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具有天然的團體屬性,團體中存在著各種潛在動力,團體動力的交互會對團體中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用團體動力學理論來觀照心理班會課,可以為解決班級學生心理問題、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團體動力理論;小學高年級;心理班會課
小學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兒童期到青春期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他們學習能力、情緒調節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心理班會課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樊富珉指出,班級心理輔導是一種充分運用團體動力的助人歷程。班級團體會對學生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這種變化和影響來源于“團體動力”。庫爾特·勒溫在1939年提出團體動力理論,強調團體本身也是一種動力和發展的過程。
本文從準備、進行、反饋三階段探討團體動力理論在小學高年級心理班會課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準備階段
(一)確定團體目標方向
確定團體目標方向是心理班會課的重要關注點,好的團體目標會為團體提供前進方向,并激勵團體向前。教師需要從行為層面和心理層面對班級現存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根據班情以及學生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確定團體目標方向,根據團體目標選擇心理班會課的主題。
(二)優化團體分組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是心理班會課中常見的學習形式。在心理班會課中,小組成員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團體,不同的小組組成了大型團體。小團體內的互動和小團體與小團體之間的互動能有效催化團體動力。團體的分組可根據所在班級總人數、男女比例、學生個性特征、心理班會課主題進行分配。以5~8人一組為宜,均衡各組內外向學生的人數,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在不同的主題之下,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對分組進行調整。如在“合作分工”的主題,盡可能把具有同類優勢或特點的學生均衡分配到各組,同時也要注意各小組的男女比例。
教師可以嘗試讓每位學生提前制作寫有自己姓名的牌子,在課前根據分組名單把名牌放在對應位置,并告知學生這是隨機分組。在準備階段優化團體分組模式,能促進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使團體動力在課堂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二、進行階段
(一)設立團體規范
設立團體規范有利于提高團體約束力,避免課堂無序狀態的出現。在上課伊始,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制定“心靈公約”,如尊重、傾聽、參與、保密等。在課堂中,還可以采用小組競賽、表揚激勵等形式提醒學生遵守團體規范。清晰的團體規范能為學生的積極團體行為起到支持的作用,在有效的團體規范之下,學生才能得以發揮團體動力。
(二)營造團體氛圍
與其他知識性的課程不同,心理班會課注重學生的情緒喚起和情感體驗,且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中心,因此需要學生在課堂中適度地自我表露。在心理班會課上營造一種開放的、安全的、溫暖的團體氛圍,有利于團體成員對團體產生歸屬感,促進成員的自我表露。
教師可以設計建立團體關系的前置課程,幫助團體成員建立信任感,消除社交焦慮。也可以在團體暖身階段融入一些拉近團體關系的小游戲,在引入課堂主題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性,增進團隊的歸屬感。
(三)催化團體動力
團體動力的催化是心理班會課的關鍵,教師如果可以成功地催化團體動力,課堂生成就會應運而生,學生就會朝著團體目標的方向不斷前行。
團體動力的催化與學生的參與度有很大的關系。傳統的班會課大多采用講授、一對一問答的模式進行學習,在團體動力理論指導下,我們可以嘗試把傳統的問答模式轉化為小組討論——大組分享模式,讓全體學生都有參與和交流的機會。同時,可對各階段的活動進行優化,通過有趣的活動設計、游戲體驗、情境創設、與時俱進的素材應用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推動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式學習,有效激活和催化團體動力。
三、反饋階段
(一)評價檢驗團體成果
團體動力得以運轉后會通過課堂生成呈現團體成果,團體動力是否在課堂中有效激活和催化需要通過評價手段來檢驗。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師生互評的形式對團體規范的設立、團體氛圍的營造、團體動力的催化和團體成果的生成進行多元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有效調整,為下次更好地激活、催化團體動力做準備。
(二)促進團體動力遷移
心理班會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學生潛能。無論是心理素質的提升、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還是潛能的開發,都很難在課堂中完全實現,需要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方法、技能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通過不斷的練習進行強化,進而形成習慣。教師可以布置多種形式的心理班會課課后作業,如情緒主題的“情緒轉換日記”、互助主題的“一周小天使”等。通過任務驅動,讓課堂上的團體動力遷移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同時,教師也要根據作業完成情況以結合日常動態觀察,對團體動力遷移的效果進行監測和引導。
心理班會課是處理班務、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及開展團隊活動的有機結合,區別于傳統的主題班會課,心理班會課更加注重體驗性和活動性,這背后需要團體動力的有效運作。做好準備、進行、反饋三個階段的工作,讓團體動力在心理班會課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催化,使學生在團體動力的作用之下最大限度參與課堂,在體驗和感悟之間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曉艷.心理輔導課,催化團體動力有策略[J].江蘇教育,2016(40).
[2]劉選俊,王微.團體動力學視域下高職院校課堂小組學習模式探究[J].職業教育研究,2021(11).
[3]劉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學班會課探究[A].對接京津——擴展思維 基礎教育論文集[C].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