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謝綜合征(MS)是一種病程較長,病機復雜的疾病,臨床經驗將MS分為3期,初期病機為痰濁阻遏,以健脾祛痰化濁法為基本治法,進展期病機為痰瘀互結,以理氣化痰、活血化瘀為基本治法,終末期病機為痰瘀毒互結,以祛邪解毒為基本治法,在臨床上具有較好療效。現就MS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關鍵詞】代謝綜合征 ; 痰瘀毒 ; 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5.0141.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5.046
改革開放40余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人們攝入過多肥甘厚膩之品,加之運動量的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疾病發病率的升高,對人類的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其中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就是較為危險的疾病之一。MS是指人體的蛋白質、脂肪、水化合物等物質發生代謝紊亂的病理狀態,其中包括胰島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中心性肥胖、微量白蛋白尿等多方面的異常,這些異常相互聯系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1]。現代醫學普遍認為MS是在遺傳因素影響下造成的以胰島素抵抗為基礎所產生的一系列代謝性疾病,治療MS需要綜合管理,包括改善胰島素抵抗、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和體質量等,重點在于采用運動減肥、合理飲食、積極治療基礎疾病等方式以減少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發生[2]。因此,現就MS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該疾病提供理論參考。
1 中醫對MS的認識
1.1 中醫對MS病因的認識 在中醫學中沒有與MS相對應的疾病名稱,但現將其歸結于“消渴”“脾癉”“眩暈”“頭痛”“胸痹”“肥胖”等病證。MS在中醫古籍中最早描述見于《素問·奇病論》曰:“夫無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其明確指出過食肥甘厚膩為始動因素,肥胖是其發病基礎,易發展為糖
尿病[3]。
《黃帝內經》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闡”,指出五臟先天不足可以引發消渴病,而脾氣虧虛,運化不及,痰濁蘊生胃腸及先天具有痰濕體質均會誘發肥胖型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五臟為人體化生和貯藏精氣之所,六腑則以受盛和傳化水谷為主。臟病多虛,腑病多實;如脾胃同居中焦,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運化,以升為常,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降為順,通過脾氣的升清,將水谷精微輸布于全身,通過胃氣的降濁,將水谷代謝的糟粕傳導于腸,排出體外[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揭示了脾胃運化失司,中焦斡旋失司,升降失調,清氣不升,清氣下陷致飱泄,濁氣不降,濁氣上犯致月真脹的病機特點。若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均可損傷脾胃,脾胃氣虛,脾不升清,胃不降濁,濁氣上逆,中焦氣機阻滯,胃腸氣機升降失調,精微不布,痰濕瘀毒內生,壅滯于胃腸,則體內多種病理產物滋生[5]。蘇潤澤教授認為先天稟賦與腎密切相關,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藏于腎,先天之精主要來源于父母,后天之精來源于后天攝入的水谷精微等物質,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營養才能充盈,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培育才能得以攝入與運化,兩者相輔相成,若先天稟賦不足則精氣虧虛,容易得遺傳性疾病。蘇潤澤教授認為飲食不節是MS最主要的病因,長期過食肥甘厚膩,暴飲暴食,缺乏運動,導致脾氣虛弱,水谷精微運化輸布無力,形成痰濁,壅滯于中焦造成腹型肥胖。情志失調是引起MS的關鍵因素,情志與肝臟的關系最為密切,若長期情志過極,易造成肝臟疏泄功能失調,水谷運化失司,水濕內停,造成痰濁,阻滯氣機,形成肥胖、眩暈等疾病。年老體衰也是MS的重要因素,《素問·上古天真論》曰:“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墜齒槁”,腎臟是水液代謝的重要臟腑,人年老體衰,腎氣虧虛,水液代謝失司,固攝失常,造成精微物質經尿液排出,是形成消渴病的主要原因。
