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三江)的誕生地066基地被譽為“鑄造共和國脊梁的地方”,是三線航天事業寶貴的紅色資源和精神財富。近年來,航天三江黨委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不移履行強軍首責,站在“國之大者”的戰略高度做好文化保護管理工作,以066基地舊址被核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契機,通過“‘五個一’保護+開發”文化工程,將其塑造成為“展示航天軍工事業發展歷程的生動現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標桿課堂”“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精品課程”“紅色旅游的經典線路”,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保護一批三線航天建筑遺存
066基地舊址,作為三線建設時期的重要物質遺存,見證了航天三江篳路藍縷、苦難輝煌的發展歷程,是老一輩航天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整體搬遷至武漢、孝感后,大量三線建筑、設施空置在鄂西遠安深山密林。為保護航天遺址,大力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航天三江積極申報文物保護項目,2019年成功獲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文物認定、劃定保護范圍,600余畝重點區域被納入文物保護建設控制地帶,使舊址的珍貴建筑遺存得以完整留存和全面保護。
為加大保護力度,航天三江積極拓展保護渠道,主動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對接,2023年,將鐫刻著三線建設崢嶸歲月和歷史榮光的6臺工業老設備無償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截至目前,066基地舊址已相繼獲得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歷史文化遺產、首批100個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中央企業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中國航天科工“青馬工程”現場教學基地、湖北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宜昌市國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品牌和榮譽,為航天紅色資源保護開發贏得政策依據和發展機遇。
推廣一條三線航天文化研學線路
航天三江發揮企業黨校在黨員教育培訓、研學教育實踐等領域的優勢,實行“黨校+研學”工作模式,將承載三線航天文化的066基地舊址納入研學現場教學課程,將其作為航天系統開展主題黨日、研學實踐教育等活動的重要場所,通過拍攝視頻宣傳片、制作發展歷程宣傳畫冊、編制文化研學教材等,把史料轉化為教材,把現場轉化為課堂,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和載體。
依托航天三江黨校師資力量,在基地舊址建設黨校遠安教學點,選派專職講師進駐,推介以三線航天文化、航天精神、三江精神為內涵的研學線路,動員所屬單位、黨工團組織和協作單位到三線航天遺址開展主題實踐教育活動,打造在066基地舊址開展傳統教育、在孝感參觀“大國重器”生產制造現場、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體驗未來太空探索、在南京1865產業園領略民族工業文化、在衛星發射基地觀摩火箭發射的研學經典線路。
近年來,10所學校的近萬名學生走進基地,開展研學教育實踐活動,在教育部公布的“十三五”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教育項目績效評價結果中,航天三江研學基地,以國防科工板塊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全國優秀獎,以三線航天文化研學經典線路為內容的“黨校+研學”教學活動已產生品牌示范效應。
打造一張三線航天文化紅色名片
航天三江以打造國家一流三線航天文物保護單位為載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航天精神和紅色文化為“教案”,將基地舊址納入所在地——遠安縣旅游和宜昌旅游產業帶,融入詩畫遠安、魅力宜昌、錦繡鄂西、靈秀湖北旅游帶發展規劃,通過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不斷增強紅色傳統教育的鮮活性和多元性,使其有深度接地氣滌人心,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遠安打造航天動力之鄉和航天文化之鄉的新“名片”。
近年來,航天三江積極發揮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三線航天遺址在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旅游等資源優勢,將三線航天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串聯遠安古城、沮河國家濕地公園、鳴鳳山景區、董家花海等自然與文化景觀,將航天文化、三線文化融入遠安荊楚文化、嫘祖文化和傳統民俗中,使三線航天文化成為遠安縣域旅游的特色項目,逐步發展成當地紅色旅游路線的一張閃亮名片。
建好一批內涵豐富的“精神講堂”
航天三江加強紅色陣地建設,以紅色文化傳承引領“六地十二區”所屬企業的業務整合與文化融合,先后在武漢、北京、孝感三地分別打造具有標志性的“三江精神講堂、黃緯祿精神講堂、王振華精神講堂”,常態化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將紅色文化納入航天精神和新時期三江精神內涵,變紅色遺址為現場課堂。
組建三線文化工作專班,聘請對066基地發展歷史熟悉,具有三線建設情懷和豐富黨務工作經驗的同志,開展文章采寫、故事宣講和史料整理等文化研究工作。通過采訪130多位親歷者、見證者,整理史料26余萬字,匯編成《口述歷史》;與遠安縣政協合編《激情歲月》一書被國家圖書館收藏;借助融媒體平臺,刊發有關三線歷史和紅色文化文章百余篇,組織編寫《三江情懷》《三江歲月》等文化叢書,使紅色資源活化為可看、可聽、可讀、可續的黨性教育資源,再現紅色資源歷史“原味”。
從“巨浪”奔騰到“東風”浩蕩,從“鷹擊”長空到“快舟”飛天……老一輩航天人的故事在航天三江“六地十二區”傳頌,職工在“講解、追尋、緬懷、聆聽、體驗”中,深入傳承弘揚三線紅色文化,在文化認同中強化使命擔當,成為航天三江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和不懈奮斗的精神源泉。
形成一系列三線航天文化成果
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航天三江以“加強科學保護、開展系統研究、打造精品展陳、強化教育功能”為抓手,用好紅色資源、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資源融入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激活紅色資源,實現“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切實把三線航天文化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勝優勢,取得豐碩成果。
工業遺存得到科學保護。自航天三江工業遺存獲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066基地舊址大量建筑設施即被納入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的控制地帶,使三線遺址得到完整留存和科學保護。特別是航天三江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已建立密切聯系,一些使用長達半個世紀的工業老設備得以永久入藏,成為“活教材”,必將為傳承弘揚三線航天文化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文化價值得到充分挖掘。三線建設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和文化信仰,反映了中華民族選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道路,其蘊含的文化價值被挖掘并得到充分彰顯,展現出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對企業更好地加強國防教育、履行強軍首責,發揮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紅色基因得到永續傳承。總結回顧航天三江輝煌歷程與耀眼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終如一堅持和發揚三線航天文化,這是三江人對于航天未來、自身發展的艱辛探索,以及對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深層次思考的一個完整的記錄,也是對過去成功經驗的提煉升華,更是紅色基因得到永續傳承的生動實踐,必將為航天三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企業形象得到社會贊譽。三線航天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開發,使社會公眾走進航天企業,現場感悟航天人報國敬業奉獻情懷,激發全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精神。航天三江作為國之棟梁,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裝備與科技支撐,得到社會認可和廣泛贊譽。
三線航天是一部航天人在黨的領導下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波瀾壯闊的創業史,是一部“強心、育人、鑄劍”的報國史,更是一部譜寫“團結爭氣,艱苦創業,求實自強,改革創新”的三江精神的奮斗史。未來,航天三江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堅持保護與開發雙管齊下,推動三線航天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航天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王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