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國上將朱良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多次負傷,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中國人民的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勛。這位拼了命干革命的黨的優秀將軍,還有著令人欽佩可敬的人品和風范。
主動退出領導崗位
朱良才是第一位要求退出領導崗位的開國上將,這也是他一貫秉持的實事求是、大公無私之優秀品行的表現。
在戰爭年代,朱良才曾三次負傷,有兩次傷未痊愈就出院了,加上長期奮不顧身地工作,因之積勞成疾身體虛弱。他在擔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期間,常常頭痛。痛得厲害了,吞兩片止痛藥。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軍隊建設十分繁忙,他一心想多做工作,卻因病不能堅持全天工作。他為此而十分苦惱,懇切地向組織上請辭:“我是正職,因病不能多抓工作,對軍區工作有影響。怎么辦呢?讓年富力強的同志來干吧,我休息治病,病好了,再工作。”
當時,只有五十八歲的朱良才硬是從大局出發而拋開個人利益,向中央軍委領導同志請求免職休息醫病,騰出了領導干部的崗位來。對此,毛澤東和聶榮臻等同志都曾勸說,但朱良才不為所動,堅定地要把自己的位置徹底讓出來,留給年輕同志擔任。后來有人還動員他夫人李開芬勸說。他說:“開芬呀,咱們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呀,都是革命的幸存者。我們都是共產黨的干部,權力是黨和人民的,不是我們自己的私人財產。”最后,中央和軍委領導同志批準了朱良才的請求,并贊揚他思想開明,顧全大局,一心為黨,號召大家向朱良才學習。
優秀家風一脈相承
值得稱道的是,朱良才倡導和秉持的清白持家、簡樸本分、勤廉正直的家風,至今被兒孫們一代代傳承著。他常用一句簡樸卻擲地有聲的話教導家人:“要靠自己,找誰也沒用。”他言行一致,不僅用這句話激勵后輩們奮發有為,而且以身作則為后輩們做出榜樣。
長子朱蘭瑞出生于1924 年,他六歲時,朱良才就離鄉投身革命,數十年戎馬征戰,顧不上老家妻兒。1937 年,家里終于收到了時任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秘書長的朱良才的家書,長子很快就寫信告訴了父親家里的情況。后來,隨著時局的惡化,朱良才又與家里失去了聯系。直到1949 年6 月,汝城解放后,朱良才得以同家里聯絡上。1949年12 月下旬,朱良才派了秘書董鳳智到汝城找家人,從小在老家長大的朱蘭瑞便隨同上了北京。村里人得知朱蘭瑞到北京找當大官的父親去了(朱良才時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都紛紛說“那他爸爸還不給他在北京找個官當當”。
離散多年且親情難享的長子回到父親身邊,好不容易能夠享受一點天倫之樂。然而,誰知到了北京后,朱良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了讓兒子永遠記住自己的身份是人民的一員,記住來之不易的新生活,把兒子的名字立即就給改了,叫朱庶民。后來,在北京學習深造數年并分配在國家單位的朱庶民,在父親的引導和建議下,調回老家汝城工作。
大兒媳黃淑華回憶,朱將軍對后輩們的要求極嚴,特別是對兒子朱庶民,從不準他搞特權、走捷徑。朱庶民也是“打鐵自身硬”,自幼書讀得好。父親參加革命后,家被國民黨當局抄過,房子被燒過,家人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艱難,為補貼家用,年僅十三歲的朱庶民便去教書,扛起了家庭重擔。“新中國成立后回到父親朱良才身邊,朱庶民繼續讀書,在中國人民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黃淑華說,“朱庶民畢業后在北京工作了兩年,但父親動員他回去,用所學回報家鄉。朱庶民聽從父親的安排,回到汝城,到當時的縣文教局工作。”
