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這座坐落于甘肅省中部的高原城市,在幾代人的記憶里,輾轉修建數載,從山巒到溝壑,從廣袤的原野到桃紅柳綠的生態林,在“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路上,一步步將光禿禿的山脊梁浸潤成山清水秀宜人之地,極完美地演繹并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梯田,是每個定西人烙印在腦海里最偉大的建設工程之一,也是人力改造自然最成功的典范。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莊稼,也長不出未來和希望,嚴酷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定西人廣種薄收,一年的辛苦耕種,有時收獲的種子竟多不過播種的種子。人們吃不飽,于是春天的山坡原野上,挖野菜成了每年重要的一種農事活動,薺菜、艾草、車前草、蒲公英、灰灰菜都可以拿來吃,每一種植物在填飽肚子的同時,還在不知不覺中發揮著不同的藥理作用。在那個缺衣少藥的年代,野菜們極大地發揮了填飽肚子、救人性命的作用,但它們終究只能備一時之需,還是解決不了人們長期挨餓受凍的現實。再加上只挖不種,短短幾年間,山坡就變得滿目瘡痍,沒有一點兒彰顯生命的綠色了??嚯y的存在,往往會從更大的程度上引導人們作出相應改變。面對這遍體鱗傷的自然環境和滿目瘡痍,人類在思考,共產黨人在思考,定西人也在思考。勤勞智慧的定西人,決定靠山吃山,向改造窮山惡水之境地邁出了堅定有力的一步,他們用鐵鍬和手推車,一步一個腳印,開始在山坡上建造人工梯田,從年齡上不分男女老少,從時間上不分白天黑夜,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將梯田的粗獷與雄渾壯美展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在這期間涌現出了冉桂英、董友芳等一批模范英雄,在冉桂英的帶領下,人們用了僅僅二十七天,在大坪修成高標準的梯田八十三畝。人手不夠,他們就一個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天太黑,他們就點著馬燈分班干,目標是絕對不能耽誤梯田的修建進度。當時全隊只有三輛老式推車,社員們提出自造輕便小推車的建議,有木料的人家便紛紛獻出木料,這些木料,都是社員家里用來做柜子或案板的,這一刻,沒有一個人猶疑或心存私心,只用了兩三天時間,十輛輕便小推車陸陸續續推到了工地上。在挖的過程中,冉桂英還和社員反復研究怎樣提高梯田的播種質量,最終大家采取了“死土深翻,活土還原”的方法,做到了新修梯田當年不減產,來年可增產的智慧修建。
隴中大地地形屬丘陵狀,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水土流失極其嚴重。梯田的出現,不僅最大程度上留住了水土,也為保護黃河生態多了一層屏障。艱巨偉大的工程,無數的白天黑夜里,定西人用“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打破了聯合國組織“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論斷。依托這一層一層高低錯落又平展的梯田,定西人終于告別了百年來“水來土走糧食少”的尷尬境地。這一層又一層綠意盎然的梯田,讓隴中大地重新煥發出青春的蓬勃與生機。現在,定西人也會去挖野菜,只是彼時的心境完全不同,既是體驗休閑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過去的苦難歲月的懷舊與惦念,不忘初心,亦是為了走得更遠。
冬春四季,梯田在季節的變幻里展現出不同的特質不同的美,那是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力量之美與和諧之美。從過去所提倡的“綠色祖國”到現在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每一代領導人都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為一種發展理念,構建著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這也將是每個中國人越來越自覺的行動。曲曲折折的梯田,體現著自然的神奇與人力的完美結合,記錄著先輩們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感受到它承載的力量,那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笆凹壎鲜翘荩焊铽@是田”,這世間,所有的努力終將會得到回報,不管是以哪種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定西人,將繼續用自己實踐的雙手,厚積薄發,讓這片熱土永久地散發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