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血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運轉的動力和物質基礎,氣賴血生,血載氣行,經絡遍布人體,奇經八脈貫通氣血,目珠視物辨色同樣也依賴于氣血榮養。當歸四逆湯一方最早出現于《傷寒論》,是針對厥陰傷寒表實證的處方,有溫經散寒、補血通脈的功效,在內、外、婦、兒等多領域均有獨特應用。名醫陳達夫教授曾用其治療眼科疾病“聚星障”,結合具體典型案例,分析陳氏運用當歸四逆湯治療眼科疾病的臨床經驗,深刻理解此方含義并對其臨床應用進行更深刻的探索,明確當歸四逆湯在厥陰傷寒表實之眼病的臨床運用依據,拓寬當歸四逆湯治療眼病的思路。
關鍵詞:眼病;當歸四逆湯;氣血;異病同治;足厥陰肝經
當歸四逆湯最早可追溯到醫圣張仲景所著的經典醫書《傷寒論》中,這一方劑歷經數千年,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足見其療效之卓越和醫學價值之深遠,被視為治厥陰傷寒表實的有效方劑。當歸四逆湯方證又被稱為當歸四逆湯證,主要作用是溫經散寒,補血通脈。方證主癥為四肢冰冷,發紫,疼痛劇烈,脈細者[1]。眼科病癥主治證候為素體陽氣不足,風輪起翳障,白睛紅赤梗痛,顛頂部脹痛欲裂,手足時冷復熱等[2]。陳達夫《中醫眼科六經法要》記載:“厥陰風證,頭如斧劈,虛與寒痛,僅在顛頂。若病人有此頭痛,而風輪隨起灰白色翳膜,白珠紅赤梗痛,手足時冷復熱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其中詳細描述了厥陰風證目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及方藥,但未對這些信息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討論[3]。主要從氣血及其特性、厥陰經循行經絡學說理論,結合驗案,剖析當歸四逆湯在眼科疾病中的應用。
1肝臟-足厥陰肝經-目-黑睛的關系
很多研究認為肝臟和眼睛可通過代謝、氧化應激、炎癥等多種途徑相關聯,并提出“肝-眼生物軸”等概念[4~5]。《靈樞經·脈度》云“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6]。《中藏經》指出肝病可導致目的病變“肝病則頭痛,目眩……肝中熱則喘滿多怒,目疼腹脹,眼赤,視物不明。”眼為肝之竅,肝的氣血充盛流暢,目方可視物清明。若肝陰、肝血不足,則易出現兩目珠干澀、視物模糊、目眩、目眶疼痛等癥。由此可見,維持良好的眼部視覺功能,離不開肝血的滋養和肝氣的順暢疏泄。
經絡理論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是人體內氣血循行的通路,具有溝通和連接表里、臟腑、器官的功能。《靈樞經·經脈》中記載“ 肝足厥陰之脈……上入頏顙,連目系”,其中明確指出肝與目之間通過足厥陰肝經溝通內外的功能,實現了生理及病理方面的緊密聯系,十二經脈中,唯有肝脈以本經上連目系,且目為肝之外候,故肝與目的關系尤為密切,因此對肝臟及足厥陰肝經進行診治在治療眼部疾病中顯得尤為關鍵。
目的視物功能不僅依賴于肝血的滋養,還需要五臟六腑之精氣的濡養和支持。根據《靈樞經·大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肌肉之精為約束”,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與理論研究將這一理論進一步總結為著名的“五輪學說”,豐富了中醫眼科相關理論。五輪學說認為眼部黑睛屬肝,肝主風,故稱黑晶為“風輪”,又稱黑晶、烏珠,肝與膽相表里,故黑晶疾病常與肝膽相關。因此,從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而言,針對黑睛疾病對厥陰經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是有跡可循的。
2當歸四逆湯的內涵
2.1 當歸四逆湯組成
《傷寒論》[7]記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四逆湯方:當歸三兩,桂枝三兩,白芍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2 當歸四逆湯方義
當歸四逆湯選用桂枝湯摘去生姜,倍用大棗,再加當歸、細辛、通草重組而成。方中當歸功擅補肝養血以行血,搭配益營養血之白芍,二者合用以共奏補血行血之功,進而使肝血充盛。桂枝、細辛,辛溫,溫通經脈、發散風寒以通陽,通草入血分而通行血脈;桂枝、白芍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發散表邪,三藥合用可通暢營衛氣血、散在表之風寒。炙甘草、大棗合用可溫通中焦脾胃,固守中土,從而使津血生化有源以滋肝血。厥陰經感受風寒之邪于眼部侵犯角膜可發為淺層角膜炎,現厥陰傷寒表實之證。諸藥合用,可達養血通脈,溫經通陽、發散風寒之功。當歸四逆湯治療厥陰傷寒表實之眼病,在于其可通暢厥陰血脈,散肝經風寒,補肝經之虛,泄厥陰邪實,則諸證自除。
2.3 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補血通脈
機體發病主要源于正虛和邪實兩方面。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外邪則是疾病發展的重要誘因。兩者相互作用,影響疾病發生和發展。“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中醫預防疾病的基本原則,因此在與疾病抗爭中應格外重視培補人體正氣[8]。
