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顱腦動脈瘤(IA)介入手術患者應用右美托咪定對麻醉效果、血流動力學、腦損傷相關指標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枝江市人民醫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間63例進行IA介入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不同麻醉方法分為A組(31例,麻醉誘導前20 min給予等量生理鹽水)、B組(32例,麻醉誘導前20 min給予0.1 μg/kg體質量的右美托咪定)。兩組患者均觀察至術后1 d。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麻醉誘導前20 min、手術結束即刻血流動力學指標,麻醉誘導前20 min、術后1 d腦損傷相關指標,以及觀察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B組患者蘇醒時間、拔除氣管導管時間均較A組更短,拔管時的Minogue評分更低;與麻醉誘導前20 min比,手術結束即刻兩組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均降低,B組均高于A組;與麻醉誘導前20 min比,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中樞神經特異蛋白(S100-β)、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升高,但B組均低于A組;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均降低,但B組高于A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以及SpO2水平組內和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結論 IA介入手術患者應用右美托咪定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穩定血流動力學,降低腦損傷程度,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顱腦動脈瘤 ; 介入手術 ; 右美托咪定 ; 腦損傷 ; 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6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5.008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5.029
血管內介入治療是目前顱腦動脈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首選的治療方案,但受到術中操作的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易產生波動而增加動脈瘤的破裂風險,因此必須選取合適的麻醉方案,確保患者體征保持穩定。目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麻醉方法多為瑞芬太尼復合七氟烷靜吸全麻,瑞芬太尼超短時效,鎮痛作用強,但麻醉作用消失快,七氟烷能夠減少肌肉松弛劑用量,術后蘇醒快而徹底,但恢復期易發生躁動,臨床應用受限[1]。右美托咪定作為一種相對具有選擇性的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其突出的特點在于良好的鎮靜鎮痛效果,且因其鎮靜作用具有可逆性,術后患者蘇醒較快[2]?;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慖A介入術術前加用右美托咪定輔助麻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枝江市人民醫院2021年
12月至2023年12月期間63例進行IA介入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不同麻醉方法分為A組(31例)、B組
(32例)。A組患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ASA) [3]:Ⅰ、Ⅱ級分別為4、27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神經膠質瘤19例,腦膜瘤12例;年齡32~69歲,平均(50.88±9.65)歲;腫瘤體積10~24 cm3,平均(19.15±3.11) cm3;B組患者ASA分級:Ⅰ、Ⅱ級分別6、26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神經膠質瘤18例,腦膜瘤14例;年齡33~70歲,平均(51.04±9.87)歲;腫瘤體積11~24 cm3,平均(19.34±3.08) cm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與《中國重癥腦血管病管理共識2015》 [4]中IA診斷標準一致;⑵符合IA介入手術指征;⑶術前各項必要的檢查已完善,且檢查結果均呈現正常狀態。排除標準:⑴顱內壓明顯增高、存在強呼吸抑制癥狀;⑵既往存在腹部手術;⑶對研究藥物過敏或有神經阻滯禁忌證。研究經枝江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予以批準。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進入室內后進行心電監測和血氧飽和度觀察,采用橈動脈置管技術對橈動脈血壓進行監測,建立外周靜脈通路,采用面罩吸氧方式,確保氧氣流量穩定在3 L/min。B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20 min以0.1 μg/kg體質量的劑量泵注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48,規格:2 mL∶200 μg),泵注時間為20 min,隨后以0.5 μg/(kg·h)速率維持輸注至術畢前1 h。麻醉誘導:依次靜脈注射咪達唑侖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7041,規格:2 mL∶10 mg)0.1 mg/kg體質量、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國藥準字H20123297,規格:2 mL∶0.1 mg)4 μg/kg體質量、苯磺順阿曲庫銨注射液(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223008,規格:2.5 mL∶5 mg)0.2 mg/kg體質量、依托咪酯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992,規格:10 mL∶20 mg)0.3 mg/kg體質量;在氣管插管成功實施之后,啟動機械通氣治療,設定呼吸參數,其中潮氣量為8~10 mL/kg,吸呼比為1∶2,呼吸參數的壓力水平維持在30~35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維持:給予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42,規格:20 mL∶200 mg)3~10 mg/(kg·h)、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14,規格:1 mg)0.05~0.2 μg/(kg·h)、順阿曲庫銨0.1 mg/(kg·h),給予1%~2%吸入用七氟烷(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735,規格:120 mL);術中維持麻醉深度監測(BIS)指數40~50,血壓的波動幅度應控制在基礎值的20%以內,手術結束前30 min,逐步停止吸入七氟烷和順阿曲庫銨,縫合皮膚時停止給予麻醉藥物。術后予以患者自控靜脈鎮痛處理:0.3 μg/(kg·d)的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與0.9%的氯化鈉注射液混合,負荷劑量為1 mL,持續劑量為1 mL/h。A組患者麻醉誘導前靜脈泵注等量生理鹽水,麻醉誘導、麻醉維持方案均同B組。均于術后觀察1 d。