朱庶民在汝城一干就是幾十年,歷任汝城文化科副科長、科長,最后在汝城縣政協主席的崗位上退休。直到2011 年10 月去世,都是待在汝城。黃淑華說,朱庶民受他父親的影響太深了,既不找關系為自己謀職位,也不準家人去走捷徑。20 世紀80 年代,黃淑華所在的汝城縣電影公司因效益下滑,發工資很困難,她想讓時任汝城縣政協副主席的朱庶民想辦法,把她調到一個效益好一些的單位去,但朱庶民“不吭聲”。心知肚明丈夫意思的她沒敢再提此事。直到縣電影公司倒閉,黃淑華也沒調到其他單位。
朱良才的兒子朱新民也是憑著自己的不斷努力,從20 世紀80年代起,就在人民日報社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干事做起,先后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兼事業發展局局長,編委委員、秘書長,1998 年被提任為副社長。
“爸爸和爺爺都是一個樣。”朱庶民的兒子朱十弟十六歲到北京參軍時,以為憑借爺爺朱良才在部隊的聲望,可以“有所作為”。但爺爺多次教導他,不能搞特殊,要靠自己的本事去爭取,靠爺爺是靠不住的。朱十弟退伍時,也只是一名普通戰士,“沒提干,沒優待”,很多戰友都說朱十弟在部隊和其他人沒任何區別。朱十弟也說:“爺爺就是這樣一個人,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身邊的人。” 退伍轉業時,朱十弟被安置到河北石家莊一家飛機制造廠當工人,他在一線一干就是六年,沒享受任何特殊化。“工作后,爺爺曾跟我講,汝城還是貧困縣,有機會就要回家鄉去效力。” 朱十弟說,1990 年他25歲時回到了汝城縣,以工人身份到縣工商局工作。1996 年在一次統考中,他憑自己的考試成績,轉了干部身份,到現在也還只是一名副科級干部。很多人勸朱十弟,為什么不去找親戚、找關系?朱十弟總是笑笑說:“上輩們留下的規矩是要靠自己,找誰也沒用。”朱十弟的女兒大學畢業后,也是自己去深圳闖蕩找工作。他告訴女兒:“要憑自己的能力吃飯。”足見朱家的優秀家風可謂一脈相承。
不領稿費不署名
朱良才文武雙全在黨內和軍界出了名,他是“秀才”出身,又是“朱毛”的第一任秘書,是一位才華橫溢卻低調謙遜的儒將,撰寫過膾炙人口、流傳百世的優秀作品。其中著名的《朱德的扁擔》,飽含深情、文筆細膩,作為優秀范文被收進了小學語文課本,被廣為傳誦。該文被選入教材時,朱良才答應得很痛快,卻提出條件:“一不談稿費,二不署作者的名。”面對疑問,朱良才表示:教育后代,談什么錢!講的是毛澤東和朱老總,又不是講我,署我的名干嗎!要記,就記住毛澤東和朱德嘛!
這本是一筆不菲的稿費,但朱良才絲毫不在意,他深刻認識到,一個領導干部身居高位時,往往容易由奢侈而腐敗,忘記了人民,以致走到了人民的反面。“儉可以助廉,廉可以養德。”他把這句話當成一輩子都要嚴格恪守的座右銘。
朱良才家里的擺設十分簡樸,會客室那套布沙發從1950 年一直用到他逝世的1989 年,整整40年。平時,坐舊了,刷一刷,洗一洗將就著用。有一年,套布破了幾處,工作人員實在看不過去,準備給他換一套新沙發。他知道后嚴肅地說:“外套破了,補一補就行了,怎么要換新的呢?”于是,只好一次次縫補一下繼續湊合用,破了補且補過再用,直到套布實在破舊得不行而無法再補了,才允許管理部門換新外套。就這樣,這套沙發伴隨他終生,是他艱苦樸素、廉潔無瑕的光輝象征。
1989 年朱良才在北京病逝。毛澤東早年曾評價他是“軍事上過硬、政治上合格的軍之良才”。聞知朱良才逝世噩耗,聶榮臻元帥潸然淚下,提筆給朱良才夫人寫信道:黨失去了一位忠誠的老戰士、老黨員,我們失去了一位親密的老戰友。遵照朱良才生前的遺愿,他的骨灰被埋在了井岡山——那個中國共產黨立足直至發展壯大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也是他夢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