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人教育理念契合當下人才培養愿景,對常態的混合式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構建線上線下深度協同的混合式“整全”教學生態,設計啟、承、升、合教學環節,推進主題錨定、師生探究、合作創新、自我超越的教學流程,以一以貫之的教學活動及全過程評價促進聯結、轉化和超越。研究表明,該模式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全人教育;混合式教學;英語聽說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大發展戰略及偉大時代命題下,國家先后頒布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三全育人”等重要舉措,為未來的教學改革提出指導性方針。“全人教育”主張培養“整全人”,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契合當下國家提倡的三全育人戰略。此外,隨著教學手段不斷智能化,混合式教學已然成為新時期教學探索的主流趨勢。本研究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設計和實踐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三全育人、智慧教學新使命下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提供參考。
一、理論基礎
全人教育理念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強調“真正的學習涉及學習者整個人,而不只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該理念強調不應該將人看作一個被訓練的大腦,而應將其看作一個完整的存在,智識之外,還有身心、情感、精神的需要。其育人觀看重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完整性,非常契合當下我國素質教育的主張,如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完善人格”“開發人力”等。此外,其課程觀強調聯結(connection)、轉化(transformation)、超越(transcendence)。其中,聯結包括線性思維和直覺、身與心、知識領域之間、個人與社區、人與地球、自我與本性6大類;轉化強調課程的生成性,課程學習不是教師—學生或教材—學生的單向線性交流,而是所有要素之間的共同創造;超越是強調課程對學生靈魂的塑造。總之,全人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注重生命喚醒、意義創生,對當下教學具有指導意義。
二、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關注全人的教學目標設計
對標本校人才培養總目標,結合“重思辨、重交際”的專業培養新國標,本研究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2018)中口頭表達能力4-6級、聽力理解能力3-6級、語用能力3-6級,設立課程的語言及技能目標。同時,立足全人教育,結合美國P21學習框架(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Framework)制定能力與素養、情感與價值目標。其中,能力與素養目標注重鍛煉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思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4項核心能力;情感與價值目標對標靈魂塑造,強調培養學生博愛等關鍵品格。
(二)深度協同、相互聯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依據全人教育理念中對聯結、轉化、超越的強調,基于自建“跨文化思辨大學英語聽說”SPOC,依托學習通智慧平臺,設計線上線下優勢互補、深度協同的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包含啟(Initiate)、承(Advance)、升(Ascend)、合(Integrate)4個教學環節。啟為線上學習,是對單元主題的啟發及預備;承為線下環節,承接、推進線上學習;升通過高階性小組創意實踐活動進一步驅動線上學習;合表示學習內容的整合及線下互動中學生、教師、學習的充分聯結。4個環節,前后聯動、環環相扣,構成一個線上線下充分融合、深度協同的整體。
與以上4個環節相對應的教學活動分別是主題錨定(Theme Anchoring)、師生探究(T-S Inquiry)、合作創新(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自我超越(Self Transcendence)。主題錨定指學生學習線上與主題相關的基礎知識,為線下探究做準備。師生探究是師生多元互動的過程。米勒認為真正的探究(inquiry)應該跳出科學研究這種狹義范疇,主張學生用“自己豐滿完整的心靈與學科直接接觸”,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所有“認知、情感、身體、精神或美學體驗”都屬于探究范疇。合作創新以具有一定高階性及挑戰性的小組創新任務為導向,推動學生完成線上拓展學習內容,并能應用所學,嘗試合作創新。自我超越主要通過學生線下課堂成果展示、評價等活動,調動學生充分“留心”(mindful),實現知識的內化、心靈的啟發、自我的成長與超越。
線上線下相結合,啟、承、升、合深度協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主題錨定、師生探究、合作創新、自我超越的相互聯動,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解、應用、探究到創新的螺旋上升,讓學習從單向聯結走向多元互動,從工具性走向精神性。
(三)推動聯結、轉化、超越的混合式教學實踐
1.學生以任務清單為指南,完成SPOC基礎知識內容的學習。基礎知識包括詞匯風暴、場景對話、實境交際、相關聽力技巧和語音知識5大板塊,以視頻、音頻等方式為學生呈現主題涉及的基礎知識及技能,內容多為陳述性,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此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討論區進行學習筆記展示,在歸納、互動中有效學習。
2.學生帶著線上所學,轉入師生探究的線下課堂。教師立足線上學習內容,設計諸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演講等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深入探究主題,拓展線上內容并學以致用。
3.課后階段,教師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學習重點、難點及遺留問題,并據此設計挑戰性更高的小組合作創新實踐任務,促使學生帶著任務學習交流技巧和跨文化思辨兩個線上板塊的內容。其中,交流技巧板塊主要幫助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跨文化思辨板塊主要拓展主題所涉及的中西文化,幫助學生從跨文化思辨視角來理解主題。
4.學生帶著合作成果,來到線下課堂,進行集體成果展示、賞析與評價。學生會透過每一組或糟糕或精彩的成果,發現蘊含其中的智慧與品格、能力與素養,并進行反思,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強化所學、磨礪能力,以促進自我挑戰、成長與超越。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驅動,以線上學習為支架,以線下活動為靈魂,以評促學,高度追求線上線下相輔相成、深度融合,通過推動聯結、轉化與超越,實現學生的全人發展與課程的意義創生。
三、實踐效果與反思
教學實踐之后,先后選取4個實驗班,涉及水利、法律、旅管、管工等專業的大一年級本科生,分別從教學模式、內容、能力培養3個方面進行課程滿意度調查。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1份,其中98%的學生表示喜歡目前的英語聽說課,約88%的學生贊同目前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約91%的學生認為SPOC內容有利于助學;在能力培養方面,分別有96%、93%、89%的學生表示課程有利于提升合作學習、有利于提升自主學習、有利于提升思辨能力。
綜合分析,學生對混合式教學設計整體較為滿意。為確保教學行之有效,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以培養“整全人”為出發點。站在促進全人發展的高度,將學生看作鮮活的生命個體、將學習看作生命成長之旅,切實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教學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課程教學設計,高屋建瓴地深入思考課程教學目標,為整個課程教學提供提綱挈領的指導。
第二,線上線下的混合要以建立“整全”教學生態為目標,徹底重構教學。當前,混合式教學的重心已經不再是引入某種信息化技術手段,而是要深入探索線上、線下兩種學習形態在學習特征、功用、旨歸、手段等方面的不同,以優勢互補、相互協同的方式為學生創建最佳學習生態。
第三,重視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是混合式教學有效實施的關鍵。首先,要根據線上、線下學習環境的不同特性,在教學環節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所發揮的不同作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可以產生良好學習體驗的教學活動。其次,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情境的創造性、多元智能的協同性以及形式的多樣性。生動鮮活且有挑戰性的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學生的高質量參與是課堂教與學的動力和源泉。最后,要有連貫性。線上、線下以及課前、課中、課后的所有教學活動要一以貫之、彼此承接、層層推進,這樣既有利于線上線下學習的整合,又可以幫助學生在某一知識的學習或技能的掌握中產生累積效應,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第四,以評促聯結、促轉化、促超越。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運轉的“燃油”,可以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融入智慧手段、關注全人發展,健全評價體系,實施全過程評價,以同伴互評、自評、師生共評等方式,促進教學各要素之間的充分聯結。
參考文獻:
[1]安桂清.整體課程:面向21世紀的課程愿景[J].比較教育研究,2006(6).
[2]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語教育中的現實化[J].外語界,2014(5).
[3]人民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