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優化營商環境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議題,并被寫入“十四五”規劃。法治化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要手段,其中稅收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其相關稅式支出對營商環境有重大影響。目前,我國在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治理方面面臨諸多挑戰。為實現有效治理,應通過法治化手段,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開立、預算和效益評估進行全過程管理,以優化營商環境。
關鍵詞:稅式支出;營商環境;法治化;科技創新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2019年,國務院頒布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提出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2021年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好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更是進一步將營商環境的優化作為了重要的國家戰略目標,要求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梢?,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市場化法治化不可不謂國家大事。政府是維護營商環境的主體,政府職能的合法適當有效地履行是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的重要前提。因此,不斷厘清政府職能清單,健全政府職權運行的監督與制約制度,是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高地區經濟軟實力的必由之路。稅收是政府與企業間緊密聯系所賴的毛細血管,稅制與稅收服務是否有利于企業的開辦與經營是衡量營商環境優劣的重要因素。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優化產業結構,往往采用稅式支出的方式向企業提供優惠條件以吸引企業進駐和經營投入。這些稅式支出項目的實施既關乎國家稅收收入和公共財政支出,又關乎企業經營福祉;既涉及國家稅收公平,又涉及營商環境優化。因此,在營商環境法治化日益凸顯的大時代背景下,稅式支出的實施迫切需求一種更加規范、嚴謹的法治化治理方式。
1 營商環境法治化與科技創新稅式支出
1.1 營商環境優化以法治為基本治理手段
營商環境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銀行在2002年提出,指市場主體在開辦、生產經營、注銷等過程中涉及的人文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等外部因素的總和[1]REF_Ref161944445rh*MERGEFORMAT。營商環境以企業經營的成本為核心理念。世界銀行在其對不同地區營商環境的研究與評估中,主要以企業在開設、經營、貿易活動、納稅、關閉及執行合約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規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2]REF_Ref161944628rh*MERGEFORMAT等具體指標為衡量營商環境優劣的標準。營商環境在經濟集聚力,推動創新創造,為經濟發展提供驅動力,體現國家和地區的改革開放程度、市場發育程度,以及綜合實力和內在發展的潛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動和指導作用。由此,法治化作為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理念得以確立并深入實施。
1.2 稅收治理是營商環境優化的重要內容
稅收在營商環境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猶如政府與企業間緊密相連的“毛細血管”。稅收工作不僅滲透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更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發展與健全地方產業,提高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的重要手段。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效果的優劣與營商環境的好壞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稅收優惠對企業家開辦企業、投入資金研發創新起著重要的指引和激勵作用;另一方面,稅收優惠補貼的前置性,又區別于直接進行財政補貼的后置性,使得稅收優惠的遵從成本和取得效率對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賴以維持經營的現金流有著重要的意義,直接影響著企業在地區內的開辦、經營和發明創新的意愿。在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報告中,納稅是重要的一級指標,它以納稅次數、納稅時間、總稅率和社會繳納費率、稅后事務流程4個具體次級指標對納稅服務進行測量。這些納稅指標不僅僅涉及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各基準稅制所規定的稅收相關事務,還與政府為經濟發展以招商引資為主要手段進行的營商環境優化所設置的,與基準稅制相背離的,在企業方看來以稅收優惠形式表現的稅式支出所帶來的稅收相關事務有著緊密聯系。在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發布的《廣東稅收營商環境白皮書(2018—2020)》中,企業家表達了對廣東省政府營造的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的深刻印象。例如,唯品會稅務總監陳楠楠指出,廣東省電子稅務系統的廣泛應用顯著減少了辦稅員的跑腿次數,極大縮短了辦稅時間,使企業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升級發展中;小鵬汽車財務負責人區肖嫻則表示,廣東省的留抵退稅政策有效緩解了小鵬汽車的現金流壓力,激活了沉淀的進項稅額資金,降低了融資利息成本,從而有助于企業加大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力度。這不僅生動說明了基準稅制內的稅收關乎營商環境,還體現了以稅收優惠形式表現的稅式支出對營商環境的重要影響。因此,在用法治化手段優化營商環境,著力于從基準稅制入手,在優化世界銀行定義的納稅指標的同時,還應當重視對作為營造營商環境的重要手段的稅式支出的法治化管理,在稅收治理的領域內,對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優化產生顯著的推動作用。
