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暉
摘 要: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給現代教育注入了充沛的發展動力,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新思維,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文章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信息化教學為研究背景,基于情境創設進行教學創新,實現信息技術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融合”,旨在為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情境創設;信息化教學;融合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原則
1.任務由淺入深的原則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培養學生該學科學習的綜合能力,在設計教學任務的時候,應該始終堅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力求教學內容層層推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能力、接受能力進行調整,保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任務的有效性。教學任務由初級到高級,由高級到綜合,不斷實現對學生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力爭對每個學生都進行有效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
2.在做事中學習的原則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注意凸顯學科特點,講究實用性。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切切實實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素養。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任務型教學中應該始終堅持“在做事中學習”的設計原則。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做事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并采用多種方式來展示自我,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與傳統課堂“灌輸式”的教學相比,基于情境創設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品嘗到完成任務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使其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
3.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是指在教學中目標讓學生定、問題讓學生提、活動讓學生做。目標讓學生定是指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多調查了解學生的學情、基礎;問題讓學生提是指在教學中摒棄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發揮出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活動讓學生做是指在教學活動中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實現有效的教學合作、探究、實踐、體驗。
二、教案設計與編制思路
通過分析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結合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以及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品德與社會》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解讀與分析,確定出教學內容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基于情境創設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應該著重考慮以下三點要求:一是深刻分析教材內容,把握教材核心元素,以教材為藍本積極尋找情境創設需要的方法、內容,利用互聯網技術尋求教學情境需要的文字、圖片、影像資料等,為創建品德與社會教學情境做足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教學核心,充分凸顯學生在情境教學中的重要性,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并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學習;三是在編排課后作業練習時,著力編制拓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各種訓練,并引導、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去查詢相關的資料,為下一次課做好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與學生身邊的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關資料時,一定要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留心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行為方式等,進而隨時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和補充。同時構建網上學習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視頻等教育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即使是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也能夠較好地掌握相關的教學內容。
三、基于情境創設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信息化教學方式實踐應用
1.角色扮演類情境創設
角色扮演類是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虛擬出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扮演某個角色,通過角色的言行舉止完成情境轉變。例如,在學習《誠信是金》這一課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建具體生動的故事情境:一個年輕人在人生路途上艱難跋涉,前行遇到一個渡口,因為渡船載重有限,年輕人需要將自己背負的五個包袱“健康”“美貌”“ 誠信”“機敏”和“才學”拋棄一個才能夠平穩渡過渡口。學生通過扮演這個年輕人角色,根據自己的道德觀念進行判斷,選擇拋棄五個行囊中的一個。如果拋棄了看似不重要的“誠信”,那么渡船會立即沉沒,年輕人立即死亡。通過情境創設和角色體驗,讓學生明白如果離開誠信,那么即使擁有健康的身體、出眾的才學,最終也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角色扮演類虛擬情境可以為學生們營造多種選擇的環境,不同的選擇帶來不相同的結果。如果角色扮演者在虛擬情境中做出了違背道德原則的錯誤選擇,那么就會受到相應場景的懲罰。如果誠信低于某個臨界點,那么本次游戲就會結束。學生們為了獲取繼續游戲的權利,就會不斷做出正確的選擇,明辨是非,做有道德的事。因此,角色扮演類虛擬情境能夠讓學生們在輕松有趣的活動游戲中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
2.實驗類虛擬情境創設
實驗類虛擬情境是針對真實環境下無法進行的內容進行實驗,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安全防護意識。在實驗類虛擬情境中,體驗者將會面臨生命危險,如果采取不當的措施,將會被困在危險情境中不能逃脫。例如,以《當危險發生的時候》這一課為例進行實驗類虛擬情境創設:主人公東東在家里做作業的時候,突然聞到刺鼻的煙味,打開房門后發現樓道起火,濃煙滾滾。在虛擬情境下,學生就是主人公東東,通過鼠標和鍵盤控制東東的行為和具體路線。在規定時間內,東東每一項選擇的做出都和不同的分數對應,如果選擇正確則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選擇錯誤則扣除相應的分數。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很容易學習、掌握到正確的逃生操作,養成良好的安全保護和危險逃生意識,并在危險發生之時,能夠有效地保護自身。
3.游覽類虛擬情境創設
游覽類虛擬情境創設是指通過計算機虛擬計算構建一個虛擬的游覽場景,并且提供多種游覽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場景、游覽路線,進而在不同的選擇中學習不同游覽場景知識。
四、總結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可以使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豐滿、有血有肉,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使學生主動走進學習,主動發展自我。在教學中引入場景創設方法既增加了授課的生動感,又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這一方法可以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予以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寅龍,李前進,李志祥,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方法及評價要點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6):15—18.
[2]張 杰,張曉蘭,張 英.《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教學設計——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探究[J].中小學電教,2007,(3):48—49.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臺江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