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體驗和認識現實世界的基本工具,是在交際過程中形成的形式系統與社會交互作用系統并具的綜合體。為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助力交際動機和交際目的實現,修辭學應運而生。就人類交流方式來看,語言可分為以書面文字為表現形式的單向交流語言和以口頭對話為表現形式的雙向交流語言。據此,修辭學也分成語篇修辭學和人際修辭學兩大類。本文聚焦人際修辭原則,對現象級喜劇電影《你好,李煥英》進行修辭學分析,探究人際交往過程中修辭運用的魅力。
一、人際修辭、語篇修辭性質辨析與人際修辭原則概說
語言是人類體驗和認識現實世界的基本工具,是在交際過程中形成的形式系統與社會交互作用系統并具的綜合體。為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助力交際動機和交際目的實現,修辭學應運而生。就人類交流方式來看,語言可分為以書面文字為表現形式的單向交流語言和以口頭對話為表現形式的雙向交流語言,據此,修辭學也分成語篇修辭學和人際修辭學兩大類。
單向交流重在發話主體,主要強調發話主體的表達,語言主觀性和自由性較突出;雙向交流既重發話主體也重受話主體,既強調說話人的表達,也關注受話人的接受,語言處在流轉的交際環境中,受到場合、關系等更多束縛。與兩者相對應的語篇修辭學和人際修辭學,性質也有所分別。
從對象上看,語篇修辭學注重文本作品中語言的表達效果研究,人際修辭學注重對話語境中語言的交際效果研究。從目的上看,兩者雖然都是為了讓語言表達效果最優化,但語篇修辭學注重文本語言修飾,以期總結文辭結構優化、意象美化、表達新穎化的修辭方法;人際修辭學則注重交際語言修飾,以交際主體思想統一為基本標準,在此基礎上再探究如何使語言恰適、幽默、易懂,助力人際關系提升或人際交往順利。從過程上看,語篇修辭學更耗時耗力,修辭過程中可反復雕琢,呈現效果與修辭主體的文學素養密不可分,受修辭主體文學功底影響較大;人際修辭學則有很強的臨場性,修辭過程時間短,對修辭主體的智性、靈活性、隨機應變能力考驗更多。
1983年,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利奇在《語用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人際修辭概念,并對其原則進行了初步闡述。后來,錢厚生先生對其中的某些原則進行調整和增補,胡習之等學者又對其進行完善,具體歸納如下:
第一,合作原則。合作原則是人際交流最基本的原則,其中包括質的原則、量的原則、關系原則、方式原則。質的原則要求交際語言真實,交際雙方誠信交流;量的原則要求信息量恰到好處,太少讓受話人不明就里,太多不利于關鍵信息的把握;關系原則要求內容與話題密切關聯,不應答非所問;方式原則要求會話采取恰當的表達方式,使交流明確清楚、不含糊。
第二,禮貌原則。禮貌原則出于“面子”考量。在人際交流中,會話者要秉持謙虛、圓滑、贊賞、同情等原則,不應咄咄逼人,氣勢過于強大,給人壓迫感;同時要尊重對方隱私,維護對方人格,認同對方能力,讓會話對方感到愉悅滿足,這樣對話才能和諧發展下去。
第三,情感原則。情感原則是指人際交流應該富有親切感、人情味,不能太過生硬。距離是人際交往效果理想與否的關鍵,采取什么樣的情感,投入多少情感,如何投入情感,直接影響到交際目的的實現。在交際過程中,應當用富有情感化的語言去煥發接受對象心理的愉悅反應,從而拉近會話雙方的距離,增強交際效果。
第四,風趣原則。風趣原則是指會話應當給人輕松幽默、詼諧有趣之感,使人享受交流的樂趣,感到心靈愉快。
第五,定位原則。所有的交流都是在一定角色之間進行,為了讓交際活動達到理想效果,修辭主體要通過言語給自己和對方明確定位。不同的角色之間有不同的地位關系,進而有不同的修辭選擇,會產生不同的交際效果。
二、《你好,李煥英》人際修辭原則分析
(一)禮貌原則的背離與遵守
例1:“首都戲劇學院每年發出去多少份通知書啊?”“幾千……好幾百份吧。”“每一份,都是院長親手簽發的,你說把孩子交到這樣的院長手里咱能不放心嘛!”