當歸四逆湯組方亦非常重視固護脾胃功能,方中炙甘草、大棗二藥皆入脾胃之經,其味甘平,均有補益脾胃,緩和藥性,護守中土之功,因此《傷寒論》中炙甘草、大棗二藥合用扶正以保胃使用頻率最高。此方用桂枝湯中2倍劑量的大棗,通過增加大棗的用量充分發揮其溫養后天之本的功效。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之功,為補益氣血常用的中藥之一;芍藥味酸、苦,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之效。方中當歸配以芍藥共奏補肝血,行血脈之功。
結合陳達夫的《中醫眼科六經法要》,分析當歸四逆湯治療淺層角膜炎的相關內容可知,角膜位居眼球之表,易受外邪侵害。風寒之邪客于厥陰,衛氣浮盛于外而受邪,導致衛氣不固,營陰不守,衛氣內伐,厥陰經氣逆亂,邪氣阻塞目中玄府,目竅失去濡養,營衛失衡,導致氣機受阻,氣血津液升降出入受阻,進而導致目竅功能受損。當歸四逆湯中桂枝,味辛、性溫,功擅散寒溫脈。細辛,辛、溫,在外可溫經通脈、在內溫養五臟,助桂枝增加陽氣,有促進陽氣的循行及溫煦的功效。通草有利關節、內通竅、外通營之效,入血分而通行血脈,助桂枝溫通經脈。桂枝、白芍的配伍以通行營衛,散在表之風寒。當歸四逆湯旨在調脾胃,補肝血,通營衛,發散厥陰風寒之邪,使營衛和諧,邪去正安,則厥陰傷寒表實之眼病可愈。
3陳達夫驗案
張某,男,46歲。主癥:左眼近一年來反復發澀、流淚、鼻塞、眼脹、頭頂脹痛等。右眼球萎縮,失明多年。曾滴可的松、氯霉素、利福平等眼液,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均無明顯效果。檢查:視力右無光感,左眼1.5,左眼白睛不紅赤,黑睛三點鐘位置有3~4個針頭大小的水皰,熒光素著色。舌淡,苔薄白,脈細。診斷:厥陰外障,寒滯肝經,證屬厥陰傷寒表實,治以溫經散寒。予當歸四逆湯,去大棗,加防風,桂枝9 g,白芍15 g,甘草6 g,防風15 g,當歸10 g,細辛6 g,通草6 g,服4劑,諸癥皆愈。
按:陳達夫在其著作《中醫眼科六經法要》中強調“眼病不離六經”“目病在腑為表,在臟為里……久病難療”等理論。六淫為害,癥狀表現各有不同,但只要發病病因、病機相似,應用傷寒方都是適用的。此患者為厥陰傷寒表實之證,肝之營血虧虛,難以濡養目珠則見左眼反復發澀。脈道不充,故有舌淡而脈細等血虛諸象。素體表氣虛弱,衛外不固,故見流淚,鼻塞等外感風邪之癥。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于顛頂、連目系,虛寒之邪侵及足厥陰本經,故見眼脹及顛頂脹痛等癥。予當歸四逆湯加減能迅速緩解癥狀,這不僅是對先輩巧妙利用中醫理論解釋疾病進行深入研究,也為臨床處理眼部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是深刻理解傷寒方的一種探索。
4當歸四逆湯運用于眼科疾病的理論依據
陳達夫認為,中醫眼科學理論是在中醫內科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對于眼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應靈活運用四診方法,著重進行內科辨證,有的放矢。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不同系統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可由不同癥狀推導出相同的病因病機,這是異病同治的關鍵和切入點。當歸四逆湯功擅溫經散寒,補血通脈,為治療病機為肝血虧虛、風寒侵襲病癥的有效方劑,依據異病同治相關理論,凡病機為肝血虧虛、風寒侵襲的疾病均可使用當歸四逆湯進行治療。厥陰傷寒表實之聚星障總病機為肝血虧虛、風寒侵襲,因此亦可使用當歸四逆湯進行治療。在眼科疾病臨床治療中,不應拘泥于眼部的變化,應在關注眼部病變的同時關注全身疾病反應,當疾病病機為肝血虧虛、風寒侵襲時,可使用當歸四逆湯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當歸四逆湯外散風寒、內通氣血,眼科諸多疾病均可使用當歸四逆湯進行治療,但其于眼科的臨床運用還需學者們進行更多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黃煌編著.黃煌經方使用手冊[M].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0.
[2]陳達夫.陳達夫中醫眼科臨床經驗:中醫眼科六經法要[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3.
[3]張婷婷.基于方證相應理論的當歸四逆湯的方證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2022.
[4]田代華整理.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5]朱悅,曹程,王穎異,等.“肝開竅于目”中醫理論啟示下的“肝-眼生物軸”的提出及其現代醫學生物學證據[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2):161-170.
[6]劉更生,田代華.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7]郝萬山.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8]海英,王翰,李德新.李德新教授“調脾胃安五臟”學術思想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6):1287-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