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學習圈是以學生的具體體驗為重點,以反思和行動為媒介,實現知識領悟的一種經典教學方式。為了提升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的教育教學效果,應注重體驗式學習圈理論的具體運用。即創設嵌入式體驗場景,增強體驗針對性;強化議程設置,引導對話式反思;注重載體拓展,豐富體驗維度等,從而整體提升教育教學實效,幫助留學生實現從具體體驗到文化領悟的升華。
關鍵詞:中國文化課;體驗式學習圈;情境創設
來華留學教育是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面向來華留學生開設中國文化課程,是留學生感知中國、認識中國、認同中國文化的“第一扇窗”,也是加強對外傳播、向來華留學生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并圍繞加強對外傳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教外〔2018〕50號),將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列入人才培養目標,將“中國國情和文化體驗”列入教育教學重要內容。為貫徹黨中央精神和教育部要求,當前,我國大部分招收來華留學生的高校均已開設中國文化課程,初步構建了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程體系,并探索開創了相關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建設成效。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客觀問題,如課堂講授多、現場體驗不足,教學情境創設缺乏真實場景支持,導致實踐體驗效果不佳,且知識的轉化和應用效果不夠明顯等。因此,緊密結合體驗式學習圈的理念,探索并構建基于體驗式學習圈的中國文化教學模式,對于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體驗式學習與體驗式學習圈理論
體驗式學習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便開創了“觀游之教”的治學和育人模式?!抖Y記·禮運》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笨鬃拥摹爸健薄爸巍闭求w驗式學習的生動寫照。古往今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教學文化,中國均崇尚“實踐出真知”的原則,強調“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等觀念。
就教育教學理論而言,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正式的教學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家大衛·庫伯在《體驗學習:體驗——學習發展的源泉》一書中提出的。體驗式學習圈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知識的習得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這一過程可分解為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況和主動實踐四個環節。庫伯強調,體驗意義的真正實現,首先需要通過實際覺察來獲取直接經驗,這一過程被稱為“感知”。隨后在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使具體的體驗深入人心,并借助概念解釋或符號化印記形成領悟。他認為,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只有實現感知與領悟的統一,才能真正獲得對某一事物的體驗意義。而要實現從感知到領悟的跨越,還需要通過體驗的意義轉換,即一方面通過反思觀察對具體體驗進行加工,另一方面通過主動實踐對體驗觀察予以驗證。
二、體驗式教學圈理論應用于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中的適切性
(一)親身實踐是來華留學生領悟中國文化魅力的基本前提
從來華留學生接受中國文化教育的基本學情來看,一方面,跨文化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壁壘是中國文化課教學的天然障礙。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單純的理論教學和知識傳授往往只能停留在知識的灌輸上,而無法真正觸動來華留學生內在的思考,更難以促使他們形成對中國文化的主動認知。另一方面,由于語言上的障礙,來華留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難以真正融入中國的具體生活實踐。如果不通過有組織的情境創設來強化他們的實踐體驗,將難以實現從感知到領悟的意義轉換過程。
(二)實踐體驗與知識講解相結合能夠促進領悟的深化
體驗式學習圈強調在具體體驗基礎上進行反思與觀察。在實際教學中,課堂展示中國文化的風貌與特色能夠激發留學生的興趣并引發思考。但如果僅限于此,必定會限制留學生對興趣和問題的進一步探索。因此,這就需要通過實踐體驗的情境創設來增強留學生的自主學習體驗。讓留學生帶著興趣和問題在實踐中進一步體驗,能夠促進其自主收集資料,并進行必要的主動觀察來予以回應,從而幫助他們主動地開展了解、認識、探究、反思、討論等學習行為,在知識講授和體驗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的領悟。
(三)創造應用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實踐
一方面,體驗式學習圈教學模式在知識講授的基礎上,進一步創設直接經驗,強調在“學中做”的過程中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幫助留學生建立知識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系,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更廣闊知識體驗的需求。另一方面,體驗式學習圈重視體驗后的引導性思考。教師在設計具體的實踐體驗活動后,應進一步組織課堂討論,通過議程設置來引發留學生的深入交流,幫助留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見解,并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他們自主實踐的進行。
三、優化中國文化課體驗教學的路徑探索
(一)創設嵌入式體驗場景,增強體驗針對性
體驗式學習是課程教育教學的一種手段,也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能脫離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大綱范圍,避免體驗缺乏針對性。在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的體驗場域選擇上,應以教學大綱中講授的內容為基本場域,并與講授的遞進層次緊密結合,采用“嵌入式”體驗場景。例如,在講授中國服飾文化章節后,可以相應地設置服飾文化博物館體驗教學單元。通過理論與實踐遞進式的內容安排,引導留學生通過觀察、參與、探究等方式,深化對服飾文化的具體體驗,并進一步上升為文化領悟。另外,在創設嵌入式體驗場景時,應堅持以興趣和需求為導向,幫助留學生形成“最優初體驗”。當學習者進入這些具體場景時,教育者應關注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結合體驗場景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符合留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的情境單元。最后綜合應用講解、展示、角色體驗、情景模擬、知識再現等多種教學方法,深化留學生的切身體驗。
(二)強化議程設置,引導對話式反思
體驗式學習圈理論在理論建構上強調以具體體驗為邏輯起點,同時著重指出體驗意義的轉化離不開反思的過程。這意味著僅僅依靠“體驗”并不能完整建構留學生對某一知識的具體領悟,而是需要具體體驗與反思觀察的深度融合。在實際教學中,要么過于注重理論,忽視實踐,導致認知與實踐脫節;要么過度強調實踐體驗,卻忽視了體驗后反思的“后半篇文章”,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的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反思環節。具體而言,一是要重視議程設置。教學設計和實施者應在體驗教學中仔細觀察并記錄留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形成的感悟等,結合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和目標,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議程設置。二要注重主題角色的轉化。在觀察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但在體驗式教學后的議程設置環節,則應強調以教師引導為主體。通過引導式對話反思,教師可以幫助留學生將對中國文化的感性體驗轉化為理性認知,并在討論中深化理解。
(三)注重載體拓展,豐富體驗維度
在針對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體驗式教學中,載體的選擇和應用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內容載體方面,以往的教學更多側重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如建筑、飲食、音樂、舞蹈、書法、傳統節日等。這些載體固然具有天然的優勢,是對中國文化深度詮釋的最佳選擇。然而,他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與當今時代世界交往交流日益緊密相關。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元素已被許多外國留學生所熟知。因此,在具體教學中,除了精心運用好常見的傳統文化載體外,還需多元挖掘內容載體。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的結合上,應加大教學內容開發的力度,精心創設相關情境,向留學生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展示中國精神譜系的獨特魅力。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相結合,推進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另外,在體驗式教學的技術載體上,應與時俱進,積極開發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體驗式教學中的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多維度地豐富留學生的體驗,還能向他們展示中國科技創新的速度,加深留學生對創新中國、現代化中國的理解和認知。
參考文獻:
[1]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二四年新年賀詞[J].統一論壇,2024(1).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黃超,郭橦霖.習近平對外傳播思想初探[J].河北學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