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文章瞄準交通強國國家戰略,適應交通運輸領域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結合“交通運輸規劃”課程特點,提出“133333”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從“思政教學目標—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學改革—思政資源保障”4個維度構建課程思政建設框架;合理挖掘各章節思政元素,綜合運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線上互動、上機實驗等多樣化方式,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融入教學全過程,提高了課程目標達成度和學生滿意度。
關鍵詞:課程思政;總體框架;教學設計;“交通運輸規劃”課程;“133333”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8-0090-04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改變過去以知識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強調立德樹人全方位培養人才已成為共識[1]。同時,隨著《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等國家政策性、引領性文件的相繼出臺,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組建創新團隊,成為了建設交通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前提。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從業人員不僅要掌握交通運輸領域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及科學的思維能力。交通運輸類專業需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育人本位,形成以課程思政為主體,文化思政為浸潤,意識形態為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2]。
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專業入選了全國一流本科專業。“交通運輸規劃”是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等交通運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建設過程中采用“工文融合”的方式,主要涉及交通運輸規劃的理念、原則、思路、步驟與模型方法等問題。課程不僅教授學生交通規劃的技術與模型,同時還培養學生交通規劃的正確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交通規劃理念和務實求真的交通規劃職業素養[3]。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建設中,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交通規劃問題的能力,培養德才兼備的交通行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基于“133333”理念的“交通運輸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框架
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導下,文章考慮交通部工程專業認證和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要求,結合“交通運輸規劃”課程特點,設計出“133333”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框架。“1”是指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所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均是為了培養具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交通規劃人才;“33333”是指課程思政教學如何體現交通學科特點,其中“三目標”即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外如何增加體現思政特色的素質目標;“三融入”即如何體現“交通運輸規劃”課程的思政特點;“三結合”即如何通過多種方式將課程思政與常規
教學相結合;“三階段”即如何引導學生形成閉環的學習
過程;“三保障”即課程資源如何支撐課程目標和過程的
實現(圖1)。
機結合[4]。因此,文章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在“交通運輸規劃”課程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一)知識目標
全面掌握交通規劃的整體規劃過程,包括交通規劃調查、交通網絡布局規劃與設計、交通需求分析“四階段法”、交通評價方法等內容。重點掌握“四階段法”中交通的發生與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劃分和交通流分配過程中的常用模型和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標
系統分析能力。學生能運用交通需求預測的分析方法及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的規律,對交通系統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做出預判。能系統、全面地看待問題,將交通與城市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管理與法規等交叉學科聯系起來,綜合分析問題[5]。
數學建模能力。學生能運用各種模型、方法及規劃流程對實踐中的交通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規劃,依托數學模型、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訪談等方法對交通運輸規劃問題進行多視角定量分析,在交通設施系統規劃布局、交通運輸管理等方面提出規劃設計方案與管理策略。
動手操作能力。學生能熟悉TransCAD軟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將其運用于交通運輸規劃案例的具體分析中。
(三)素質目標
理想信念。通過對交通發展歷史的回顧,以及對《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等文
件的解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我國未來交通跨越式發展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技術自信,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志存高遠[6]。
三、基于OBE理念的“三位一體”課程培養目標
交通運輸規劃事關國家、區域及城市的綜合運輸系統總體布局,具體規劃實踐中也應體現科學及人文的有
職業素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入經典案例和時事熱點,傳達大國工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創新、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7]。同時,使學生了解新時代我國交通系統發展的最新趨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規劃的新要求;引導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對自身所處社會的關愛、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關心;培養學生的道德責任感;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嚴謹務實的作風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科學思維。在各類數學模型的建模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尊重客觀規律的工作態度;讓學生知道如何將實際的交通規劃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了解模型