1.3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直接影響營商環境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是稅式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不斷地加大對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扶持力度,分步驟、成體系地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以促進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壯大。截至2021年6月,我國針對科技創新的主要環節和關鍵領域陸續推出了43項稅費優惠政策,覆蓋企業整個生命周期。這些政策迅速落地,培育了創新動能,激發了創新活力,有力地服務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3]REF_Ref161944733rh*MERGEFORMAT。這些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措施除了給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了營商環境制度的利好性以外,還具有對地區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升級和優化的重要意義。盡管這些政策與措施對科技創新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然而其效果的充分性以及對營商環境的具體影響——是維持現狀、變差還是得以改善都是難以一概而論的,無法給出絕對的答案。一方面,這些稅式支出項目門類眾多,各稅式支出項的法律依據散見于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等法律文件中,對納稅人而言有著較高的稅收遵從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創新稅式支出以引導、推動科技創新為目的,其實施不能不涉及除稅務部門以外的,諸如科技部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和商標管理部門等其他部門,亦即稅務部門執行稅收優惠政策難免需要專業知識和相關部門的協作,對稅務部門而言存在難以將政策執行充分或執行充分成本較高的問題。綜合兩方面看,為確保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優化營商環境功能的充分有效實現,亟須找到一條更加有效的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治理路徑。結合稅式支出對營商主體的激勵作用,在營商環境法治化的語境下,通過法治化手段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全生命周期進行規范和約束,應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這一路徑若能有效實現,既能使營商主體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稅收遵從成本降低,又能使稅務部門得以充分有效地執行稅式支出政策,最終使營商環境在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法治化過程中,不斷提升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水平,從而充分發揮營商環境的生產力屬性。
2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治理的法治困境分析
鑒于科技創新稅式支出能夠對營商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在營商環境法治化的時代要求下,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治理就不能“脫嵌”于營商環境法治化這一大板塊而游離在外。從法治的角度看,當下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治理仍然存在著若干與法治有所背離的治理困境。
2.1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依據立法失范
我國目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規范不清晰??萍紕撔露愂街С龇ㄖ位那疤崾怯蟹梢馈_@里的有法可依并非指法律的從無到有,而是指作為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法律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必須有與其內容相適應的法律位階,并且有著較為明確的規范結構。非若如此,不僅會讓稅務機關產生較高的執法成本,還會對納稅人產生較高的稅收遵從成本。但就我國目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所依據的規范來看,同一稅式支出項的規范不僅散見于各種于不同時間出臺生效的規范性法律法規文件中,而且這些文件的法律位階往往還并不相同。如表1中所統計的數據來看,我國有關科技創新的稅式支出在中央層級共分為6類43項,在作為這些稅式支出項依據的法律文件中,規范性法律文件在這些法律依據中的占比在所有類別的稅式支出法律依據中都占有絕對優勢,在支持創新平臺建設和支持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發展這兩類稅式支出的法律依據中的占比更是達到了100%。相應的,依據稅收法定原則本應作為稅收有關事項的直接法律依據的法律卻在全部的稅式支出類別中都居于弱勢地位,甚至在前述兩類稅式支出的法律依據中缺位。另外,表1中的統計口徑是粗粒度的,即僅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大類的全部法律依據數量和類別進行了統計,并未將這些數據細化到具體的稅式支出項目中。實際上,在具體的各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項的法律依據中,作為法律依據的法律的缺位現象更為突出。
