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積極響應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以精準思政理念為引領,依托各方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從數據資源整合應用到學生畫像的精準識別。結合“三全育人”機制一對一精準定制學生個人生涯成長體系,以“十大育人評價體系”為育人保障,探索構建“精準識別—精準定制—精準保障”的三級聯動生涯規劃教育育人體系,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精準育人目的。
關鍵詞:精準思政;數字賦能;生涯規劃教育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指出,要強化精準思政、數字賦能,著力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高校要健全完善分階段、全覆蓋的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體系。當前,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理論化、方式單一化、指導斷層化等問題,傳統“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因此,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亟須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方式轉變,遵循精準識別、精準定制、精準保障的發展要求,真正實現讓數據驅動生涯規劃教育由“漫灌”轉變為“滴灌”。
一、高校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高校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集中于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解決途徑等方面。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對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學術界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高校精準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張甜甜提出要善于運用大數據優勢處理在開展思政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按照精準供給、精準實施、精準治理的原則精準開展思政工作。劉緒平認為開展精準思政教育時,要以精準供給思政教育資源為突破口,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黃文林利用教育大數據資源,提出了服務于高校精準思政工作的學生畫像方法,包括學生畫像的數據資源內容、分級標簽體系和模型建立方法等。
精準思政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精準化開展教育、管理、服務、評價和改進等一系列活動。精準思政通過“精準滴灌”解決了傳統“大水漫灌”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提高了高校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然而,目前將精準思政應用到生涯規劃教育中的研究和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將精準思政、大數據技術與生涯規劃教育深度融合,提高生涯規劃教育的“精度”和“準度”,推動生涯規劃教育在精準思政的助力下提質增效,是當前高校生涯規劃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三級聯動生涯規劃教育育人體系的建構探索
依托精準思政理念,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研究以學生精準畫像技術為紐帶,以“三全育人”機制為行動指南,以“十大育人評價體系”為保障的三級聯動生涯規劃教育育人體系(如圖1所示),實現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主客體精準對接,建設讓數據留下來、聯起來、用起來的“精準育人”數據平臺,實現大學生成長的即時追蹤、可視呈現、精準預判和個性引導,有效提升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聚合力、供給力和精準度。
(一)數據賦能,精準識別
1.數據收集。收集、抓取、匯總學校二級學院和各職能部門管理的服務器和數據庫中各類學生定性和定量數據,包括基本信息類(家庭情況、高中檔案信息)、行為表現類(餐廳消費、宿舍校門門禁信息、上網數據、心理測評數據)、學習能力類(課堂出勤簽到記錄、學習成績表、圖書館借閱記錄、第二課堂成績單),通過對各類信息數據的索引匯總、提取分析,實現對學生學習生活軌跡的挖掘、收集和記錄,搭建精準數據庫。
2.數據處理。因收集匯總的數據來源復雜,存在結構雜亂、數據重復、數據失真等問題,數據的不準確性會影響后期數據計算解析,進而影響畫像的精準性。因此,要充分利用智能算法技術在數據處理、統計分析、建模預測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獲取的各類繁雜的數據資料進行匯總、抽取、過濾、清洗、篩選、建模,清洗過濾無用信息,保留有價值的數據資源,探究分析數據背后隱藏的規律。
3.精準畫像。學生畫像是通過分析各類學生定性和定量數據,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可視化呈現的方法。在形成精準畫像前需要利用標簽體系對學生各項特征進行描述和刻畫,畫像標簽需要分析學生畫像需求屬性并用相應的功能標簽闡釋該需求。因畫像需求屬性的復雜性,標簽往往是多維和多級的,標簽體系也就形成了涵蓋一級標簽、二級標簽、三級標簽等的標簽樹。按照各標簽的權重占比對各級標簽進行賦分,運用加權算法計算出畫像標簽值,從而對學生的畫像進行量化分析,最后通過高校信息化服務平臺的畫像可視化模塊呈現出來。
(二)三全育人,精準定制
“三全育人”是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將大數據技術與“三全育人”機制融合賦能,通過構建“運行—評估—改進”的監測管理系統,提升學生培養過程中的質量監督和風險預警,量化評估精準畫像綜合評價體系,實現高校對學生發展全過程治理的數字化、決策分析的科學化、監督檢查的過程化,從而一對一精準定制學生個人生涯成長體系。
當前,很多高校因缺乏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導致不同職能部門管理的服務器和數據庫不能共享,無法有效整合、應用數據資源。高校可在保護學生個人隱私和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的基礎上,通過頂層設計將所有部門育人要素納入“育人共享數據庫”,形成全校師生共建共享共用的“一站式”數字育人新平臺,推動教育數據協同聯動,形成全員育人的強大合力。
高校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要堅持全程化原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特點將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覆蓋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節,構建全過程育人完整鏈條。大一年級注重入學適應教育和專業教育,引導新生了解專業和大學生活,喚醒學生職業生涯意識。大二年級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拓展專業技能,探索職業興趣,初步確定生涯發展目標。大三年級明確未來職業發展目標,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大四年級根據學生職業目標,分類開展就業指導,精準幫扶,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同時,高校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度挖掘學生培養過程中“五育并舉”的成長發展數據,構建學生培養系統基礎平臺,通過既定規則或算法生成學生綜合素質精準畫像。整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等育人平臺,實現生涯規劃教育內涵式發展,形成全方位、數字化、智能化育人體系。
(三)十大育人評價體系,精準保障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
學生個人生涯成長體系要結合高等教育實際,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以十大育人體系為評價導向,探索建立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十大育人評價體系,以可量化的定量評價指標為基礎,實現育人成效可評價,保障精準育人落到實處,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
十大育人評價體系中各評價體系既有區別又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既要最大限度發揮各評價體系的功能,又要堅持“多管齊下、合力育人”的整體性原則,強化頂層設計,聯合高校各部門探索構建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的一體化育人評價體系,切實有效地將十大育人評價體系中的各個體系整合起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崔邢,張秀榮,劉杰.構建高校大學生“一育二探三升四幫”的職業生涯規劃成長體系[J].山東青年,2020(10).
[2]張瓊,高盛楠,李玉純.大數據技術賦能高校精準思政的重要價值與實踐進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6).
[3]王淑珍.精準化背景下高校生涯規劃教育的現實困境及突破路徑[J].高教論壇,2021(6).
[4]張甜甜.大數據時代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路徑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2(2).
[5]劉緒平.精準思政: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4).
[6]黃文林.基于學生畫像分析的高校精準思政探索[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
[7]孟凡婷.精準思維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4).
[8]郭佳.“十大育人”理念下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育人體系的建構[J].教育教學論壇,2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