的構建思路,同時也明白模型的假設和局限性。
四、“三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設計
根據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將交通運輸規劃歷史案例、交通運輸發展哲學、智能交通前沿等融入教學中,將思政元素和課程特點相結合。從理念信仰上,著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等思政素養,通過講述我國交通發展的歷史及偉大成就,引發學生共鳴,從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從職業道德和規范上,著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素養,注重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8],通過展示和解析最新的交通規劃文件和政策,使學生了解新時代我國交通系統發展的最新趨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規劃的新要求,培養學生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從科學思維上,著力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與“交通運輸規劃”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相結合,使學生具有分析和解決交通運輸系統規劃問題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規劃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的課程思政元素及融入點示例見表1。
和面向OBE的問題教學模式[9]。建立在線開放課程,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平臺上的在線課程視頻預習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教師在近期的交通熱點中挑選出與課程思政結合度較高的主題,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引發學生思考,并應用預習時的知識解決問題,變被動為主動。例如,交通需求管理的主題能引發學生對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合理作用、如何善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創新性地解決交通與城市問題等的思考。又如,在交通分配講解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對Brass悖論進行討論,分析實際中很多情況是新修了道路卻沒有改善交通狀況的原因,甚至可以擴展引入博弈論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教師還可布置一些需要查閱數據資料的作業及一些開放性問題(如可持
續交通發展理念在交通規劃中如何落地)的作業,要求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并進行討論,最后以文本、PPT形式提交答案并展開討論。
(二)線上互動與線下教學相結合
在線課堂的普及,給課程思政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各自的優勢,形成課前預習—課中在線討論—課后拓展閱讀—課下分組作業的閉環,提高教學效果。針對“交通運輸規劃”課程,線上可以鏈接最新的國家經濟社會及交通規劃文件和政策文件;增加交通規劃大師級人物介紹;更新城市交通規劃案例和區域運輸網絡特別是水運規劃案例;提供交通領域權威期刊和經典論文,采取“教師發帖、學生跟帖,教師引導、學生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線上討論,同時教師針對高質量回帖給出積極反饋[10]。線下課堂中,一是對線上討論中的優秀答案和課下作業中的集中性問題進行分析;二是針對具體案例,引導學生應用課上學習的知識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思考,著重思維訓練[11];三是將分組的大作業進行展示,并組織小組討論。教師應發揮線上資源和線下教學的各自優勢,將科學思維、工程倫理、家國情懷等內化于學生思想中。
五、“三結合”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改革
(一)問題導向與翻轉課堂相結合
在授課方面,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推行案例導學模式
(三)理論學習與上機實驗相結合
交通規劃所解決的問題往往涉及眾多變量和復雜的約束條件,運算量巨大,因此,很有必要在“交通運輸規劃”課程中加入交通規劃軟件實踐操作環節,要求學生邊思考邊動手,將實際路網抽象成網絡圖,收集交通需求數據,針對周邊路網交通狀況進行評價并提出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強調獲取的數據要真實,處理的過程要科學,交通分配的結果要合理,增強學生對模型的理解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結果負責的職業責任感。
六、“三階段”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一)“以人為本”交通規劃問題的討論
“以人為本”應用到交通規劃領域是指在交通發展戰略中,充分考慮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12]。面對現階段交通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須要回到人本身的需求上來,為人們的出行創造安全、舒適、便捷的條件,只有人的出行更便捷、更順暢、更有活力,才能保證交通的長久發展。
在講解“以人為本”交通規劃的過程中,主要分為“課前自學—課中討論—課后反饋”3個階段。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了解“以人為本”的基本含義。其次進行課中分組討論,在教學方式上加入線上討論環節,讓學生舉例分析生活中交通規劃不合理的現象,并提出改善建議。通過討論,一是讓學生發現現實生活中交通設施設置不合理現象,培養批判精神;二是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理解人才是交通規劃的核心,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訴求。最后,教師通過與學生交流及線上評價的方式,收集學生反饋信息,并對授課內容進行優化調整。
(二)京杭大運河、湘桂運河的前世今生
教師可引入京杭大運河和湘桂運河作為教學案例。案例一: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13]。案例二: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其原規劃有2條線路,西線走桂林興安后進入漓江,但是為了保護自然生態,西線基本已經被否決,主要規劃的是東線,即由湖南省永州市萍島經瀟水至道縣入永明河,在江永縣城關附近的白嶺崗開挖人工運河跨越分水嶺,至桃川鎮螺絲嶺入桂江支流恭城河,經恭城河至平樂匯入桂江,桂江從平樂至梧州進西江干線,全長1 260 km[14]。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收集中國內河航道網絡資料。課中,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我國內河航道網絡,理解網絡思維,從而引入需要連接的各大水系,接著介紹京杭大運河和湘桂運河的前世今生,同時加入線上討論環節,通過古今對比,使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現代交通的快速發展,培養民族自豪感。課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學生對課程的反饋,并不斷調整優化案例內容和教學過程。
