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8.6歲。與此同時,患有常見疾病、慢性疾病的比例較高。因此,學會與多種疾病相處,掌握正確的健康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常見病與多發病的識別
常見病種類
常見病種類繁多,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炎、貧血、痔瘡等。這些疾病往往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因素等密切相關。
多發病特點
多發病通常指在一定時間內,某地區或某人群中發病率顯著增高的疾病,主要有以下特點。
(1)群發性:在同一地區或人群中集中出現。
(2)病因復雜:往往涉及多種因素,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3)預防難度大:由于病因復雜,難以完全消除其發生條件。
預防策略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保持飲食均衡,控制總熱量攝入,減少鹽、糖、油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比例。
(2)適量運動:根據自身體質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等,保持每周至少150 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3)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是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應盡早戒煙,限制酒精攝入。
(4)充足睡眠:保證每晚7~9 h的睡眠,避免熬夜。
定期體檢與篩查
(1)常規體檢:提倡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
(2)專項篩查:針對特定人群和疾病進行專項篩查,如乳腺癌、宮頸癌的篩查,高血壓、糖尿病的早期發現等。
心理調節與情緒管理
(1)保持積極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學會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
(2)心理咨詢: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時,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和幫助。
常見病與多發病的全科診治思路
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包括感冒、喉炎、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氣管哮喘等。
(1)診斷思路:全科醫生在接診呼吸道疾病患者時,會首先詢問病史和癥狀,如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隨后,通過體檢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胸片或CT等)進一步明確診斷。另外,還需進行肺功能檢查,通過評估肺通氣功能、換氣功能、彌散功能、支氣管激發試驗、殘氣容積等,確保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的有效性。
(2)治療原則:對于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等,藥物治療是核心。常用的藥物包括支氣管擴張劑(如β2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藥、茶堿等)、吸入糖皮質激素等,旨在緩解氣流受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除了藥物治療,還需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對于輕度至中度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康復訓練是重要的輔助手段,包括呼吸肌鍛煉(如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自行車等),以增強呼吸肌功能,提高運動耐力。
胃腸道疾病
胃腸道疾病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疾病類型,如胃炎、胃潰瘍、腸炎等。
(1)診斷思路:全科醫生在接診胃腸道疾病患者時,會關注患者的飲食習慣、排便情況等。通過胃腸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等手段來明確診斷。
(2)治療原則:胃腸道疾病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旨在緩解癥狀、促進康復并預防復發。對于早期胃癌、食管癌、結腸癌等,可以通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進行切除,避免傳統手術的創傷。對于胃潰瘍出血、胃腸道血管病變等,可以通過胃腸鏡進行高頻電凝、熱凝或注射止血劑等方式進行止血。除了治療措施外,還需進行日常生活方式調整,如避免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少量多餐等,以減輕胃腸道負擔,促進消化吸收。
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類型,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
(1)診斷思路:全科醫生在接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時,會關注患者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并通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手段來評估患者的心臟功能。其中,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心腦血管疾病的嚴重程度,并指導治療。
(2)治療原則:心血管疾病往往需要綜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鍛煉、心理支持等。
內分泌疾病
內分泌疾病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常見。
(1)診斷思路:全科醫生在接診內分泌疾病患者時,會關注患者的血糖、甲狀腺激素等指標,并通過相關檢測明確診斷。
(2)治療原則: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藥物治療、胰島素注射等治療措施,同時配合控制飲食、增加運動等生活方式的調整。
“智”取健康:綜合健康管理
(1)克服悲觀情緒:一方面,要遵醫囑合理用藥控制病情;另一方面,要正視和接受自身的健康狀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優化生活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在“管住嘴”方面,不必過分限制飲食種類,只要控制好總量和比例即可;在“邁開腿”方面,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強度。
(3)精準管理自身健康:利用健康自測點或家中設備定期監測體重、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標,并做好記錄。此外,要定期進行體檢,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
(4)智能穿戴設備:利用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穿戴設備,實時監測心率、血壓、步數、睡眠質量等健康指標,并通過數據分析,獲得個性化的健康建議。
(5)遠程醫療平臺:患者可通過手機或電腦上傳健康數據,醫生遠程查看并給出診療建議,減少患者就醫時間和成本。
(6)精準化的風險評估與預警: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健康數據,利用機器學習算法,識別出潛在的健康風險,并建立基于大數據的預警系統。當患者的健康數據出現異常時,及時發出預警信號,提醒患者和醫生采取干預措施。
(7)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為每位患者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記錄其健康狀況、診療記錄、用藥情況等信息,為個性化健康管理提供依據。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和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飲食調整、運動建議、心理干預等。
(8)多層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利用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線上平臺,發布健康知識、疾病預防信息、健康管理技巧等內容,增強公眾的健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