例2:“今天的氣氛可真好,讓我想起當年那會,大家圍在我家看電視,那叫一個熱鬧!”“提到電視我想起來了啊,你家是我們廠第一個買電視的,那叫一個風光,就連我這主任都羨慕。”“再風光哪有主任您風光啊,你還記得嗎,當年您辦的那場排球賽,大搞特搞,那才叫真正的風光!”“你是夸我還是夸你自己呢,那年你不是總冠軍嘛!”
例3:“曉玲考上這么好的學校,這一出來就能當演員,要是再遇上一個好導演,這一提拔,可了不得呀!”“那是,你女兒在美國學什么呀?”“導演。”
例4:“看得出來,你家庭條件挺一般啊,但是,一般家庭條件都挺一般。”(雙關)
例1出現在電影開頭,賈曉玲造假首都戲劇學院本科錄取通知書,模仿學校校長字跡,結果油墨未干,被母親李煥英擦暈,親朋好友眾目睽睽之下,場面十分尷尬。但李煥英圓滑一轉,幾近完美地打了圓場,交際氣氛再次其樂融融。李煥英遵守了人際修辭原則中禮貌原則,挽回了自己和女兒的面子,使交際會話良好進行。
例2為王琴與車間主任互吹互捧的經典場面。兩人相互夸贊,尤以王琴為盛。她對車間主任的吹捧,都是為了喚起大家對她年輕時取得的成績的記憶。禮貌原則中的贊賞原則貫穿于這段會話,王琴和車間主任一來一往為對方唱高調,既給對方更給自己賺足了面子。
例3是對禮貌原則的背離。這段會話出現在曉玲的升學宴上。曉玲考上了戲劇學院,是一件全家歡喜的事,王琴看似祝賀曉玲,說她以后遇上個好導演,很可能大有出息,實際是有意貶低,暗含著曉玲不如自己的女兒,要靠像自己女兒一樣的人提拔才能有出息。這違背了禮貌原則中的謙虛原則,絲毫不給李煥英一家面子,使得全場氣氛僵冷,會話難以繼續。
例4是20世紀80年代的張江看到穿越回來的曉玲的破洞褲,誤以為她家庭困難穿得破破爛爛。為了維護她的面子和尊嚴,張江表示同情理解,安慰她說“一般家庭條件都挺一般”。雖然曉玲的褲子款式就是如此,但張江的安慰無疑是對禮貌原則中同情原則的遵守。
(二)合作原則的遵守與背離
1.質的原則
例1:“我瞅這姑娘有點眼熟,咱們是不是認識啊?”“絕對認識。”“省城二姑家表妹,李樂瑩。”“表姐,咱們多久沒見了?”
例2:“那可真太遺憾了,在我六歲那年,我就失去了光明,我是多么希望通過這臺電視,來感受一下這個精彩的世界啊,可是,可是……”“只是我那個失聰的弟弟,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你還有一個失聰的弟弟呢?”“以及失蹤的哥哥。”“天吶,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例3:“玉梅你真是,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例1違背了合作原則中質的原則。當時曉玲處在將被扭送至警察局的緊張情境中,李煥英的話無疑是曉玲的救命稻草。由于曉玲和李煥英的經歷太過復雜,李煥英只能急中生智對張江稱曉玲為自己表妹,曉玲也及時配合李煥英。曉玲雖然說了自知是虛假的話,卻有利于當時的人際環境緩和,也給觀眾帶來歡樂,增強了喜劇的趣味性。
例2出現在李煥英和曉玲打配合,買下全廠第一臺電視機的情境中。李煥英和死對頭王琴爭奪最后一臺電視機,售貨員勸告她們把這臺電視機留給更有需要的人。此時,曉玲假裝盲人,哭訴家中的不幸,取得全場所有人的同情,最后成功為李煥英拿下第一臺電視。曉玲對合作原則的背離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在知情的觀眾眼里極富喜感。
例3屬于反語,看似認可,實際是表達對玉梅辦事不靠譜的不滿。李煥英讓玉梅去通知全體隊員集合訓練,玉梅卻對本就不想來的隊員們放狠話,導致一個人也沒來。曉玲口頭上似乎表示認可,實際上是對玉梅辦事能力和辦事方法的否定與諷刺,有言外之意。
2.關系原則
例1:“張叔,是我,玲兒!”“我還一呢。”(諧音)
例2:“誰要是不想練了,現在就可以走,不要因為我爸是廠長這個身份在這遷就我。我還真告訴你們了,我爸下個月就不是廠長了……升書記了。”“你上里邊啊?”“你坐外邊。”
例3:“我今天來呢,是想問你對李煥英的感覺,你要是喜歡她呢,我可以幫你。”“我和李煥英同志的見面,是我父親安排的。”“什么意思啊?”“我父親這個人,你肯定不了解。這么說吧,從小到大,我上學、工作包括相親,每次的選擇都是他做的,這次我想自己選。”
例4:“這褲子跟貓撓似的。”“這條褲子顯年輕。”“開襠褲顯年輕,你穿嗎?”
