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責任與義務,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生態道德觀念,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將生態理念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一書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從生態文明觀的角度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從價值定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多個角度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較強的運用與推廣價值。該書設置了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篇章,從生態文明觀教育開展的原因、意義、開展現狀、開展方法與策略等角度進行研究,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全書共分為四篇進行論述。第一篇介紹了生態文明觀的相關理論知識,基于具體的研究背景得出生態文明觀倫理形塑概念,并開展結構分析。第二篇重點探討了生態文明觀倫理形塑的相關理論,并與生態倫理教育的相關內容相結合,進行綜合論述,從理論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了生態文明觀倫理形塑的相關思想資源,重點討論了生態文明觀倫理形塑的重點工作。第三篇的研究重點在于開展中國公民生態文明觀調查,從事實角度出發分析當前中國公民生態文明觀的建設現狀,以數據化的方式探討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意義。第四篇提出構建生態倫理教育體系,從具體的相關背景與問題出發,研究生態倫理教育體系概論,可為生態理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系統的理論支持。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中的以上研究內容,生態理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高校應將生態文明相關課程納入思政教育體系,利用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生態知識,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運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與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組織學生參與環保志愿服務、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生態理念的理解與認同。對思政課教師進行生態文明相關培訓,提高教師的生態素養和教學能力,為生態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構建包含生態文明觀念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生態意識、行為表現等進行全面評價,激勵學生自覺踐行生態理念。
同時,應當注重教育方法的靈活多樣性,在課堂教育、理論宣傳的同時,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注重課堂教學的豐富性、活潑性、多樣性,聯合運用多項調查數據與生態文明建設案例促進教學,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或者引導學生自發進行實踐,對高校青年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學的跨學科教學,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觀。當前我國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跨生態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這一背景之下,要求高校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要求教師對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具備較強的認知度,能夠構建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在思政教學工作中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理性消費理念、文明消費理念,能夠自覺維護生態文明。要求教師聯合運用多種教育手段,能夠擔當起生態文明教育的任務。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有效地將生態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培養出更多具有生態文明觀念與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2021SJB1276)
書評人簡介:花 佩,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