1.2 中醫對MS病機的認識 中醫自古以來就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記載:“濁,不清也”。在現代社會,MS患者攝入食物過多,消耗精微物質不足,造成水谷精微輸布失司積聚于中焦脾胃,造成痰濁。“濁”性黏滯、重濁,易傷及脾胃,脾胃運化能力失常,造成痰濁化生,成為一個惡性循環[6]。虞曉含等[7]通過研究發現痰濕體質是MS患者中最常見的體質類型之一,且危險程度較高。張恒耀等[8]認為MS病機痰濁內蘊,積于中焦為標,脾氣虧虛,運化失常為本,通過健脾化濁法治療后臨床療效顯著。李艷秋等[9]認為脾胃虧虛是MS的基本病機,脾胃主運化水谷精微,運化水液,脾胃運化失司則痰濁內生,阻滯氣機,影響血糖、血脂、血壓等,最終形成MS。郭丹丹等[10]認為痰濕體質是MS的病機關鍵,痰濕體質易引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異常,調整痰濕體質是改善MS的
基礎。
付錦瀾等[11]認為痰阻則血難行,血凝則痰易生,痰乃津液之變,瘀乃血液凝滯,痰濁內生則阻滯氣機,影響氣血運行,氣血運行失常則血脈瘀滯,化為瘀血,反之瘀血亦可化生痰濁;瘀血阻滯氣機則出現四肢麻木,嚴重者半身不遂,瘀血停滯于心,痹阻心脈則出現胸痹、心悸等,兩者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痰瘀互結,形成形體肥胖、神疲乏力、四肢困倦、肌膚甲錯、痛有定處、舌紫黯、脈澀等征象。有相關研究表明痰瘀互結證患者可引起BMI、血糖、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升高[12]。宗文靜等[13]認為痰瘀是水濕運化輸布失司的病理產物,痰瘀互結是MS的病機關鍵,且貫穿于MS的各個階段,應以活血化瘀、健脾祛痰為基本治則。
痰瘀毒互結是MS的最終階段,《金匱要略》曰:“毒, 邪氣蘊結不解之謂”,中醫學中對于毒有六層含義,在本病中意為身體臟腑功能失調,致體內氣血津液等運化失司,進而積聚于體內,從而化為毒,李順青等[14]認為MS為“糖毒、脂毒、酸毒”三種毒互相滲透,縱橫交織在一起產生的病邪。痰為津液輸布失常的產物,瘀則是血液運行失司的產物,兩者相互搏結,相互轉化,可以化熱,加之肝郁化火則,火熱之邪謂之毒;“濁毒”為各種病邪導致的身體臟腑、氣血、津液等調節異常所致的病理產物,不能正常排出于體外造成病邪加重或產生新的病邪[15]。
1.3 MS的治法治則 MS的發生機制非常復雜,涉及多個方面的因素,胰島素抵抗被認為是MS的核心機制之一,胰島素抵抗會導致高胰島素血癥,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形成惡性循環。脂肪組織不僅是能量儲存的場所,還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脂肪組織功能異常,尤其是腹部脂肪組織的異常,會導致脂肪分解增加,游離脂肪酸釋放增多,進而引發胰島素抵抗和炎癥反應。慢性低度炎癥是MS的重要特征之一,會干擾胰島素信號傳導,導致胰島素抵抗。MS患者的生活習慣多數與飲食不規律、運動極少等因素相關,患者多有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故本研究中認為治療MS的最關鍵之處是讓患者真正意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對于本病的嚴重影響,故在遣方用藥之前會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幫助其改正不良生活習慣,進行適量的運動,采用藥物治療聯合生活習慣改善才能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MS的初期以痰濁內生為主,在此期大部分患者的癥狀不明顯或癥狀輕微,主要癥狀為體胖多食、困倦乏力、活動后胸悶、氣喘、舌苔略厚、脈弦滑等表現。蘇潤澤教授在臨床上治療MS初發型患者,常采用健脾化痰化濁的治法,常以參苓白術散、滌痰湯等為基礎方,加用陳皮、廣藿香、佩蘭等運脾化濕,加用澤瀉、酒大黃等利濕泄濁,加用焦山楂、焦神曲、炒萊菔子等消食化積、降氣除痰,加用炒枳實等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張馳[16]通過檢索大量數據進行Meta分析,發現健脾化濕類方對于MS患者的血壓、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具有明顯改善,且對于肥胖患者的體質量有減輕的效果。王國淼[17]通過研究發現,健脾化濁類方不僅對于MS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標有改善,對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具有修復肝臟功能,消除肝組織炎癥損傷、減少肝內脂肪淤積的作用。
MS的中期以痰瘀互結為主,此期大部分患者已經表現出明顯臨床癥狀,臨床主要癥狀為頭暈、胸痛陣作、痛有定處、胸悶嘔惡、舌紫黯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結代等表現。蘇潤澤教授在治療時以逐瘀化痰為治則,以血府逐瘀湯合平胃散、黃連逐瘀湯等為基礎方臨證化裁加減,加用三七化瘀止血定痛,加用赤芍等苦寒之品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付錦瀾[18]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黃連逐瘀湯能夠改善痰瘀互結型MS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調整糖脂代謝、減輕其炎癥水平。劉亞丹等[19]認為痰瘀互結是MS的核心病機,在治療上應以化痰逐瘀為基本治則,這與蘇潤澤教授的觀點基本相符。