例1違背了關系原則。曉玲試圖與張江叔相認,激動地道出自己的小名,希望能喚起張江的記憶。但20世紀80年代的張江根本不認識還未出生的曉玲,因此莫名其妙說出根本不著邊際的話。兩人之間的對話互不關聯,違背了人際修辭原則中的關系原則。張江的應答,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妙趣橫生。
例2違背了關系原則。此例是沈光林訓斥合唱隊員的情景。大家對沈光林的能力表示懷疑,訓練表現出散漫的態度。沈光林表面上證明大家留下來都是因為服他的能力,實際上還是擺出父親的官威來壓制眾人。兩名隊員聽到前話本想起身離開,結果聽到沈光林父親升職,為了掩飾自己內心想法,只能說不著邊際的話來打消尷尬。
例3違背了關系原則。曉玲來問沈光林對于李煥英是否有喜歡的感覺,但由于剛好有兩個人在樓上抽煙,礙于情面,沈光林所答非所問地說起父親安排了兩人的見面。這在旁人面前維護了自己的面子,讓旁人誤以為自己并不是放低姿態追求李煥英,而是全部聽從家長的安排。
例4違背了關系原則。這個對話出現在李煥英為曉玲縫補破洞褲的情境中。曉玲反駁李煥英,認為穿破洞褲是年輕人的潮流,穿上顯幼態。李煥英并未直接批駁她,而是換個說法,說開襠褲洞更大,質問曉玲怎么不穿,從而說服了曉玲。李煥英的回答看似和前面關聯性并不強,實際已包含著否定。
(三)風趣原則的遵守
“其實我都算過了,我倆特別合。”“你算的什么呀?”“名兒。你看啊,她叫煥英,我叫光林,我們合起來就叫歡迎光臨,聽著多熱情。”(諧音)
這個例子是對人際修辭原則中風趣原則的遵守。沈光林在電影結束后,興致勃勃地和曉玲分享自己與李煥英的緣分相投之處,思維風趣詼諧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也自然地拉近了自己與曉玲的距離,讓曉玲更用心地幫自己追求李煥英。
(四)情感原則的遵守
例1:“英子,咱們為啥非要打這個比賽呢?”“曉玲她媽之前是打排球的,現在可能人已經不在了。”“可我們也不是她媽呀。”“曉玲說我和她媽長得特別像。”
例2:“其實我特別理解你。”
這兩個例子是曉玲安慰冷特的情景。冷特因為頑劣不堪,讓母親進了醫院,內心極其自責。曉玲感同身受,對他表達理解和同情。當時的冷特,內心非常無助和內疚,曉玲的同情與安慰無疑是一束溫暖的光,拉近了她與冷特的距離。正是由于曉玲的體貼理解,冷特對曉玲慢慢有了好感,每一次幫忙都全力以赴,這也推動了后來劇情的發展。
(五)定位原則的遵守
“張叔,我這情況有點特殊,你理解不了。”“我不理解你,警察理解你啊,走。”“張叔你干嗎?咱倆關系可好了。”“誰跟你關系好,你趕緊跟我走。”“大侄女,你要不過來歇會?”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張江對待曉玲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剛開始見到曉玲時,張江并不清楚曉玲的身份,給曉玲的定位是來路不明,且傷害了李煥英的陌生人,給自己的定位則是安全員,與曉玲毫無關系。因此,張江絲毫不顧及情面,鐵面無私,甚至要押曉玲進警察局。后來,他知道曉玲是李煥英表妹,態度溫和了很多,給自己的定位就變成了曉玲的叔伯,親切地喚她“大侄女”。不同的角色定位,影響了人際修辭的選擇。
人際會話是一種社會行為。一般來說,交際雙方受到身份、場合等因素的制約,會給言語進行處理,使得會話在滿足自己情感意愿基礎上,順暢地進行。有時,人們有意背離會話原則,也能達到表意目的,同時能造就幽默的言語效果。本文對《你好,李煥英》中人際修辭原則運用情況進行分析,期望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劇情和人物,感受喜劇效果,也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