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姬塬,在中國石油長慶油田黃3區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國家級示范工程項目,二氧化碳變“廢”為“寶”,被注入地下重新轉為能量。
寧夏寧東,300萬噸/年CCUS示范項目全面開工,開創現代煤化工企業和大型油氣田企業綠色減碳合作先河。
甘肅慶陽,國內首個陸上頁巖油CCUS示范區——長慶油田西233CCUS示范區,每天將約400噸液態二氧化碳穩定注入地層,為革命老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從常規資源開采到非常規油氣革命,長慶油田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下,加快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全力打造高效、低碳、循環的綠色生產體系,實現了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綠色嬗變。

“碳”路前行 構建CCUS產業“大矩陣”
近年來,長慶油田加快推動陜甘寧3個百萬噸CCUS示范項目落地,在規劃部署、技術創新、協同合作上持續發力,累計注入二氧化碳超50萬噸,CCUS工程邁入了規模化、集群化和工業化推廣應用新階段。
以統籌謀劃把控轉型之路。2021年,長慶油田黨委首次將新能源與資源勘探、油氣開發并列定為三大主業之一,組建新能源事業部,制定《長慶油田綠色低碳與新能源“十四五”規劃》,將油田公司新能源發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24年,長慶油田在工作會上將新能源發展作為生產經營重點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明晰工作路徑。把CCUS技術作為綠色轉型發展的有力抓手,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科學部署中長期規劃,分區域成立推進專班,有序推進陜甘寧3個百萬噸CCUS示范項目落實落地,打造環鄂爾多斯盆地千萬噸級CCUS/ CCS產業集群,為實現“雙碳”目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以技術利劍鍛造核心優勢。鄂爾多斯盆地的油氣資源是國際上典型的低滲、低壓、低豐度“三低”油氣藏,含油的巖石堅硬致密,開發難度世界罕見。為此,長慶油田依托黃3區 CCUS國家示范工程,持續加強科研攻關與試驗,攻克了油藏、注采、地面工程等3大領域12項關鍵技術難題,形成了適合鄂爾多斯盆地黃土塬地貌“三低”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驅替、防腐防氣竄、不加熱單管密閉集輸、二氧化碳循環利用、安全有效埋存的“長慶CCUS模式”,為CCUS工業化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創新開辟首個致密油產建新區超前注氣試驗區和氣藏二氧化碳驅氣及埋存試驗區,推動長慶CCUS產業轉型升級。
以協同聯動積蓄發展動能。鎖定以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為核心的能源“金三角”,利用油藏與碳源“排放大戶”距離接近甚至疊合的“地利”,不斷強化與當地政府、碳排放企業、碳源供應企業的溝通協調,并搭建碳產業鏈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創新二氧化碳交易模式,在降低碳源拉運成本的同時,確保碳源穩定充足。結合地域新能源優勢,以CCUS項目為核心,努力打造多個集節能降耗、光電、風電、地熱、伴生氣回收、碳匯林建設為一體的綠色零碳新能源綜合示范基地。目前,長慶油田已先后完成姬塬油田和蘇里格氣田新能源先導示范區建設。借助這支“綠色杠桿”,長慶油田從傳統油氣生產基地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向“新”發力推進多能互補“大格局”
長慶油田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全面推進以天然氣為主,風、光、電、熱為輔的“低碳能源生態圈”融合發展,全力構建新能源與油氣能源多能互補新格局。
夯實天然氣保供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氣藏精細管理,創新技術支撐與生產管理一體化項目建設模式,開工建設我國中西部最大調峰儲氣庫,氣田鉆試進度、效益實現“雙提升”。黨的十八大以后,長慶油田產量結構基本實現油氣產量各半;如今,在長慶油田總產量中天然氣占比超 60%。長慶油田以每年增產超過30億立方米的速度,建成了國內首個年產 500 億立方米的戰略大氣區,年產氣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5%,擔負著全國40多個大中型城市的供氣任務,使得能源保供韌性更強、底氣更足。
分布式光伏能布盡布。突出精細管理、見縫插針,積極利用油田閑置土地、生產井站及廠礦屋頂,全力推進重點清潔電力項目落實落地,創新分布式光伏“八化”管理模式。截至2024年5月,建成分布式光伏站點1950座,累計裝機規模達23.81萬千瓦,擁有光伏年發電能力2.9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9萬噸。蘇里格“風光氣儲氫一體化”示范項目和慶陽革命老區風光一體化基地項目被列入國家預備清單,2023年風光發電量突破1.8億千瓦時,油田能耗總量和強度實現“兩連降”。
