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填充用于兒童乳牙齲齒修復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醫院收治的92例乳牙齲齒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修復方式不同分組,對照組采用全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填充修復,觀察組采用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填充修復,比較兩組修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修復成功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82.61%(P<0.05);修復前兩組修復固位、邊緣密合性、牙髓活性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修復后觀察組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35%,低于對照組的21.74%(P<0.05)。結論 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填充用于兒童乳牙齲齒修復中可提高修復成功率,改善修復固位、邊緣密合性與牙髓活性,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齲齒;自酸蝕粘結劑;復合樹脂;兒童;乳牙;修復
齲齒為兒童口腔常見病,發病主要與不良口腔衛生及飲食習慣引發細菌滋生密切相關,隨病程遷延可出現進食時疼痛、酸脹等癥狀[1]。兒童在生長發育階段若出現齲齒,可對其咀嚼功能、正常攝食造成影響,并導致營養不良、頜骨發育不良[2]。目前臨床對齲齒治療方案主要為復合樹脂結合粘固劑填充,選用的粘結劑種類較多,尋找安全可靠的粘固劑有重要臨床意義。自酸蝕粘結劑可滲透至牙本質內,可有效預防滲入不全面所致的滲漏,還可結合未酸蝕牙本質與牙本質,避免水分進入,一定程度上減少牙本質泄露[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乳牙齲齒患兒應用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填充治療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醫院收治的92例乳牙齲齒患兒為研究對象,以修復方式不同為依據進行分組。觀察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5.12±0.87)歲;乳磨牙11例,乳尖牙18例,乳切牙17例。對照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齡3~8歲,平均年齡(5.17±0.91)歲;乳磨牙10例,乳尖牙19例,乳切牙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齲病的診斷與治療》[4]中乳牙齲齒診斷標準;齲壞范圍<牙面65%;年齡3~8歲;患兒均無精神、智力異常,具備一定自主行動能力,可較好地配合臨床治療;患兒家長均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口腔疾病;患牙形成瘺管;凝血功能異常;有自閉癥;存在牙根尖、牙髓病變;牙髓暴露;存在急慢性感染;對填充材料過敏。
1.2 方法
兩組均行復合樹脂結合粘結劑修復,均由同一批醫護人員操作。對照組選擇全酸蝕粘結劑,觀察組選擇自酸蝕粘結劑,方法如下。
復合樹脂治療:徹底清理干凈齲壞牙齒組織,對口腔進行消毒,采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清除患牙殘留體,對復合樹脂比色、選色,放置固位環分牙,去腐備洞、護髓墊底,處理牙面,應用復合樹脂進行分層充填,修整、拋光齲齒。
全酸蝕粘結劑:采用37%磷酸酸蝕患牙粘接面,60 s后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吹干牙齒,將粘接棒蘸全酸蝕粘結劑,對窩洞各部位進行反復涂擦20 s,對窩洞輕吹5 s、光照10 s后充填復合樹脂,對患牙填充面光照40 s,之后對患牙進行打磨、拋光。
自酸蝕粘結劑:備洞后用自酸蝕粘結劑對窩洞進行反復涂擦,時間同樣20 s,到充填復合樹脂這一步驟均同上,之后光照填充面40 s,打磨、拋光患牙。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修復成功率:修復成功標準,治療后患兒患牙表面呈光滑狀態,無牙體變色,牙髓活力基本恢復正常,探針進入不了裂隙內,未見繼發齲,患兒行冷熱試驗結果無異常,填充體與牙體解剖形態吻合。上述≥2項未達標者視為修復失敗。
(2)比較兩組修復效果:于修復前及修復6個月后評估。修復固位評分:外形完整光滑、牙體呈連續狀計0~3分,牙體表面粗糙、基礎性連續計4~6分,牙表破碎甚至暴露牙本質或脫落計7~9分。邊緣密合性評分:無裂隙、探針無法探入計0~3分,邊緣有裂隙、探針可探入計4~6分,修復體出現脫落計7~9分。牙髓活性評分:0~3分為正常,牙髓疼痛、冷熱刺痛計4~6分,牙髓壞死計7~9分[5~6]。
(3)比較兩組修復后并發癥發生率:如口腔感染、牙髓病、修復體松動、牙周滲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修復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修復成功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4.35%(P<0.05)。
2.2 兩組修復效果比較