此外,在當前的立法背景下,為適應具體的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項目而進行的法律條款搜索和匹配過程并不容易。以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的法律規范依據為例,欲完整地適用該項稅式支出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關于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119號)、《財政部 稅務總局 科技部關于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通知》(財稅〔2018〕99號文件)、《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延長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的公告》(財稅〔202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財稅〔2021〕13號文件)、《財政部 稅務總局 科技部關于企業委托境外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64號)共7個文件。這些法律文件除了法律以外,還包括行政法規和稅收規范性文件。其中,稅收規范性文件是這些法律文件中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的規定的主要載體,而這些稅收規范性文件又并非全部是完全獨立的文件。例如,財稅〔2015〕119號文件規定,不適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行業要參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4754—2011)》;財稅〔2018〕99號文件規定,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的其他政策口徑和管理要求要參照財稅〔2015〕115號文件、財稅〔2018〕64號文件和國稅〔2015〕97號文件等有關文件執行,此種現象可以說在作為稅式支出法律依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對稅務部門而言,在執行稅式支出的過程中,準確地找到并適用有關法律依據也并非易事,而對作為稅式支出所惠及的營商主體來說,因其缺乏相關專業知識,要想享受到稅式支出的福利,就不得不付出相應的額外成本采購相關服務,承擔前置成本。換言之,從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法律依據位階錯位、紛繁復雜、引用頗多的現象,可以看出我國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法律依據的零碎性,以及預見到這種零碎性給稅務機關和納稅人所分別增加的執法成本和遵從成本。這一問題也可從各地稅務機關都逐漸通過發布《稅收優惠指南》來降低稅收執法成本和稅收遵從成本的現象中得到印證。
2.2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規模缺乏約束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制定在存在數量泛濫的問題,僅在中央層面的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項就有6類43項,更遑論再加上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類稅式支出;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還存在著種類上雜亂的問題,既有種類繁多的各類政策,還有稅種優惠、區域性稅收優惠、產業優惠以及地方政府出臺的各種稅收優惠等,部分稅式支出項在功能上更是存在重疊[4]REF_Ref161944772rh*MERGEFORMAT。且我國稅式支出的范圍較寬泛,缺乏明確的指向性,對政策所面向的納稅企業的激勵效果不夠強,有一種普惠性的傾向。這種普惠性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既破壞了稅制的完整性,還加大了稅務機關執行稅收征收的難度和納稅企業的稅收遵從成本。這種普惠性的傾向若體現在財政上將會是大額的財政超支。2016—2020年度全國技術研究與開發預算支出決算統計見表2,數據表明,我國在技術研究與開發這一項上的財政支出均處于超支狀態。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所依據的國辦發〔2006〕56號文件第8條,國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要綜合運用無償補助、貸款貼息、風險投資等多種投入方式。如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在財政決算中被歸為“技術研究與開發”項,恰恰說明了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開設與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的脫韁;反之,若科技創新稅式支出不在此項或其他項中,則更能說明我國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約束的嚴重缺位。
此外,由于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缺乏預算約束,還容易造成稅收收入的流失和對稅基的侵蝕,給國家財政健康帶來潛在風險。目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規定主要以稅收規范性文件為載體。盡管此類文件的制定主要依據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稅收規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辦法》進行,但仍不能消除以稅收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制定稅式支出政策所體現的非正式性和隨意性。這種隨意性來源于,這些稅收規范性文件除會同其他機關聯合制定的需要其他機關會簽以外,僅需要在稅務部門系統內進行審查備案并公告即可生效。鑒于稅式支出是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目標,給予納稅人的特定的優惠待遇,以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從而扶持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特殊的政府支出[5]REF_Ref161944798rh*MERGEFORMAT。其作為財政支出的實質就要求稅式支出應當被納入財政預算體系內,以避免稅式支出政策文件制定的隨意性所可能帶來的稅收收入流失、稅基侵蝕,乃至地方政府通過開立稅式支出進行稅收競爭來招商引資造成稅收洼地的情形的出現。