MS的終末階段以痰瘀毒互結為主,發展到此期,病程日久,病機復雜,臨床癥狀主要為頭脹、胸悶、氣短、心悸發作,伴有肢體麻木不適,口唇紫暗,大便秘結,舌暗,苔白膩,脈弦澀等表現,各種病理產物互相交織難解,治療也相對更加復雜。痰瘀毒蒙蔽清竅,清陽不展則見眩暈、中風,甚至昏迷等,阻于腎絡,腎氣受損,開闔不固則出現腰痛、水腫或淋證等征象[20]。在治療上蘇潤澤教授以逐瘀化痰、祛邪解毒為基本治則,臨證使用川芎、水蛭等破血逐瘀,邪氣壅滯于機體,日久化火化熱,則加用連翹、黃連、黃柏等苦寒之品以清熱解毒,加用葛根、麥冬、知母、天花粉等以滋陰止渴。病情發展至此期,患者的身體機能低下,在治療時蘇潤澤教授常在攻邪藥物基礎上應用補虛固本之品維持其臟腑機能,使攻邪而不
傷正。
2 驗案舉隅
病例1:楊某某,女性,64歲,2023年7月16日首次就診,主訴:“口干、多飲5年,加重伴胸悶7 d”。刻下癥:口干多飲,多食易饑,胸憋氣短,脘腹脹滿,神疲乏力,腰困,時感心悸氣喘,睡眠可,大便黏膩不成形,日一次,小便尚可,舌淡,苔白厚膩,邊尖有齒痕,脈浮弦有力。既往史:T2DM病史5年。輔助檢查:空腹血糖:8.08 m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68.00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40.00 U/L,總膽固醇:6.4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46 mmol/L,腹部彩超:脂肪肝(中度)。西醫診斷: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中醫診斷:消渴病,痰濁阻遏證;治法:健脾祛痰化濁;方藥:酒大黃6 g,三七9 g(打碎),澤瀉、丹皮、大腹皮、炒白芍、赤芍、天花粉、知母、炙甘草各10 g,陳皮15 g,焦白術20 g,茯苓、炒薏苡仁各30 g,分7劑,水煎服,1劑/ d,早晚餐后溫分服。醫囑:飲食有節,忌油膩之品,適當鍛煉。二診:胸悶明顯減輕,心悸次數減少,身體疲乏感減輕,口干改善,大便次數增多,質稀,舌苔薄膩,脈浮弦有力。方藥:上方去大腹皮、炙甘草,酒大黃減量至3 g,加炒蒼術、焦檳榔各10 g,當歸20 g,分
7劑,水煎服,1劑/ d,早晚餐后溫分服。三診:患者胸悶基本消失,余各癥狀均明顯改善,復查各項實驗室檢查均控制在正常范圍,脂肪肝由中度變為輕度。囑患者服二診方藥7劑穩定病情,無特殊不適可停藥。
病例2:楊某某,男性,20歲,2023年7月16日首次就診,主訴:“口干多飲1年,加重伴口苦1月余”。刻下癥:形體肥胖,口干多飲,脘腹痞悶,頭暈,乏力,大小便尚可,睡眠可,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輔助檢查:空腹血糖:6.9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2%,總膽固醇:4.95 mmol/L,三酰甘油:3.2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41 mmol/L,血清載脂蛋白A:0.89 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135.10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74.00 U/L,谷氨酰轉肽酶:93.00 U/L,血尿酸:696.00 μmol/L。西醫診斷: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中醫診斷:消渴病,痰瘀互結證;治法:理氣化痰、活血化瘀;方藥:通草6 g,澤瀉、酒大黃、紅花、川芎、黃連、姜半夏、生地、赤芍、三七(打碎)、天花粉各10 g,丹參15 g,焦白術、陳皮、各20 g,茯苓、焦山楂、焦神曲各30 g。醫囑:少食,忌油膩,運動減重。二診:患者體質量減輕,脘腹痞悶改善,乏力緩解,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膩,脈沉。方藥:上方去焦山楂,酒大黃加量至15 g,加炒蒼術10 g。三診:患者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輔助檢查:空腹血糖:6.18 mmol/L,三酰甘油:2.78 mmol/L,血清載脂蛋白A:1.22 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30.71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40.76 U/L,谷氨酰轉肽酶:78.74 U/L,血尿酸:579.74 μmol/L。方藥:二診方藥去焦白術、生地,酒大黃減量至10 g,加丹皮10 g,雞內金30 g。囑其繼續嚴格控制生活方式,服藥2周,2周后若無明顯癥狀,可停藥。
3 小結與展望
MS是一種病程較長,病機復雜的疾病,西醫治療MS只針對其單獨的臨床表現,如高血糖、高血脂等具有一定療效,但對于MS整體卻效果不佳,蘇潤澤教授根據近
