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充分體現出教育改革從局部、個別改革到系統性、全局性改革的特點。
在高等教育領域,我們將完善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機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突出聚焦三大類改革。
聚焦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提升——首先,要圍繞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建設核心課程、出版核心教材,建立實習和科研創新所需的基礎設施與實踐項目,加強師資隊伍培養。其次,面向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推進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同時推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第三,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加速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第四,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
聚焦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先要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提倡政策上和資源配置上的長期支持,實行長周期評價機制,使青年科技人才真正“十年磨一劍”。在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方面建立突破計劃;支持建設青年人才發展特區。
聚焦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首先,在大學科技成果技術轉移轉化方面,更加突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科技變革的目標導向。第二,加強創新機制和創新網絡建設,推進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第三,加強節點建設,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建立技術轉移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從而推動建立全國的技術轉移網絡。第四,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積極推進開放合作。
落實《決定》中對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各項部署,需要我們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發揚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一是著力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勞動習慣養成計劃、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等,做好學生近視防控,深入開展科學教育促進行動、青少年讀書行動等。
二是著力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積極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著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引導廣大教師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
三是著力發揮高等教育龍頭引領作用。深入部署和加強兩個“先行先試”: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高“適配度”上先行先試。
四是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聚焦破解產教深度融合這一本質難題,深化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試點、示范和標準建設,在校企雙向賦能、雙向奔赴,形成發展命運共同體、經濟社會與教育同步發展的良好生態,重塑職業教育發展新體制。
五是著力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加強國際教育科研合作,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擴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建好魯班工坊,不斷擴大中國教育“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