2.3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效益有待提高
我國目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效益有待提高??萍紕撔露愂街С鲎鳛橐豁椆藏斦С?,其公共財政的本質屬性就要求它的支出必然要實現其之所以被設定的公共財政目的,即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實施應實際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而要衡量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究竟是否實際推動了科技創新的發展,首先就要明確評價對象和評價標準。具體而言,就是要明確企業的哪些支出位于科技創新稅式支出覆蓋的范圍內,即先明確企業支出的屬性以明確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對象,即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效益評價對象,也就是要明確以哪些關鍵結果及數據來體現科技創新的發展情況,即通過對這些關鍵結果和數據的抽象提煉來形成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效益評價標準。若此二者不予以明確,那么此種情況下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效益的把握和認定必然是寬泛而虛浮的。
企業的支出是否被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所覆蓋,這一問題在企業支出的屬性的認定上存在困難。這是由于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項的法律依據對有關支出的認定的描述較為模糊,容易導致企業與稅務機關在企業支出屬性的認識上出現不一致,可能導致納稅糾紛甚至行政訴訟,進而使企業對營商環境產生負面評價。例如,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中,該項稅式支出所依據的基礎性文件《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要求企業對研發費用按照國家財務會計制度要求,設置輔助賬對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進行歸集核算。但該文件中第五節第二條又規定“企業研發費用各項目的實際發生額歸集不準確、匯總額計算不準確的,稅務機關有權對其稅前扣除額或加計扣除額進行合理調整”,賦予稅務機關對加計扣除額的核算以較大的裁量權。這一裁量權的準確實施對稅務機關而言是頗有難度的,因為該文件對研發費用的具體范圍的規定多用的是“用于研發活動的”等描述。一方面,稅務機關不可能對企業的研發活動進行全面的監管;另一方面,稅務機關缺乏對各類研發活動所需要的條件進行認定的專業能力。這就容易在稅務機關和納稅企業間對研發費用的認定上形成一定張力,甚至可能導致稅務行政訴訟,對營商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對于哪一關鍵結果能夠體現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對科技創新的推動,缺乏明確規定,即大部分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項所依托的法律文件對此并未給出明確說明,甚至完全缺乏相關闡釋。仍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為例,《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在第五節第五條規定“稅務部門應加強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后續管理,定期開展核查,年度核查面不得低于20%”。從目的上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旨在鼓勵企業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并盡可能形成無形資產,且最大限度地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對未形成的無形資產的研發費用仍進行補貼。但該規定僅粗略地規定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需要有后續管理,而此種管理又僅僅只是定期進行核查,并未具體規定準確度量支出效益的標準和方法,這種情況就難免使該項稅式支出的核查以及基于此種核查的優化淪為空談。從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目的的真正有效實現來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應當有更為精準的追蹤管理手段,以不斷提高其支出的實際效益,提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式支出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進而真正地對營商環境起到優化的作用。這種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追蹤管理也應當適用于其他各項科技創新稅式支出。
3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治理的法治化路徑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治理對法治化的需求,既順應了營商環境法治化的時代潮流,又源于其作為國家稅收收入與公共財政支出雙重屬性的內在治理要求。目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治理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法治化程度尚待提升。因此,推動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治理的法治化進程顯得尤為迫切,這無疑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由之路。
3.1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應當落實稅收法定原則
