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芮君
(100070 北京海視寬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
《法國民法典》第1583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支付,買賣合同即告成立,而標的物的所有權即依法由出賣人轉移于買受人。
這種處理方法有賴于買賣雙方嚴格履行合同,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保護了買方的利益。但其缺陷也是明顯的:首先,在充分保護了買方利益的同時,對賣方的利益保護顯得不足。對于賣方而言,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貨物的流通速度,減少了貨物的流通機遇和增值保值能力。其次,與實際的貨物買賣相脫離。在現代國際貨物買賣中,很多情況下貨物買賣的標的物是“將來之物”,即標的物并不必在合同訂立時現實存在,就難以界定所有權轉移。最后,當作為貨物買賣合同標的物的貨物是種類物時,在沒有被確定在該合同項下時,所有權轉移更無從談起,因為在合同成立時尚不清楚那些貨物是該合同項下的標的物。
《德國民法典》第929條規定:“轉讓動產所有權需由所有權人將物交付于受讓人,并就所有權的轉移由雙方成立合意。受讓人已占有該物的,僅需轉移所有權的合意即可”。
在交付時轉移所有權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所謂“債權行為說”,與前者的區別在于對交付性質的不同認識,因為前述立場認為交付是獨立于債權之外的另一個法律行為,而債權行為論則認為,貨物所有權的移轉是賣方履行買賣合同的義務的結果。貨物所有權自賣方交付貨物時移轉,而無須另外就此達成合意。此種立法例為瑞士、奧地利、韓國和北歐各國所接受。我國現行相關民事立法也采了此種觀點。《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定的除外。
無論對交付本身性質的認識有何差異,把貨物交付時間作為所有權轉移的時間似乎更合理一些,如學者所言,“第一,交付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客觀的標準,確定性強。第二,交付本身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貨物為動產,所有權隨交付而移轉,顯然符合物權公示的原則,從而有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和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第三,標的物的確定是交付的前提,貨物一旦要交付,必然是確定的,因而也不會出現合同成立時所有權轉移中所存在的矛盾。”
一般看來,在國際貿易中,交付手段的設計非常巧妙,同國內買賣相比,構建也比較復雜,主要的目的就在于為了降低交易風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貨物風險,從而使得所有權轉移問題還與支付手段的規制密切相關。
國內貨物買賣中,如果雙方同在一地,就可以實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是交易發展的最初形態。在這種情形之下,買賣雙方是是沒有交換風險的,賣方不會擔心交了貨拿不到錢,買方也不用顧慮交了錢卻拿不到貨。但是,國際貨物買賣的雙方往往相隔遙遠,無法實現貨物與價款的現時交付,因此交易過程中單據的重要性凸顯。單據代表貨物,交易中進行的是單據與貨款的對流,交單即交貨,這也就是所謂的象征性交貨。當然對于單據的性質,相關學科的學者還有不同的認識。
我國《海商法》第71條規定,“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提單中載明的向記名人交付貨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貨物,或者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條款,構成承運人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從提單本身產生的背景來看,提單是國際貿易中風險控制的重要工具,主要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即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作為物權憑證。雖然提單作為物權憑證的功能(注意,不是所有權憑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提單的效力問題上還存在不同的看法,總體來說,有絕對效力論和相對效力論,前者認為,提單的轉移本身就代表了提單項下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后者則認為在轉讓提單的同時,還必須滿足財產所有權轉移的條件,才能決定提單項下貨物的所有權發生轉移,換言之,貨物所有權并非僅僅由于提單的轉讓和交付而轉讓,還應根據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簽訂的轉讓所有權的協議。原本就很復雜的兩個問題,在這里相遇,使得問題更加復雜,有學者指出,“提單的轉讓是國際貿易與國際海運相結合時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作為商事法律行為的一種,其轉讓應遵循商法的規定與習慣,而無須受制于民法中關于財產所有權轉讓的規定。
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自身差異的大背景下(當然,也有融合的趨勢)探討貨物買賣合同條件下所有權的轉移問題的確會有一些不夠順暢的地方,但是利用熟悉的大陸法系法學的概念和方法來解析英美法系的類似制度,也不失為對英美法系的相關規則取得更好了解的一個途徑,同時也有助于加深對現行國際貨物買賣中相關規則的理解。拋開不同法律制度背景的差異,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質上的差別或許并沒有形式上的表現那么大。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進步,我們要做的是找到穿著最舒服的鞋子,而不是想辦法讓自己的腳去適應鞋子的大小。就本文探討的問題而言,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賣方擔心轉移貨物所有權后,若未收到賣方的貨款,可能在買方破產時貨、款兩空,所以在買賣合同中通常會訂立所有權保留條款。關于所有權保留的性質,不同的立法例固然有不同的界定,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無論類似規定內容和性質如何,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確保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由于特殊的法治現代化進程,我國的民商事立法具有混合繼受的特點,但總體的框架和思路還是大陸法系的,當然,以《合同法》的制定為代表,我們也開始廣泛吸收英美法中的優秀制度。法律的發展和法律文化的孕育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我國既然選擇加入WTO,融入到國際貿易體系中去。無論是否主動我國的相關法律必然和國際商事法律之間產生互動,受到的影響也必然是潛移默化的。
參考文獻:
[1]劉家安.買賣的法律結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陳若鴻.英國貨物買賣法:判例與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傅延中.海商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