1.3 觀察指標 ⑴術后恢復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拔除氣管導管時間、拔管時的Minogue評分。Minogue評分分為5級,無嗆咳為1級,輕度嗆咳為
2級,中度為3級,重度為4級,躁動無法將氣管導管拔除為5級,分別對應1~5分[5]。⑵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于麻醉誘導前20 min及手術結束即刻,采用生命體征檢測儀[飛利浦金科威(深圳)實業有限公司,型號:MX450]檢測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⑶腦損傷相關指標:于麻醉誘導前20 min及術后1 d,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
(3 5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樞神經特異蛋白(S100-β)、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⑷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惡心、皮膚瘙癢、低血壓、寒戰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麻醉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與A組比,B組患者蘇醒時間、拔除氣管導管時間均更短,拔管時的Minogue評分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與麻醉誘導前20 min比,手術結束即刻兩組患者MAP、HR均降低,但B組均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SpO2水平組內和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腦損傷相關指標比較 與麻醉誘導前20 min比,術后1 d兩組S100-β、NSE水平均升高,但B組均低于A組;BDNF水平均降低,但B組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IA介入手術屬于一類具有高度創傷性的手術,術中操作如牽拉、止血及壓迫等均可能引發腦動脈痙攣或血管破裂等風險,因此,在IA介入手術過程中,對麻醉藥物的合理使用尤為重要。術中全身麻醉方案以丙泊酚、咪達唑侖等藥物進行麻醉誘導,該麻醉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具有麻醉誘導平穩、術后蘇醒迅速等優勢。然而,在操作過程中,患者機體的血流動力學波動情況較嚴重,影響麻醉效果。
右美托咪定可通過作用于藍斑α2受體,通過減少交感神經元突觸前膜和藍斑區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量,抑制交感神經的活性,進而減輕全麻氣管插管及拔除氣管插管過程中患者的心血管反應。此外,該藥物還可對交感神經作用產生影響,能夠相對提升迷走神經的活性,實現對心血管指標變化的有效調控,進而維持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定[6]。本研究中,與A組比,B組患者蘇醒時間、拔除氣管導管時間均較A組更短,拔管時的Minogue評分更低;手術結束即刻,B組MAP、HR均更高,這提示IA介入手術患者應用右美托咪定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穩定血流動力學。此外,右美托咪定在控制鎮靜狀態方面展現出卓越的性能,能夠實現理想的鎮靜效果,且幾乎不會對呼吸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7],因此本研究中SpO2并未出現顯著變化。此外,右美托咪定復合麻醉時,不僅大幅減少了麻醉藥物在特定時間范圍內對機體的潛在危害,還極大地降低了對胃腸道組織和心肺組織可能造成的損傷風險,安全性相對良好[8]。本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IA介入手術患者應用右美托咪定輔助麻醉安全性良好。
在IA介入手術過程中,患者腦組織發生缺血現象,導致血腦屏障的完整性受損,引起血清中S-100β蛋白及NSE的濃度異常升高;IA介入手術所引發的腦組織損傷,會導致BDNF水平顯著降低[9]。右美托咪定能夠有效抑制兒茶酚胺的釋放,進而降低腦組織細胞的代謝活動水平,減少缺血組織的灌流量,有效降低腦氧代謝,有助于維持腦血管神經平衡,以維護患者腦組織的健康狀態[10]。本研究中,與A組比,B組患者血清S100-β、NSE均更低,血清BDNF更高,這提示IA介入手術患者應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腦損傷程度。
綜上,IA介入手術患者應用右美托咪定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穩定血流動力學,降低腦損傷程度,且安全性良好,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劉洋, 梁啟勝, 王南海. 右美托咪定聯合丙泊酚對老年腦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對呼吸、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醫學綜述, 2020, 26(9): 1851-1855.
李媛, 郭悅平, 周期, 等. 右美托咪定復合丙泊酚對顱腦動脈瘤介入手術患者術后神經損傷標志物的影響[J].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21, 36(8): 994-998.
高鐵梅, 茆順翠, 吳冰清, 等. 不同ASA分級老年患者術后心臟事件的觀察[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7, 33(9): 909-910.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重癥腦血管病管理共識2015[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6, 49(3): 192-202.
焦磊, 蔣明, 周加浩, 等. 右美托咪定在顱內動脈瘤栓塞術蘇醒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20, 28(1): 66-68.
王曉娜, 尹健, 趙艷春. 右美托咪定聯合利多卡因對腦腫瘤切除手術患者的腦保護效應[J]. 貴州醫科大學學報, 2023, 48(2): 222-227.
郭海燕,李琳章, 李淑虹, 等. 右美托咪定對腦膜瘤切除術病人血清BDNF影響[J]. 青島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9, 55(5): 590-594.
郭慕真, 董莉莉, 劉曉玲, 等. 右美托咪定對腦膜瘤患者術后血漿中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水平的影響[J].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21, 28(4): 425-430.
趙亮, 徐陽陽. 右美托咪定對腦膜瘤患者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水平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22, 29(8): 902-905.
程小兵, 李欣潔, 孫佳. 右美托咪定對顱腦外傷患者術后凝血功能及神經功能水平的影響[J]. 血栓與止血學, 2021, 27(1): 118-119.
1 作者簡介:江山,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麻醉,麻醉藥品作用機制。
通信作者:方偉,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麻醉,圍術期疼痛治療。E-mail:3165828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