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要: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創設一種有利于探索研究的情景,通過師生雙方的的自主合作與互動,開展一種對課程的研讀、發現與探究活動,強調全體學生的全員參與,鼓勵學生采取多樣化的學科探究活動,強調研究過程中學生的親歷與實踐,突破教材與課堂教學的局限,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發展能力,進而獲取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面向實踐、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建構開放式的研究課堂,是一種強調個人親歷與發現的一種創造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體驗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在師生愉悅的探究活動中共同完成對知識系列的建構。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創設;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創設一種有利于探索研究的情景,通過師生雙方的的自主合作與互動,開展一種對課程的研讀、發現與探究活動,主要通過課題的建構及目的意義的確定來開展一種綜合性探究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特別重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的要求,研究性學習以實際問題為載體,以課題的建構為主線,加強各學科知識的運用與整合,在建構課題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可行性原則、生活性原則、整合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全面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學習活動,為學生日后的進一步研究和學習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學情境的創設
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的主題探究活動,研究性學習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只有創設情境學生才能開展有效的研究活動,完成對主題的探究。主題探究活動包括情境的創設、主題的確定、探究的實施、活動評價等四個方面,探究主題的實施由學生組成的若干個探究小組來執行,由師生共同親歷整個實踐與探究過程,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豐富的教育資源,走進社區、走進生活。對主題資源進行充分的論證與探究,在實踐中積累知識,在學習中尋找方法,在挫折中總結經驗,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情境的創設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創設,其目的是將教學內容轉化為一個趣味性的探究話題提出來,以此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學情境既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又是喚起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無形動力。我們之所以創設教學情境,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課程的探究與學習之中。教學情境創設質量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探究活動的成敗,它是研究性學習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驟。
二、探究主題的確定
探究主題就是探究活動的主要研究對象,探究主題是這個探究活動的核心,它直接關系到整個探究活動目標與任務,我們要“研究什么、學習什么”等一系列的問題,均與研究主題有密切的聯系。怎樣確定主題將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確定過程需要師生全員參與,對于課題的確定需要進行科學的論證,需師生自主擇題,共同探討。一般來說,由于高中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與實踐經驗仍相當的有限,進行主題的選擇時應實事求是,量體裁衣,研究主題范圍過大則不利于實際的操作,違反中學階段的可行性原則、生活性原則、整合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從而導致研究過程半途而廢。研究主題范圍過窄,則浪費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財力,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會造成研究過程縮短,過程虛設,產生研究效率低和課程效率低下等問題,從而無法引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興趣。因此,探究主題的確定需要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定位,應圍繞著適應性、可行性、開放性、生活性、整合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課題原則來完成研究主題的建構。
三、主題研究活動的實施過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對社會與生活的親歷與體驗,其探究過程既是確定實施計劃的過程,也是小組分工合作的探究過程。就探究性學習的方式而言,它是一個全員參與,小組實施的探究過程。強調的是個人與團隊合作的高度統一。我們在“映射與對應”這個課題中,了解自身映射與一一對應的關系,了解集合的概念,函數的三大要素: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法則,是變量x所要依照的變化規則,就是f的表達式(也即函數f)。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課題。自主擇題完成后,緊接著就是制定探究計劃,列出實施任務的具體步驟,確定小組成員,落實具體任務,限定探究的時間及空間,選用具體的探究方法。如咨詢法、調查法、閱覽文獻法、網上查詢法等,實現對探究性學習的探究。為了實現和確保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各探究小組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出探究活動組組長、小組發言人、文件的記錄員等,選出與本探究任務相符合的專業引領教師,確保探究活動在合理和正確的學術范圍內實施,保證探究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
四、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有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兩種,按照研究性學習重過程的教學理念,在研究過程中多采用過程性評價,主要用于評定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參與度、積極性等,用于對其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目標維度進行評價。以評定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哪些技能,采用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與合作程度進行評價,同時還對其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哪些個人的經驗、獲得哪些感悟等進行充分的評價。意在檢驗學生采用什么教學手段,形成哪些能力,關注問題的解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