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儲能在全球碳中和及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展現出銳不可當的發展勢頭,全球儲能市場進入飛速發展階段,2023年也成為我國儲能行業爆發的元年。從頂層設計到落地方案,新型儲能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版圖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文闡述了我國新型儲能的發展現狀,從經濟性、安全性、政策性和人才儲備四方面分析其面臨的挑戰,從政策、市場、技術三個領域探析其戰略機遇,并提出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完善新型儲能產業市場運行機制、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建立終身負責制破除惡性競價、建立安全質量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影響力六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儲能;能源轉型;戰略機遇 ;碳中和
隨著全球碳中和及能源轉型進程的推進,新型儲能在世界范圍內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并對外提供服務的儲能技術,具有建設周期短、布局靈活、響應速度快等優勢,可在電力系統運行中發揮調峰、調頻、調壓、備用、黑啟動、慣量響應等多種功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技術。新型儲能主要包含電化學儲能、電磁儲能、機械儲能、氫儲能、熱儲能五類。
當前,我國正處于能源革命時代,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國,我國既面臨著能源安全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挑戰,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2023年,我國新型儲能產業在政策、商業模式等多方利好下取得跨越式發展,已成為我國實現能源轉型道路上的強有力支撐。我國新型儲能領域完善的產業鏈優勢持續凸顯,工商業儲能、共享儲能等應用場景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同時新型儲能企業發力突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不斷涌現。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新型儲能引領全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已至(見圖1)。
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已將發展新型儲能產業上升為國家或地區戰略,注重技術創新、市場應用、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和綠色低碳發展。美國很早就認識到儲能技術對保障電網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作用,極為重視對新型儲能技術的開發,從頂層設計、財政保障、稅收抵免到多元化技術路線等多方面出發,構建現代化電網體系并推動下一代電池儲能技術變革性創新。歐盟更為關注電池儲能技術的研發,將其視為實現工業、交通、建筑等行業電氣化,促進向“碳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希望利用高性能新型儲能電池占據未來電氣化社會核心地位,爭奪全球電池研發和生產的主導權。日本人口密度較大,且國土面積有限,相較大規模太陽能光伏技術,政府更鼓勵采用“分布式清潔能源+儲能”技術,以應對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近年來,中國政府發布多項針對性政策鼓勵新型儲能技術穩步發展。中國更注重搶占技術制高點,自2021年提出新型儲能規劃目標以來,各省級“十四五”規劃相繼明確了新型儲能發展目標,通過“1+n”的政策組合開展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核心設備自主化、國產化、規模化。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源轉型在世界范圍內已呈現不可阻擋的趨勢,同時在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全球儲能市場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2017–2023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規模(GWh)平均增速超過85%,2020年后,呈現出逐年翻番的增長趨勢。2023年全球儲能市場新增裝機規模達103.5GWh,已超過全球儲能裝機的歷史累計規模(101GWh)。截至2024年9月底,全球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近300GWh(見圖2)。
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中國在全球儲能市場中已從開始的“配角”快速崛起為不可撼動的“主角”。中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已連續兩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儲能市場新增占比最高的國家。2023年中國儲能市場新增裝機規模達到了51.13GWh,約占全球儲能市場新增裝機規模的49%,遠超美國、歐洲和亞太等地區。與此同時,全球儲能市場在近年來也呈現高度集中的趨勢,中國、美國和歐盟新增占比自2020年以來一直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2023年,達到了歷史最高份額88%。《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為204.5GWh,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為76.41 GWh,約占全球的37%,截至2024年9月底,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占全球的42%。
