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有效性。方法 選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醫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給予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方案,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MBI)]、肌力及運動功能(Brunnstrom偏癱運動功能評價表)。結果 治療前兩組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肌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肌力分級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Brunnstrom評估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runnstrom評估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患者肌力,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多學科協作;康復;肌力
腦卒中是由腦部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導致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可后遺神經功能障礙,出現肢體偏癱。腦卒中偏癱患者需要較長時間的康復治療,通過綜合運用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認知訓練等方法幫助患者恢復肌肉力量、協調性及平衡感等基本運動功能,從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1]。專業的康復治療師會系統評估患者身心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利用各種康復設備和工具,如減重步態訓練器、四肢聯動訓練器及電刺激儀等幫助患者逐步恢復相關功能[2]。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有效性。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醫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3.1±4.2)歲;病程24~131 d,平均病程(79.1±10.7)d。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62.7±4.2)歲;病程24~127 d,平均病程(77.4±10.5)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確診存在偏癱;臨床資料齊全;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器質性病變;伴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伴有肝、腎功能異常;存在嚴重感染;昏迷或精神障礙;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治療,包括體位護理、肢體訓練及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成立腦卒中偏癱多學科早期康復協作小組:由責任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理師、心理師、營養師、護士長、護士及患者家屬等組成。
(2)心理護理:康復心理治療師在患者入院第1周和第7周與患者面對面進行心理疏導,給予患者個性化心理干預,每次30 min,緩解患者存在的抑郁、焦慮、挫敗或憤怒等情緒,提高患者康復的信念和動力,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促進機體康復。除了滿足患者的情感需求,還應提高患者認知能力,包括記憶訓練、支持性談話和其他改善認知功能的活動。
(3)健康教育:神經內外科及康復科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腦卒中相關風險因素、腦卒中偏癱康復方案等相關知識,每周1次,持續干預12周。健康教育采用一對一宣講、發放宣傳單等形式進行,具體內容有腦卒中定義、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遵循原則、康復目標、康復方法、家屬角色及危險因素等。除了提供信息,醫護人員還應指導家屬如何將患者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如何進行關節活動鍛煉、如何管理藥物等,增強患者健康意識和責任感,促進其遵循醫囑和規范用藥,規避相關危險因素,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4)針灸治療:責任醫師取患者風池、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位施針,每次留針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持續治療12周。針灸治療可以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氣血運行,平衡陰陽,改善微循環,促進神經再生和功能恢復。
(5)作業治療:通過參與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活動提高患者社會適應能力,改善患者身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作業治療方法包括評估患者作業需求和能力,制定個性化的作業目標和計劃,指導患者進行作業練習和評價,調整作業難度、環境等。每天治療1次,每周5次,持續治療12周[3]。
(6)協作治療: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并做好醫療記錄,落實基礎工作,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法,保障臨床康復治療有序實施。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MBI)評估,總分為100,0~20分為完全依賴,21~40分為重度依賴,41~60分為中度依賴,61~90分為輕度依賴,91~100分為日常生活獨立。(2)比較兩組肌力分級:采用肌力六分法評估,即0~5級。0級,肌肉完全癱瘓,沒有任何收縮現象;1級,肌肉可輕微收縮,但不能活動關節;2級,肌肉收縮時可引起關節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3級,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4級,可以抬離床面或地面,并抵抗一定程度的阻力,但與正常人的肌力相比仍然較差;5級,正常肌力,可以自主活動。(3)比較兩組運動功能:采用Brunnstrom偏癱運動功能評價表評估,包括上肢、手和下肢3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將運動功能分為6個階段,從弛緩期到基本正常期,基于患者恢復情況分為Ⅰ~Ⅵ級,分級高代表運動功能強。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肌力分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肌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肌力分級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Brunnstrom評估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runnstrom評估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較多,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具體表現為頭痛、眩暈、步態不穩、吞咽困難等,且會伴隨語言、意識、肢體等方面功能障礙[4~5]。偏癱為腦卒中常見的后遺癥,患者身體機能和自理能力會隨著癥狀加重逐步下降,不管是正常生活還是工作都會受到影響,患者及家庭需要承受較大的負擔[6]。腦卒中偏癱患者通常出現在老年群體,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項問題均能得到有效控制,但依舊有超過70%的患者會殘留活動障礙,加強患者康復治療及護理能夠有效改善肌力,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
老年患者為腦卒中偏癱的主要群體,在內外因素影響下,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護理的難度較高,如何引導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腦卒中偏癱疾病及治療康復對策,自主配合臨床康復訓練工作,是目前醫療學者探討的主要課題。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方案旨在盡快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肌力和運動功能,促進患者臨床轉歸[8]。本研究發現,治療前兩組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肌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肌力分級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Brunnstrom評估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runnstrom評估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學科協作康復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可以提供更加系統和全面的康復方案,使患者康復治療更具規范性,加快康復進程[9]。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可以提供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由康復醫師、物理治療師等組建康復團隊,使用先進的康復技術,保障康復治療效果。此外,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可以更好地解決患者康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感、社交、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另外,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要求醫護人員協調患者和家屬之間的溝通,滿足其臨床需求和期望,使患者配合康復治療,保持治療積極性,從而提高康復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作康復治療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患者肌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周麗娜,萬映雪,吳芳.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聯合多學科協作連續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22,33(6):805-809.
[2]謝華,楊春華.基于多學科團隊協作的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2,29(10):5.
[3]劉文靜,胡艷梅.多學科協作連續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存質量[J].糖尿病天地,2022,19(6):260-261.
[4]賴夢琴.基于微信平臺的多學科團隊協作延續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每周文摘·養老周刊,2023(24):164-166.
[5]何麗,王海燕,王莉,等.基于微信平臺的多學科團隊協作延續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3,20(4):484-488.
[6]陳宗相,張磊,陳明浩.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偏癱的臨床效果及對Hcy、GFAP、MMP-9、hs-CRP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23,61(17):11-14.
[7]袁潔,潘洪萍,胡雯娟,等.多功能下肢康復治療儀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科學儀器,2023,40(4):85-88.
[8]李華美,郄淑燕.多功能康復儀輔助上肢機器人治療偏癱的療效及對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22,37(6):346-349.
[9]尹姍姍,李娟,張紅娟.多功能神經康復治療儀聯合軀干控制訓練在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22,49(1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