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開封蘭考)人,清朝著名理學家??滴醵哪辏?685)考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濟寧僉事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他為官勤廉、恪盡職守,以清廉剛直著稱,深受百姓愛戴,被康熙譽為“天下清官第一”。
常懷為民之心——“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睆埐杏H民愛民,認為哪怕是一厘或者一毫錢,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能侵占。張伯行赴任山東濟寧道時,聽說濟寧大旱,于是自掏腰包從老家運來糧食和衣物到濟寧救災,到任后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張伯行為民請命,不計個人安危,抵制上司的橫征暴斂。當他得知巡撫官邸裝飾和布置費用都由百姓分擔承辦時,立即叫停,下令歸還百姓,自己使用前任官員的舊物。康熙五十年(1711),江蘇鄉試發生舞弊案,清廉與貪腐、正義與邪惡的斗爭驚心動魄,總督噶禮因收賄銀五十萬兩,害怕事發被查,就惡人先告狀,捏造事實誣告巡撫張伯行。揚州百姓聽說張伯行被停職配合調查,就集體抗議,哭聲震動揚州城。百姓為其送行,贊其“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
常懷擔當之心——“一生一世,篤之于行?!睆埐胁粌H為民造福、清廉剛直,還務實擔當。他深入基層一線,摸實情、辦實事、出實績,德才兼備,政績卓著。他治理黃河水患,招募民工,筑堤修壩,蓄水泄洪,漕運暢通,化解河南儀封之危。他到山東濟寧道后,改革財庫弊政,廢除陳規陋習,把節省出的資金用于治河工程,徹底消除水患,培育沃土肥田。他在福建擔任巡撫期間,儲糧備荒、平抑糧價,廣設學校、培育人才,刻印典籍、倡導耕讀,打擊貪腐、懲治惡霸,呈現社會安定、秩序井然、民風淳樸、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又毀淫祠數百所,裁減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張伯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社會各界起好表率作用,大家稱他“居官若父母,訓士如良師”。
常懷清廉之心——“一絲一粒,我之名節。”張伯行擔任重要官職二十余年,多在富庶繁華地區。但他生活簡樸,嚴格自律,從不收受屬地民眾一錢一物,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的官場習俗。張伯行在擔任福建巡撫之時,特地撰寫《禁止饋送檄》,貼于住處和衙門門口。《禁止饋送檄》共五十六字,表明他心系百姓疾苦、重視清廉自守、反對歪風邪氣的堅決態度,強調一絲一粒雖小,卻關乎名節。送禮者看到告示措辭嚴厲、正氣凜然,都兩股戰戰、汗顏羞愧。這篇檄文震古爍今、流芳百世,堪稱為官從政的“金繩鐵矩”。
止飲江南一杯水,身若蓮花不染塵。清廉是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人性光芒,孕育著民族希望,煥發蓬勃力量。張伯行廉潔精神值得我們發揚光大、躬身踐行。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黨員干部必須始終做為民服務、務實擔當、清廉自律、高效工作的表率,做到絕對忠誠、絕對可靠、絕對純潔、絕對過硬!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