40年臨床經驗將MS分為痰濁阻遏期、痰瘀互結期、痰瘀毒互結期,針對初期痰濁阻遏期予健脾祛痰化濁法,針對中期痰瘀互結期以理氣化痰、活血化瘀為基本治法,對后期痰瘀毒互結期予祛邪解毒,臨床上具有較好療效。本文研究只針對已經診斷為MS的患者的分期治療,對于還未發展成MS的患者和有遺傳傾向的患者未進行深入探討,若能對于本病特殊人群進行提前干預,本病發病率將會顯著降低,能夠大幅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編輯委員會, 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醫院). 成人代謝綜合征防控健康教育專家共識[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 2024, 18(2): 81-92.
丁志英, 韓世范, 王效華, 等. 家庭護士食療理論在超重/肥胖代謝綜合征病人飲食干預中的實證研究[J]. 護理研究, 2024, 38(12): 2092-2098.
何蕾, 趙建群, 楊艷, 等. 代謝綜合征中醫證型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4, 33(5): 627-632, 638.
姜月蓬, 向棟國, 李之豪, 等. 從《黃帝內經》“陰陽”觀論代謝綜合征病機論治[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8, 20(8): 122-126.
凌小丹, 陳國忠, 袁薇, 等. 針灸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雜志, 2021, 37(7): 160-163.
王振強, 馬遠新, 張慶江, 等. 運脾化濁顆粒治療代謝綜合征療效觀察[J]. 微循環學雜志,2023, 33(1): 43-47.
虞曉含, 朱燕波, 王琦, 等. 代謝綜合征與中醫體質類型及相關危險因素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5, 30(10): 3536-3539.
張恒耀, 紀少秀. 基于脾主散精和精氣濁化探討代謝綜合征的病機內涵[J]. 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35(1): 13-15, 19.
李艷秋, 張志玲, 李惠林, 等. 健脾化濁法治療代謝綜合征探討[J]. 新中醫, 2012, 44(7): 146-147.
郭丹丹, 石玉琳, 周昌樂, 等. 代謝綜合征痰濕證相關指標研究進展[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3, 38(4): 1714-1717.
付錦瀾, 蘇潤澤. 從濁、痰、瘀、毒論治代謝綜合征經驗[J]. 山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22(4): 287-290.
梁潤英, 熊玉鑫, 閻國立. 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J]. 中醫研究, 2012, 25(11): 16-19.
宗文靜, 鄭亞琳, 趙凱維, 等. 從痰瘀論治代謝綜合征理論探析[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9, 26(3): 113-116.
李順青, 趙泉霖. 基于“痰濕、郁熱、瘀毒”理論治療代謝綜合征[J]. 亞太傳統醫藥, 2023, 19(11): 148-151.
徐偉超, 李佃貴, 劉建平, 等. 濁毒理論創新中醫病因病機學[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39(8): 913-915.
張馳. 健脾化濕法治療代謝綜合征的Meta分析及臨床用藥規律分析[D]. 沈陽: 遼寧中醫藥大學, 2023.
王國淼. 健脾利濕化濁法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相關代謝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 濟南: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9.
付錦瀾. 黃連逐瘀湯治療痰瘀互結型代謝綜合征的臨床觀察[D]. 晉中: 山西中醫藥大學, 2021.
劉亞丹, 段飛, 燕樹勛. 中醫認識代謝綜合征及從痰瘀論治探究[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11): 202-205.
田心, 謝華寧, 范虹, 等. 淺析國醫大師雷忠義治療胸痹“痰瘀毒互結”證的內涵[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2, 7(22): 1-3, 19.
1 作者簡介:申旭鵬,2022級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防治內分泌疾病。
通信作者:蘇潤澤,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E-mail:surunz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