七、“三保障”課程思政資源建設
為了豐富課程思政資源,提高課程思政效果,構建
了“課程團隊保障—教學資源保障—教學平臺保障”的
“三保障”機制。
(一)課程團隊保障
課程團隊老中青結合,兼具老教師的經驗和中青年教師的活力,打造與時俱進的教學觀、教育觀和人才觀;調整教師隊伍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等結構,完善師資隊伍建設[15];加強教學研究和改革創新探索,課程團隊教師均申請校企課程思政示范課堂,通過實踐不斷改進和優化課程教學;加入全國交通運輸專業課程思政聯盟,定期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分享交流,持續吸收好的經驗及建議。
(二)教學資源保障
以OBE理念為核心,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兼顧知識、能力及價值觀培育,重新編制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內容和考核方式;運用翻轉課堂理念,以問題為驅動,以案例為引導,依托“以人為本”等交通規劃思政融入點,重新構建課件結構和形式;更新網絡資源,增加最新的國家經濟社會及交通規劃文件和最新的政策文件,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的敏感度;強調多媒體融合,利用視頻、照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京杭大運河等歷史上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的直觀感受,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平臺保障
建立線上教學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提高課堂知識密度和學生自主性。通過線上討論模塊,促進全體學生的參與,加深學生對思政案例的認識;通過課前導學和課后閱讀模塊,提供良好的氛圍與環境,引導學生養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在線考核、測試等方式,即時檢驗教學成果并進行反饋。
八、結束語
“交通運輸規劃”課程思政,瞄準交通強國國家戰略,響應工程專業認證和一流專業建設要求,提出“133333”課程思政教學理念。首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思政教學目標—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學改革—思政資源保障”的課程思政建設框架;其次,廣泛收集資料,提出了涵蓋主要教學章節的思政元素,并列舉了“以人為本”規劃理念討論、京杭大運河和湘桂運河的前世今生等思政融入案例;最后,提出了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教學實施要點?!敖煌ㄟ\輸規劃”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也表明,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及學生滿意度整體較高,課程思政教學不僅不影響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反而會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的興趣。后續課程建設需要與時俱進,更多地融入新思想、新政策、新手段,探索擴大課程的輻射范圍,進一步發揮課程的示范效應。
參考文獻:
[1]" 吳安春,姜朝暉,金紫薇,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
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
十[J].教育研究,2022,43(10):4.
[2]" 饒婉琳.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研
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22:2.
[3]" 林賜云,龔勃文.“交通規劃”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
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5):30.
[4]" 龐清閣,姜彩良,石寶林.關于新時代我國綜合交通運
輸發展的若干思考[J].交通運輸研究,2019,5(4):22.
[5]" 孫家慶,房朝陽,楊" ",等.交通運輸類專業“交通運
輸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J].航海教育研
究,2022,39(3):36.
[6]" 季彥婕,陳峻,陸建,等.“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課程
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21,23(增刊2):142.
[7]" 蔣瑋,沙愛民,肖晶晶,等.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交通
類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4):80.
[8]" 戚建,黃艷.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工程倫理教育
的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4):57.
[9]" 路博政.OBE理念指導下的課程思政建設[J].中學
政治教學參考,2022(10):82.
[10]" 龔迪嘉.“道”“術”并重的“城鄉規劃交通學”課程思
政教學改革[J].安徽建筑,2023,30(1):107.
[11]" 于艷莉.基于OBE理念的交通運輸專業模塊化課
程體系構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4):56.
[12]" 卓健.從“單數城市”到“復數城市”:大型交通基礎
設施的綠色人本規劃設計策略[J].規劃師,2020,
36(1):13.
[13]" 王程,曹磊.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演變及文化遺產核
心價值[J].人民論壇,2019(30):140.
[14]" 陳貽送.湘桂運河之瀟賀古道線路方案研究[J].西
部交通科技,2020(6):175.
[15]" 尚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8):19.
■ 編輯∕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3-09-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10-09
作者簡介:陳沿伊,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與分析、交通運輸安全工程;柯姜岑,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交通運輸系統優化與仿真;王磊,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交通運輸安全優化與決策。
基金項目:武漢理工大學課程思政示范項目“交通運輸規劃課程思政示范”(WSZ2021109)、教學研究項目“交通運輸類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W202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