新型儲能有三類細分應用場景:源網側儲能(電源側+電網側)、工商業儲能和戶用儲能。在過去全球儲能發展的過程中,源網側儲能始終是占比最高的增長點,2020–2023年其平均年增長率達到了111%,和全球儲能市場增速相當,且呈現出逐年翻番的增長態勢。工商業儲能近年來也處于高增長階段,《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相關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全球工商業儲能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69%。2021–2023年,全球戶用儲能市場新增裝機平均增速達到了84%,2023年 全 球 戶 用 儲能 市 場 裝 機 規 模 約 為16.1GWh,同比增長91%,德、意、美、日、澳是全球范圍內戶用儲能市場發展情況較好的國家,其合計新增裝機規模占比達到全球總量的71%。
當前,全球新型儲能技術領域的前沿探索主要聚焦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六大方向。
在鋰離子電池方面,全球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究主要圍繞正極材料、固態電解質、電池添加劑、電池回收技術、新型充電協議等方面開展,美國、歐洲、韓國、日本都非常重視鋰離子電池產業及技術研究。在美國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北美鋰離子電池產能將在未來幾年實現快速增長。預計到2028年,北美鋰離子電池產能將超過1TWh,從2023年到2028年的五年間,其產能將增加約859.5GWh。韓國政府計劃推出一攬子舉措提升本國鋰電池產業競爭力。2023年12月,韓國財政部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向鋰電池產業提供38萬億韓元的政策性融資,還計劃設立1萬億韓元規模的鋰電池產業振興基金,并投資736億韓元進行相關技術研發。同時,增加關鍵礦產儲備,培育電池再利用和回收生態系統,對投資海外資源開發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貸款支持。
在鈉離子電池方面,美國、韓國、瑞典、日本等國在實驗室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但總體產業化進程相對滯后。2023年11月,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推出一款先進的鈉離子電池,經實驗室驗證,其能量密度超過160Wh/kg。該電池由硬碳陽極和普魯士白陰極組成,不含鋰、鎳、鈷和石墨。目前,該公司已獲得價值55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訂單,并預計在2030年前達到全面生產;2024年7月,美國儲能初創公司Peak Energy宣布完成了A輪融資。該公司專注于鈉離子電池技術,其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表示,該公司的鈉離子電池可以持續多達15000次循環。公司計劃于2025年交付首批系統,融資資金將用于建造美國工廠,預計2026年開始投產。
在液流電池方面,日本在液流電池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早,例如,住友電氣工業株式會社(簡稱住友電工)曾開展多個全釩液流電池項目。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則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鐵基液流電池,該電池利用水處理設施中常見的化學物質進行大規模儲能,具有安全經濟、水性環保等特點,并且在循環穩定性和能量密度方面表現出色。
在金屬空氣電池方面,美國Eos Energy Storage公司2021年與EnerSmart簽署2000萬美元訂單,在加利福尼亞州安裝10個鋅空氣電池儲電設備,每個項目3MW,可為2000戶家庭供能。加拿大電池初創廠商Zinc8 Energy Solutions公司2022年為紐約市新建一個100kW/1.5MWh鋅空氣電池儲能設施,結合其獨立研發的鋅空氣電池和現有太陽能發電,為當地公寓樓供電。美國的Form Energy公司正在開發一種基于鐵和空氣的新型電池技術并進行商業化,鐵空氣電池的原理是“ 可逆生銹”,放電時電池從空氣中吸入氧氣,將鐵金屬轉化為鐵銹;充電時,電流將鐵銹轉化為鐵,電池呼出氧氣。目前該公司已獲得了大量投資,計劃2024年年底實現這款電池的商業化,其電池組的成本目標要低于20美元/kWh。
在壓縮空氣儲能方面,德國Huntorf電站是世界上第一座商業運營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該電站的壓縮機功率為60MW,釋能輸出功率為290MW,最長額定輸出時間為2小時。在歐美等地區,多個百兆瓦級以上的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正在建設或已經投入運營。例如,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得克薩斯州等地規劃和建設了多個大型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歐洲的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也在積極推進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的建設。加拿大等國家的研究人員在水下壓縮空氣儲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驗證了該技術的可行性。水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利用水的靜壓特性,使儲氣裝置中的空氣壓力保持恒定,可以實現恒壓壓縮與膨脹,具有較高的循環效率。加拿大Hydrostor公司在安大略湖實施了第一個并網的水下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示范工程,為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實踐經驗。該系統由空氣壓縮機、儲氣容器、輸送管道、膨脹機、蓄熱器、換熱器等子系統組成,通過回收和利用儲能階段產生的熱量,提高了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
