏈管理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9):5-7.
[24] MARTA A D,GRIFONI D,MANCINI M,et al.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durum wheat quality in Tuscany, Central Ital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2011,55(1):87-96.
[25] ZHANG Xueliang.Has China's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With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J[.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3,34(2):24-47.
[26] 倪冰莉.“互聯網+”時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20(21):85-88.
[27] 劉雨平.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18(9):60-63.
[28] 劉際平.數字技術驅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3(10):40-43.
[29] MUSAU E.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s into the textile supply chain.A
Kenyan textile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1(15):1-10.
[30] 張超,王洋.“互聯網+”時代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趨勢與完善措施[J].農業經濟,2019(2):121-123.
[31] AMBULKAR S,BLACKHURST J,GRAWE S.Firm's resilience to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5,33:111-122.
[32] WILLIAMS B D,ROH J,TOKAR T,et al.Leveraging supply chain visibility for responsiveness: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ern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3,31(7):543-554.
[33] WEI Hsiao-lan,WANG E T G.The strategic value of supply chain visibility: Increasing the ability to reconfigure[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9(2):238-249.
[34] 李文龍,梁帆,魏曙光.產業協同集聚、數字經濟與產業鏈韌性提升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OL].科學
與管理:1-17.[2023-11-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020.G3.20231030.1424.002.html.
[35] 胡毅,李星,唐朝豐.“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物流標準體系優化路徑 [J].物流技術,2023,42 (8):31-34,106.
[36] 劉洋.供應鏈視角下產業政策對企業融資的影響研究[J].財會通訊,2023(10):44-48.
[37] 姜寧.新基建政策對飼料企業智慧物流網絡建設的影響研究[J].中國飼料,2022(4):125-128.
[38] ANNA V M,SALULYEVA T,SHCHERBINA T,et al.Impact of digitaliz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digital econom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2021,17(3):34-46.
[39] BAZ J E,RUEL S.Ca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mitigate the disruption impacts on supply chains' resilience and robustness?
Evidence from an empirical survey in a COVID19 outbreak er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1,23(20):2-51.
收稿日期:2023-12-29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FJ2021C088);福建省財政廳社科研究項目(GY-S22040)
作者簡介:喬星銘(1999—),男,四川廣元人,福建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詹澤雄(1989—),男,福建福安人,福建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福建省數字城鄉融合發展科技經濟融合服務平臺,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
引文格式:喬星銘,詹澤雄.農村電商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及組態效應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14):1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