稅式支出以減少稅收收入的手段來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而由于此種政策手段以稅收優惠為主要內容,其制定與實施就應當要遵循稅收法定的原則?!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按照統一稅制、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范管理,要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使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我國目前的稅式支出(不僅限于科技創新稅式支出)之所以主要是以稅收規范性文件的形式進行規定,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僅規定了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應制定法律,而并未將稅收優惠明確排他性地納入法律的調控范圍。這種立法情況就導致主管機關在形式上只需要通過發布一個或若干個“通知”“公告”等形式的文件就可以直接改變加計扣除的數額比例和優惠稅率,甚至可以開設新的稅式支出項目[6]REF_Ref161944841rh*MERGEFORMAT。這種稅式支出的開設和變更的隨意性對企業而言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對初創企業、小微企業而言更是可能影響其存續的重大因素,嚴重影響營商環境的整體穩定性,同時也有悖于國家財政和稅收的法治化治理。因此,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對稅式支出進行法治化治理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稅制體系主要還是通過對不同稅種予以單獨立法或頒行行政法規的方式進行構建,而各稅種的稅式支出的基本框架也規定于其中。但在此種對各稅種分散進行立法的情況下,難免出現立法空白、重復立法、抵觸脫節和顧此失彼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稅收關系日益復雜的需要[7]REF_Ref161944863rh*MERGEFORMAT。這一點體現在稅式支出上就表現為各項稅式支出之間存在規范繁復、目的重疊乃至有漏洞和沖突的現象。學界自《民法典》實施后就開始呼吁及時制定稅法總則與《稅法典》,以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繁榮稅法理論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只有通過制定稅法總則和《稅法典》,提煉稅收領域內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規則和價值,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統合協調各稅種的功能的實現,以及對各類稅式支出的功能進行協調,規范稅式支出的開設條件、優惠稅率和加計扣除數額等,才能使稅式支出的實施得以在更加法治化的軌道上進行。如此一來,稅式支出政策將不再輕易受主管部門一紙文書的影響而隨意變動,從而具備更強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也將增強各類營商環境主體對營商環境的信心。
3.2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應當納入政府財政預算
稅式支出其本質是一種通過背離基準稅制給予納稅人稅收優惠,以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目標的財政手段。但稅式支出又是以稅收優惠的形式出現在我國的財政體制內,相較于其他財政支出而言,稅式支出也因此沒有受到嚴格的預算審查和控制。在這種缺少預算制度約束的情況下,稅式支出難免會產生無限擴張的傾向,其支出效益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證,極易造成公共財產流失,有滋生權力尋租與貪污腐敗的潛在風險,以及對造成營商主體在稅收上的不公平,破壞營商環境的友好性。因此,應當逐步將稅式支出納入財政預算的規范管理體系中。稅式支出作為一種公共財政支出,其核心使命在于實現特定的公共利益。換言之,稅式支出是否能夠有效地實現其公共利益目標,將直接決定其保留、廢除或增減的合理性。為此,我們應建立稅式支出報告制度,定期報告稅式支出的實施情況,以便對其在促進公共利益方面的效果進行有效監督。
稅式支出報告制度是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做法
[8]REF_Ref161944894rh*MERGEFORMAT,亦即將政府所有偏離基準稅制的稅收優惠的設置和實施情況進行清點和編目,每年或每兩年向代議機關提交該報告以接受民眾的監督。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可先在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項上試點,每年將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項的類目、優惠方式、優惠力度、實施績效與成本等編制成稅式支出報告,交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聽取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意見,并根據意見調整次年的稅式支出實施方案。待到稅式支出報告制度的實施已頗有成效,人大對各項稅式支出的規模和成效都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對稅式支出所要實現的目的的支出規模、效率等有較為完善的測算方法后,可將稅式支出納入政府預算文件中。如此,可在支出前就對稅式支出進行審查監督,以盡早提高稅式支出的合理性,避免事后審查于事無補。通過稅式支出報告和稅式支出預算的方式將稅式支出納入國家財政的規制范圍內,使其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的審查與監督,有利于督促政府不斷提高稅式支出的實施績效,使稅式支出更好地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實現,促進營商環境的優化。
3.3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應當加強職能部門協作