在重力儲能方面,瑞士的重力儲能塔項目規模為20MWh,塔高75米,三個吊臂的長度都是66米,吊臂上吊著的積木塊平均重量達到35噸,這些積木塊由土壤和廢品制成。江蘇如東重力儲能示范項目是全球首個電網級商用重力儲能電站,總投資10億元,建設規模100MWh,發電功率25MW。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清潔能源將重力塊提升,把電能轉化為勢能存儲,需要電力時再將重力塊放下發電。該項目引入了Energy Vault第二代重力儲能系統EVX,重力塊來源于各種廢棄材料,兼具環保和儲能的功能。印度Baud Resources公司開發了基于沙子的重力儲能系統。該系統使用沙子、煤灰或建筑垃圾作為有效載荷,通過大約20米至40米的人工傾斜,將沙子從下站提升到上站來儲存勢能,需要時降低沙子釋放能量。該公司即將宣布的商業工廠將提供100MWh的容量,平準化儲能成本約為0.22元人民幣/kWh。
中國儲能市場在“十四五”期間增速迅猛,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達到了約23.22GW/51.13GWh,同比增長221%;源網側仍占據國內儲能市場的核心地位,按照裝機功率統計,2023年國內源網側新增裝機占比高達90%;國內儲能在用戶側應用則以工商業儲能為主,2023年新增裝機占比達到了10%,其中99%為工商業儲能。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2024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裝機規模13.67GW/33.41GWh,功率規模和能量規模同比均增長71%,歷史累計裝機規模首次超過100GWh,達到48.65GW/109.82GWh(見圖3和圖4)。
但現階段,我國新型儲能發展仍面臨經濟性、安全性、政策性和人才儲備四方面挑戰。
(一)經濟性挑戰
新型儲能行業的迅速發展伴隨著激烈的價格競爭,電芯及儲能系統均受此影響,儲能電芯的平均價格從2023年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2024年年中的0.3元~0.4元/Wh,降幅超60%。同時,儲能系統的平均價格也降至0.5元~0.6元/ Wh,近乎腰斬。這種價格下降趨勢在工商業儲能領域表現最為突出,工商業儲能柜的價格已經降至0.58元/ Wh,且還有進一步下探的趨勢。同時,新能源配儲市場政策預期還有待明確。以上因素在顯著增加儲能成本的同時又進一步降低了儲能收益。鋰離子電池技術是目前性價比最高的儲能形式,其價格高度依賴碳酸鋰價格,2024年9月,碳酸鋰價格已經跌破8萬元/噸的供需平衡成本線,成本下行壓力顯著增加,而其他新型儲能技術受限于規模及技術成熟度,成本難以在短時間內低于鋰離子電池技術,新型儲能仍將面臨持續的經濟性挑戰。
(二)安全性挑戰
根據中關村儲能聯盟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首次超過百吉瓦時,其中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比96.4%,目前市場上大多數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采用的單電芯規格均小于1kWh,即目前中國儲能裝機用的鋰離子電池已超過1億只并將持續快速增長。多數電池制造企業難以將電池故障率控制在百萬分之一以內,這些故障電芯都將可能危害儲能安全,需要通過系統安全設計進行防護。另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雙高”電力系統低慣量、低阻尼、弱電壓支撐等特征明顯,且中國電網呈現交直流送受端強耦合、電壓層級復雜的電網形態,送受端電網之間、高低壓層級電網之間協調難度大,故障后易引發連鎖反應。新型儲能等資源在電力電量平衡中可發揮重要的靈活調節作用,但電化學儲能現階段仍存在可靠性不足的問題,在靈活調節過程中一旦失效將可能產生較為嚴重的安全問題。
(三)政策性挑戰
隨著新能源裝機比例的提高,參與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平均體量快速下降、骨干企業主導地位降低。儲能同時具有“供方/需方”屬性特征,功能復雜多變,與各市場參與主體利益交織耦合,對市場交易和管理機制、政策引導機制的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新型儲能政策體系及支撐體系不健全,例如支持新能源配儲轉獨立儲能,但沒有明確轉換的標準與流程、支持儲能參與調頻但實際上不對儲能進行出清等,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新型儲能相關利益主體龐雜交織,體制機制設計難度大,為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關系,應協調發改部門、能監部門、電網公司、咨詢機構等多方,共同構建新型儲能的政策支撐體系。
(四)人才儲備挑戰
中國新型儲能的市場體量以及技術儲備均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面對國內井噴式的市場需求,人才缺口成為行業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2023年是中國儲能行業爆發的元年,自2023年以來,中國新增儲能類注冊企業超過5萬家,平均每天有超過100家新企業涌入,尤其是在其他賽道增速放緩的態勢下,許多有實力的企業跨界加入,儲能行業人才短缺問題有所增加。目前儲能行業從業人數約為15萬人,預計2025年儲能人才缺口仍有近8萬人,其中以研發技術類和運營管理類人才缺口最大,占比近60%。
(一)政策機遇帶來發展新契機
從頂層設計到方案落地,新型儲能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版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之一。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專項計劃大力支持新型儲能行業的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新型儲能的發展目標和路徑,還發布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啟動“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新能源汽車”“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等重大專項。這不僅為新型儲能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還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多種方式,為新型儲能項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同時,各地也陸續跟進出臺關于促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及規劃,積極布局把握產業發展機遇。截至2024年6月,全國已發布約2160項與儲能相關的政策,廣東、浙江、山東、安徽等地儲能政策最為集中。2024年上半年,全國共發布與儲能直接或間接相關政策425項,較去年同期增長60%,涉及電價與市場交易、儲能補貼、“十四五”規劃、新能源配儲及建設規劃等。