修復前兩組修復固位、邊緣密合性、牙髓活性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修復后觀察組各項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35%,低于對照組的21.7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乳牙齲齒為兒童口腔科常見病,由于兒童乳牙形態及結構相比成年人均較為特殊,抗酸性能也低下,若食用大量甜食或口腔衛生習慣不佳,容易發生齲齒,臨床多表現為牙黑、牙洞等。小兒乳牙齲齒病情進展較快,隨病情進展可提高齲齒對溫度、物理、化學等刺激的敏感性,對患兒正常攝食、咀嚼造成一定影響,可因食物攝入不足導致營養不良,進一步影響其生長發育,故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及時治療齲齒有重要臨床意義。
目前臨床對乳牙齲齒治療多以復合樹脂充填為主,通過去除病變部位,采用充填材料修復以維持牙齒完整性,但容易造成窩洞邊緣有間隙,當口腔遇熱后可出現牙本質、修復體膨脹的現象,導致間隙大量細菌及液體產生,這時需應用粘結劑避免充填體邊緣出現微滲漏,選擇何種粘結劑為臨床近年來的研究焦點[7]。全酸蝕粘結劑具粘接強度高、術后敏感低、操作簡便等優勢,在乳牙齲齒復合樹脂修復中應用較廣泛,用37%磷酸對患牙粘接面進行酸蝕,通過大量釋放游離磷酸滲透至牙本質內刺激牙髓,操作中濕粘較為復雜繁瑣,若術者缺乏經驗,未較好地掌握該項技術,可影響修復效果甚至出現粘結劑泄露,導致術后牙髓敏感[8]。
近年來自酸蝕粘結劑應用逐漸增多,其具有酸性低、柔和等優勢,操作過程中無需沖洗,省時省力,可與牙本質支撐層形成混合層以達到粘接目的,其操作較為簡便,可有效減少牙本質滲漏,減輕對牙髓的刺激[9]。此外,自酸蝕粘結劑可促使牙本質組織黏合,對行復合樹脂修復的患兒而言,在酸蝕處理后酸蝕劑可滲入整個牙本質層,可獲得較好固定較好,并通過形成混合層促使牙本質黏附效果提高,促使牙本質更加干燥,發揮其膠原纖維網的支撐作用,減少納米微滲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修復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可有效提高修復成功率。究其原因可能為,復合樹脂充填后易與窩洞形成間隙,為細菌滋生提供充足條件,增加感染風險,充填后應用自酸蝕粘結劑可填補間隙避免滋生細菌,同時可釋放氟離子度齲齒進行保護,滲透至牙本質還可形成混合成提高修復體固定性,提高修復成功率,此外還可阻滯神經傳導,減輕患牙刺激性,使患兒感到更加舒適。觀察組修復后修復固位、邊緣密合性、牙髓活力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與全酸蝕粘結劑相比,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更能提高對齲齒的修復效果。究其原因可能為,自酸蝕粘結劑可使樹脂單體滲入牙本質內形成聚合,有效減少微滲漏,降低染料滲入深度,有效結合牙本質阻止水分進入,對牙齒膠原纖維發揮保護作用,促使充填物與粘接部位保持較好密封狀態,從而提高固位性及邊緣密合性,同時可釋放氟離子促使放齲能力提高,減輕術后敏感程度,改善牙髓活力。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35%,低于對照組的21.74%(P<0.05)。提示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較高安全性,這可能與其微滲漏較少、術后敏感性低等密切相關。本文選取樣本數量及觀察指標較少,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今后還需增加研究樣本及觀察指標,提高結論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兒童乳牙齲齒應用自酸蝕粘結劑結合復合樹脂填充具有較好的修復效果,既能提高修復成功率,也能提高修復固位性、邊緣密合性,有效改善牙髓活性,減少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張夢葩,唐繼堯,劉可.自酸蝕粘結劑聯合復合樹脂在乳牙齲病填充修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5):106-108.
[2]屈博.新型混合型粘結劑與自酸蝕粘結劑聯合復合樹脂充填修復乳前牙環狀齲的療效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1,21(7):102-103.
[3]荊曉莉.復合樹脂聯合全酸蝕粘結劑、自酸蝕粘結劑修復乳牙齲齒的有效性[J].臨床研究,2020,28(4):105-106.
[4]周體巖.齲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33-34.
[5]齊乃申,孫薇薇,尹昭媛.兩種粘結劑加復合樹脂充填修復乳牙齲齒療效對比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8,46(9):1069-1070.
[6]王月.自酸蝕粘結劑和全酸蝕粘結劑在低齡兒童窩溝封閉術中的應用價值對比[J].粘接,2022,49(4):107-110.
[7]于麗賢,李春年,楊冬茹,等.自酸蝕自粘接流動樹脂在微創修復乳磨牙窩溝齲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22,44(5):700-703.
[8]王海濤,鐘小君,林麗娥.自酸蝕自粘接樹脂與自酸蝕粘接系統在纖維樁修復中的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學,2019,20(3):51-53.
[9]蔡錦萍,鐘菊招.自酸蝕與磷酸酸蝕在兒童恒磨牙窩溝封閉術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23,35(1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