清潔能源領域開疆拓土。加大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規模開發和綜合利用力度,主動加強企地對接,推動一體化大基地項目落地,努力打造新的能源貢獻點。2024年4月中旬,長慶油田首個對外合作地熱項目——蘭州七里河馬灘地熱供暖開發示范項目開鉆,標志著中國石油在地熱能開發利用、外部市場開拓方面簽訂的最大的一個地熱供能戰略框架協議正式落地。此前,長慶油田依托油田內部豐富的長停井和水源井資源,采用“長停井同井換熱+水源井取水取熱”兩種技術方式,在陜西開發建設第一個中深層地熱供暖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6萬噸,地熱市場版圖雛形初顯。
量“能”而行 推行節能降耗“大變革”
長慶油田牢固樹立“節能就是增產、節約就是增效”理念,從油氣勘探到開發建設,每個環節都植入低碳基因,系統提升能效水平,推動能耗總量、強度“雙控雙降”,實現了從“能耗大戶”到“節能先鋒”的蛻變。
積極探索閉環用能。姬塬第五采油廠在一個足球場大的生產單元內建成了地熱利用、光伏發電、節能降耗、管理提升四大功能模塊。這是長慶油田首個“綠色零碳”生產示范單元,現已實現用熱全部由地熱井提供、用電全部由光伏發電提供,真正做到了“產消平衡”。為充分挖掘油區內太陽能、地熱能以及生產余熱利用潛力,長慶油田統籌推進光熱、地熱、余熱、電熱融合應用,在環八轉光熱利用站采用“兩段脫水+光熱+儲熱+熱泵”的綜合能源利用方式,實現站點用熱100%全替代,每年可節約天然氣42.4萬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687噸,受到中國光熱產業聯盟高度關注。
全方位“瘦身”挖潛。長慶油田圍繞機采、注水、集輸等重點耗能環節,深度運用油井智能間開、三降一提、井下節流等系列特色技術,開展鉆井、壓裂“電代油”,推進試氣天然氣回收。位于陜北的第二采氣廠,2024年一季度實施鉆機“電代油”氣井20口,試氣天然氣回收1200 萬立方米,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萬噸,綜合能耗同比減少0.8萬噸。經過持續攻關,長慶油田將油井智能間開與光伏發電特性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光伏+智能間開”技術,讓抽油機生產集中在光伏出力階段,做到用電自給自足,最大化提升綠電占比。目前,40個應用該技術的井組,單井日耗電降低28%,井組綠電利用率提升40%以上。
廣泛種植碳匯林場。在隴東華池縣南梁鎮,醒目的“中國石油紅色南梁林”標識牌矗立山間。16.72萬株云杉、油松等喬灌木遍布山間斜坡,新植的沙棘幼株大片生長,與周邊的油區、井站構成獨特的“綠色風景”,這是長慶油田大力推行植綠護綠生態工程的生動實踐。長慶油田鼓勵各單位在一線場站、油氣區生產道路等區域的宜林空地開展植樹造林,充分發揮減碳降碳、凈化空氣、保育水土等多重效能,目前已建成“中國石油長慶林”等10余處大型綠色屏障,每年新增綠地4500畝以上,油區總體綠化率達到95%。
逐“綠”不息 塑造和諧自然“大生態”
長慶油田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重要政治責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現代化工業文明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頭頂的藍天更多了。“以往原油生產過程中的伴生氣,出于安全考慮只能放空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現在經過綜合回收利用,實現了伴生氣的應收盡收、高效利用。”第五采油廠伴生氣綜合利用大隊宋小紅說到。目前,在長慶油田最大的伴生氣處理站,伴生氣日處理能力有4萬立方米,可生產輕烴48噸。近年來,長慶油田不斷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大力實施油改氣、煤改氣、輕烴提產等伴生氣綜合利用工程,立足黃河流域探索建立伴生氣“集氣-輸送-處理-綜合利用”完整體系,率先開展烴源氣驅試驗,讓伴生氣為頁巖油開發“補能”,同時全面推廣節能減排項目確保伴生氣應收盡收,實現零燃油、零燃煤、零火炬“三零”目標。
身邊的河湖更清了。銀川市城東的燕鴿湖基地不僅是長慶油田5萬多職工家屬的生活基地,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嘴鷗每年遷徙駐足的固定“驛站”。為了守好這一方凈土,長慶油田聯合城市水資源管理部門、環境治理專業技術團隊力量,通過推廣節水灌溉措施、優化改造排污系統、連通市政集污管網等多種舉措,持續改善燕鴿湖生態環境。此外,自2022年起,長慶油田開展“三年采出水水質提升”百站示范活動,督促各場站優化系統配套、強化日常運行管理、嚴格水質指標考核,并加強采出水管輸治理和水質監測,保障了采出水100%達標回注,實現“廢水全利用”。
腳下的大地更綠了。長慶油田持續加強固廢與土壤治理,一方面積極推行“小井場、大井叢、多層系、立體式、工廠化”建產模式,節約土地資源,守護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持續深化落實油泥壓濾、井下清潔作業、泥漿不落地等措施,開展廢棄場站治理全面檢測和治理,從源頭減少廢物排放、消除污染隱患。其中,泥漿不落地工藝先后經歷固化暫存、大罐沉降、資源利用三個階段,目前已在油氣田建設區域內全面實行,進一步提升了油氣田開發清潔化作業水平。
(責任編輯: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