為了扶持新型儲能發展,各地圍繞專項補貼、稅收優惠、綠色金融等方面相繼出臺專項支持政策。在專項補貼方面,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對在本區租用辦公用房、廠房且自用的新型儲能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租金的50%給予補貼,對在本地制造的新型儲能新產品取得各類市場準入權威認證的,按當年實際發生委托認證費用的50%給予補貼等;江蘇宿遷各縣區對科技含量高、節能環保優、帶動效應強的新型儲能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方式,在用地、用能、環保、金融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對新招引的當期設備投資超億元的企業,在其竣工投產后,按照認定設備投資額給予不超過10%的補貼,單個企業最高2000萬元。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建議取消對新型儲能電池征收消費稅,或者將鈉離子電池、鈉氯化鎳電池等已實現產業化的新型電池,以及正在研發但尚未產業化的新型電池列入免稅電池種類,以支持和鼓勵中國電池行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在綠色金融方面,內蒙古地區將新型儲能產業納入綠色金融支持范疇,根據項目實際和預期現金流,在銀企雙方自主協商的基礎上予以利率優惠,調整還款進度、期限等安排;安徽合肥鼓勵天使、種子等各類政策性基金加大對新型儲能產業的支持力度,探索設立新型儲能專項基金,拓寬新型儲能社會投資渠道,鼓勵金融投資機構為新型儲能工程和裝備產業化項目提供綠色金融支持優惠信貸服務,鼓勵保險機構設立電池保險、出口保險等新型儲能專屬保險。
(二)市場機遇拓寬發展空間
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鼓勵儲能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輔助服務市場。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對新型儲能的總體要求、獨立參與、聯合參與、電網調峰、輔助服務、用戶側儲能、電價機制等方面提出指引,新型儲能發展迎來新機遇。隨著新能源電力逐步入市,我國電力價格上下限會逐步放開,價差的擴大有利于提升虛擬電廠的盈利性,虛擬電廠和獨立儲能的投資回報率會逐步提升,現貨市場將是儲能在市場上獲利的主要來源,部分省份從2025年起,儲能設施大概率能夠開始實現獨立盈利,且隨著時間推移,將會比風電和光伏更具盈利性(見表1)。
2024年上半年,我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的應用仍以電網側和電源側應用為主,分別占62%和30%,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和大容量能源服務為源網側主要的服務;用戶側占8%,比去年同期提升6個百分點,用戶側裝機規模同比增長超650%,用戶能源管理為用戶側主要服務,工商業用戶、居民用戶等終端用戶對儲能系統的需求快速大幅增加。
(三)技術創新引領未來發展
近年來我國突破了多項重要儲能技術,涌現出一大批科技示范項目及創新成果,新型儲能技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提出,為新時代能源電力發展指明了科學方向,顯著加速了我國新型儲能領域的科技革新進程。
在鋰離子電池技術方面,我國已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硅碳負極材料、固態電解質材料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國和出口國。在鈉離子電池技術方面,自2022年以來,我國先后建成了全球首條GWh級鈉離子電池產線、全球首座1MWh、10MWh、100MWh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正在引領全球鈉離子電池產業發展。在液流電池儲能方面,我國實現了液流電池關鍵材料、電池結構設計以及系統集成全國產化,并規劃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三峽能源新疆吉木薩爾200MW/1000M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在壓縮空氣儲能方面,2024年4月全球首座300MW/1800MWh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在山東肥城并網成功,該電站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優、成本最低的新型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其系統額定設計效率達72.1%,可實現連續放電6小時。在飛輪儲能方面,項目規模從MW級向百MW級發展。在重力儲能方面,2024年,江蘇如東建成首個100MWh重力儲能項目,實現“從0到1”的突破。在熔鹽儲能技術方面,2023年12月6日,全球首座電熱熔鹽儲能注汽試驗站在遼寧盤錦竣工投產,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電熱熔鹽新型儲能注汽技術實現突破,該技術將油田回用軟化污水與高溫熔鹽換熱產生的濕飽和蒸汽直接用于油田注汽生產,有效減少能量過程損耗,綜合效率大幅提高。在氫儲能方面,2024年5月,“木星一號”純氫燃氣輪機燃燒室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連續燒氫10小時,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純氫燃氣輪機和10小時以上新型長時儲能技術的關鍵一環,各項參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已經實現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甚至有些領域已經進入“無人區”,開始引領世界技術的發展。為了加強儲能先進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推廣,工信部發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在2024年,有4項新型儲能技術入選。國家層面的激勵與引導也將進一步加強新型儲能技術創新的動力與生命力。
