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 年9 月,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中國共產黨將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府更名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抗日民主政權建立之初,中共中央就敏銳地意識到:邊區環境相對穩定,加上已在部分區域執政,條件變了,要確保黨和軍隊不改變性質,就必須下力氣抓好廉政教育。
鏟除邊區產生腐敗的土壤,必須重視廉政教育
腐敗問題危害性極大,直接損害了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發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指出“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因為它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于戰斗的武器”,如果“取消思想斗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腐朽庸俗的作風必然發生。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講演時他進一步指出,腐敗現象阻礙了人民和歷史的進步趨勢,必須堅決克服。他還分析了延安(代表共產黨)與西安(代表國民黨)的區別:“利用抗戰發國難財,官吏即商人,貪污成風,廉恥掃地,這是國民黨區域的特色之一。艱苦奮斗,以身作則,工作之外,還要生產,獎勵廉潔,禁絕貪污,這是中國解放區的特色之一。”
為了鏟除邊區滋生腐敗的土壤,黨中央認為必須加強廉政建設,從思想政治上加強對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廉潔教育。在邊區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同志闡述了保持共產黨的純潔性、防止剝削階級腐朽思想侵入黨的肌體的重要性。他說:我們黨員干部應該是為革命工作的,不講升官發財,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要保持黨的純潔性,就要使黨內沒有資本主義侵入。黨內教育的重點,要求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樹立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人生觀。他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寫道,“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為此我們“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堅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集體第一、他人第一,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于自己行動的全過程。
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同志在高級干部會議上作《學習和時局》的演講,向全體黨員推薦了文學家兼史學家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提醒大家務必“保持清醒與學習態度,萬萬不可沖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轍”。毛澤東與黃炎培等六位民主人士在延安窯洞的對話,說明“讓人民來監督政府”,就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支配。愛國華僑陳嘉庚考察了延安,從十個方面解讀“延安作風”能夠打敗“西安作風”,從而把“中國的希望”寄托在共產黨人身上。
發揮監督和懲戒的作用,養成干部廉潔作風
延安時期,我們黨在加強思想教育的同時,努力推動法規制度建設。洛川會議公布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鏟除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府”的主張。邊區召開的三屆參議會分別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等,雖然各有側重,但都將“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作為重要內容。同時,發揮監督作用是保證邊區“風清氣正”的關鍵所在。監督與懲戒相結合,廉潔教育與制度建設相配合,群眾監督與民主政治相配合,人格力量與法治力量相配合,才能形成干部清廉、政治清明的局面。
《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條例》規定,貪污數1000 元以上者處死刑。黨中央還明確提出:“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例如,抗日軍政大學第六隊隊長黃克功逼婚,槍殺了陜北公學學員劉茜。有人因黃克功15 歲參加革命,屢立戰功,為其求情,希望可以免他一死。毛澤東致信審判長雷經天,同意執行死刑:“正因為黃克功不同于一個普通人,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共產黨員,是一個多年的紅軍,所以不能不這樣辦。”蕭玉璧1933 年參加革命,是一位身經百戰的紅軍英雄,身上90 多處傷疤記錄著他的赫赫戰功。他在抗戰時期擔任甘泉縣張家畔稅務局局長,貪污公款3050 元,被邊區高等法院判處死刑。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征詢毛澤東的意見,毛澤東并沒有因其戰功而護短,表示“我完全擁護法院判決”。
為了減輕邊區人民的負擔,黨中央實行精兵簡政,要求黨員干部做增產節約、廉潔奉公、為民服務的模范,努力開展大生產運動。毛澤東認為,共產黨員要保持廉潔性、純潔性,就不能脫離群眾,應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為邊區政府和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寫布告,強調“本府本處當保護人民既得利益”。他為延安民眾聲討漢奸汪精衛大會起草《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的通電,指出國民黨統治區存在一批貪官污吏,“國家有此一群虎狼,無怪乎國事不可收拾”。延安整風運動期間,他反復強調:“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由于開展廉政教育,邊區政府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正如毛澤東所說,在延安“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成為“全國政治上最進步的區域”。
對黨員干部進行廉政警示教育,可以挽救更多人
抗戰時期黨中央在延安開展廉政教育并反復對黨員干部進行警示,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按照國共兩黨的協議,邊區政府和紅軍接受改編,延安及周邊地區的環境相對穩定;加上在部分地方局部執政,一些黨員干部經受不住“加官晉爵”的考驗和物質上的誘惑,理想信念發生變化。另一方面,邊區自然條件惡劣,加上日軍轟炸和國民黨封鎖,軍事形勢頗為緊張,經濟出現了很多困難,貪污腐敗行為時有發生。為此,必須對黨員干部進行廉政警示教育,警鐘長鳴,可以防患于未然,教育和挽救更多的人。
黨中央在延安果斷開展廉政建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舉措。首先是對黨員干部實行為民、廉潔、勤儉等思想教育,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以抵制腐敗思想的侵蝕;其次是頒布各種法律法規、建立干部管理制度以及獎廉懲貪機制,逐漸完善廉政制度建設,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再次是通過黨內監督、參議會監督、監察機關監督、人民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等方式,構筑防腐懲貪體系;再次是毛澤東、張聞天、任弼時、林伯渠等領導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勤政廉政、艱苦奮斗,為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以上懲腐肅貪的有效舉措,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驗:搞好廉政建設,注重思想教育和培育黨員干部廉潔從政的理念;依托法律法規,嚴懲貪污腐敗分子;發揮民主監督效能,筑牢反腐敗的鞏固防線;保持艱苦勤儉的優良傳統,樹立清正廉潔的榜樣。
當前,學習和借鑒黨中央在延安關于廉政建設的重要舉措和豐富經驗,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即:進行廉政建設,是黨的執政地位得以鞏固的基石;建成一支清正廉潔的干部隊伍,是反腐倡廉取得實效的前提條件;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是反腐倡廉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以高壓態勢嚴懲腐敗分子,是扎實推進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黨風問題關系執政黨的生死存亡。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歷史是前人的集體記憶,也是前人的集體智慧。我們要以史為鑒,大力抓好反腐倡廉工作,這對于全面提升黨的執政能力,更好地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作者系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