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支出效益與無形資產的形成過程和使用過程密切相關,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應直接服務于無形資產的形成,由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激勵補貼形成的無形資產應當是具有實用性、被相關從業人員和市場廣泛接受和使用的,非如此則科技創新稅式支出難以真正實現其公共財政支出的公共福利目標,難以真正有效地改善營商環境。雖然稅務部門在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實施過程中是主要的執行部門,但對稅務部門而言要準確認定各領域各行業的無形資產形成中的經費的屬性與無形資產的實際質量是不大現實的。而如若不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實施過程中所用于激勵的費用支出,以及無形資產的實際質量等反映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效益的結果和數據進行準確認定與評估,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無法充分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因此,在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實施過程中,應加強無形資產所涉部門與稅務部門間的協作,以更好地實現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對科技發展的激勵作用和對營商環境的優化功能。
譬如,在實施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前,科技部、知識產權局等有關部門應當要求企業就科技研發活動的預算有關事項提交文件以備案,并對該預算的合理性進行初步審查。這種審查而不審批的方式,既在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實施前合理提高了稅式支出的門檻,又可督促企業加強在經費管理方面的自律,有利于從源頭確??萍紕撔露愂街С鲂б娴某浞謱崿F。稅務部門在有關科研項目結項后,將企業提供的輔助賬比照企業提交的預算備案文件進行核查,對有明顯問題的,稅務部門提出初步意見后交科技部、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等有關部門二次審查,而后結合有關部門提出的意見行使認定裁量權。如此,經過企業的自我約束、稅務部門的稽查審核及有關科技主管部門的多次復核后,稅務部門的有關裁量權的行使便更加合法合理,能更容易地為企業所接受,可有效地降低和避免企業與稅務部門間的沖突可能性。若享受科技創新稅式支出激勵的科研項目產出了無形資產,則科技部、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等有關部門還應及時跟蹤專利的許可實施率、轉讓率和專利的使用壽命,并產出評估報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只有以這些反映無形資產實踐價值的指標而非所激勵產出的無形資產的數量,來評估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實效,適時調整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范圍、條件和優惠程度,才能真正使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產生預期效果,使營商環境真正得到優化。這種有關部門與稅務部門的協作義務,宜在稅法總則或有關稅種的立法文件中,在對稅式支出的有關規定部分予以明確,以通過法治化手段將這種協作義務壓實。
4 結語
營商環境的多個方面都與稅收緊密相連,不僅涉及日常的納稅事務,還包括產權登記、合同執行、政府采購等多個環節。因此,在營商環境法治化的大背景下,稅收的法治化治理顯得尤為緊迫,特別是針對那些對營商環境具有顯著影響的稅式支出,更應予以重視??萍紕撔露愂街С鲎鳛榇龠M科技進步、引領產業變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舉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影響國家稅收收入,還涉及公共財政支出,旨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因此,對科技創新稅式支出的實施必須采用法治化手段進行治理。這種治理需要從宏觀的稅收法律角度進行統籌,同時從公共財政支出預算的角度入手,確保各項支出符合預算要求。此外,還需要各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只有以法治為基礎,確保稅收和支出的合法性,將稅式支出的全過程納入法律的監管范圍,才能更好地體現其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屬性,進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充分釋放營商環境的生產力潛能。
參考文獻
[1]江紅義,李敏.從稅收營商環境到營商環境中的稅收[J].廈門大學學報,2020(5):131-140.
[2]曹陽,黎遠松.優化營商環境與我國增值稅征管法治化[J].社會科學家,2020(8):116-121.
[3]國家稅務總局貴州省稅務局.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集錦[EB/OL]. (2022-07-12)[2024-03-10].http://guizhou.chinatax.gov.cn/sjpd/gys/tzgg_59631/202109/t20210929_70660677.html.
[4]刁曉紅.稅式支出預算管理的國際經驗及我國的現實基礎[J].經濟研究參考,2016(32):56-66.
[5]俞泓.江蘇稅式支出對進出口貿易的促進效應研究[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3,17(1):21-25.
[6]付大學.激勵科技創新稅式支出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完善:以組織理論為切入點[J].法商研究,2019(5):91-102.
[7]施正文.稅法總則立法的基本問題探討:兼論《稅法典》編纂[J].稅務研究,2021(2):94-103.
[8]張志勇.論我國對稅式支出的預算法律規制[J].政治與法律.2012(7):22-31.
[9]江紅義,李敏.從稅收營商環境到營商環境的稅收[J].廈門大學學報,2020(5):131-140.
作者簡介:胡耘通,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稅法與法務會計。
嚴榮強,男,1997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金融財稅法。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促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稅制協同創新研究”(2023ZDSC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