(一)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
在雙碳目標的框架下,我國應結合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需求,將新型儲能全面融入國家能源體系統籌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主要技術路線。重點圍繞安全、可靠性、綜合效率、壽命、成本等關鍵因素,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研究制定新型儲能產業國家層面發展規劃,編制專項發展規劃,明確行業發展目標、突破方向和重點任務。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科研院所及相關高校、行業協會、領軍企業等技術力量,共同研究制定并持續更新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圖。確定關鍵節點的技術參數目標,進一步明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整體技術思路、發展方向和技術路徑,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二)完善新型儲能產業市場運行機制
當前,新能源儲能與新能源產業都是政策驅動型產業。在形成穩定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之前,初期的補貼和政策支持對于推動行業快速發展至關重要。應借鑒國外電力市場化的成功經驗,特別是聚焦于集中式光伏和風力電站配備儲能、儲能參與頻率調節服務以及分布式發電系統配備儲能等三大細分市場的具體政策經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儲能應用的市場準入條件和主導地位,健全和完善相關市場價格機制,避免頻繁調整區域電力輔助服務政策,明確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可預期、可持續的準入條件、價格和監管的具體政策細節,以充分參與電力市場。進一步加強對新能源儲能項目全周期的標準化管理(包括規劃、建設、備案、并網、運行和監管等各環節),建立全國新能源儲能項目管理信息平臺,實現新能源儲能項目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升級,推動新能源儲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
根據各類新型儲能的技術特點、發展階段、應用場景、需求迫切程度,應推動構建包含基礎性、緊迫性、前瞻性和顛覆性四類重大科技創新技術的新型儲能技術創新體系,與消費類儲能、動力儲能研究應用互促共進,形成可持續發展格局,持續積累我國新型儲能領域的發展勢能。對于新型電化學儲能、長周期儲能、電碳協同等對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路徑有重大影響的領域,要集中優勢資源,提供穩定和長期的資金支持,夯實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為應對未來新型儲能技術與產業可能存在的“卡脖子”難題,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有效貫通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攻關、關鍵裝備制造、重大工程示范、創新平臺搭建和技術產業培育等科技創新全鏈條,加快研制新型儲能首臺(套)技術裝備,推動形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儲能產業集群,力爭在全球儲能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四)建立終身負責制,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型儲能行業雖發展勢頭正盛,但電芯和儲能系統可能出現的惡性競價現象將危害到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為此,應由行業協會牽頭并倡導,逐步建立電芯和儲能系統終身負責制體系,探索對產品在運行期間不符合約定條款事項的主要負責人進行公示,以此作為行業自律的強化手段,形成警示效應,在守住利潤底線的同時,促進形成良性競爭格局,逐步實現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五)建立安全質量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
為確保新型儲能行業的健康發展,應構建一套符合國際標準、覆蓋新型儲能應用全領域的標準體系,包括規劃設計、設備測試、建設驗收、并網驗收、運行維護和回收再利用等各個環節。同時,提高新型儲能項目的準入門檻和評估標準,重點發展安全、質量和環保標準。研究新型儲能的適應性測試技術,開發高精度、可靠的測試技術和專業測試設備,提升檢測設備的智能化和測試效率。此外,培育和建設一批新型儲能綜合測試平臺和認證機構,增強服務功能,有效預防和解決各種風險和問題,促進新型儲能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強標準化管理工作,提升項目標準化管理水平,構建新型儲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確保儲能系統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和綠色循環再生。
(六)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影響力
為增強我國在國際儲能技術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應鼓勵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制定。深入研究海外儲能市場的需求、競爭格局和政策環境,明確目標市場和產品定位,并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點制定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和推廣計劃。加強品牌建設和國際市場推廣力度,提升我國儲能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積極擴大海外銷售渠道和合作伙伴網絡,建立全球化的營銷和服務體系。在重點市場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提供本地化的產品和服務支持,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儲能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湯勻,岳芳,王莉曉等.全球新型儲能技術發展態勢分析[J].全球能源互聯網,2024,7(02):228-240.
[2]儲能領跑者聯盟.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R].合肥:中科久安,2024.
[3]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R].北京: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2024.
[4]賽迪智庫.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報告2023[R].北京: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2024.
[5]楊俊峰.“十五五”時期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形勢研判與思路建議[R].北京:賽迪研究院,2024.
[6]章建華等.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23:8-9
(趙禹程系國務院國資委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碳資產管理中心負責人、研究員;蘇一博系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院專業師、高級工程師)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New Energy Storage in China
Zhao Yucheng Su Yibo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arbon neutrality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 new energy storage has shown an unstoppable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energy storage market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2023 has also become the first year of the outbreak of China’s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By the end of 2023, the global new energy storage installed capacity of 204.5GWh, China accounted for 37%, only nine months later, the global new energy storage installed capacity of nearly 300GWh, China’s share jumped to 42%.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to the landing plan, new energy storage has become a core part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ic map.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new energy storage,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rom four aspects: economy, security, policy and talent reserve, and analyzes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ree areas: policy, market and technology.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ix strategic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planning guidance, improving the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increasing RD investment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lifelong responsibility system to break vicious bidding, establishing safety and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expanding overseas market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words: New Energy Storage; Energy Transition;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Carbon Neutr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