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時報》曾刊發《張之洞的治學之道》一文,文中提到,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據此,筆者參考《學習時報》的報道內容,取學界的前一種說法,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建設,注重家風傳承,“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家風家教家訓就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加以吸收借鑒。
“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歷來為治家之本。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歷史上很多先賢都以儉為榮、以奢為恥,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曾國藩官至清朝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也是湖湘歷史上影響巨大的一位優良家風榜樣人物。曾國藩極為重視家訓,一生寫下千余封家書,內容涵蓋經邦緯國、治學修身、居家日常等方方面面。曾國藩本人從小出生于農家,粗茶淡飯,簡衣蔬食,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他不愛錢財、嚴格自律的為人處世之道。為官后,曾國藩高度重視對子弟的勤儉教育,他在家書中說:“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
曾國藩的家風,注重從小事做起。曾國藩常對家人說:“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輕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瑣事,這中間就包含著處事待人的絕大學問。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作者唐浩明認為,曾國藩家規家風的重點在于嚴格管教兒子,“對于兩個兒子的教育,曾國藩抓得很緊。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不留財產給子弟,是曾國藩另一種令人刮目相看的家風家訓。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后來身為湘軍統帥,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態度:“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
曾國藩的家規家訓對曾氏族人有深深的影響,對社會各界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曾國藩第六代孫女曾夢佳說,文正公(即曾國藩)果然不負父親的期盼,歷盡艱辛后封侯拜相,洞悉世事的他給兒孫留下讀書明理、謹言慎行的家訓。斗轉星移、百年滄桑,然而讀書明理和謹言慎行的訓育卻如清泉流淌、沁入心中。在曾國藩的后代中,雖再無出其右者,然而外交家、數學家、教育家卻出了不少,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晚清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去世后,梁啟超為他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悲慟,痛述“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的重大作為諸多,這里簡要說說李鴻章的優良家風家訓。
李鴻章的家風體現了勤奮、?誠信和責任感,他的這些品質不僅影響了李鴻章本人,?也在其家族中得到了傳承和發展。李鴻章教誡兒子不可仗勢欺人,“吾兒不可因恃父兄顯貴而仗勢欺人。爾知汝祖父窮乏之時,為人所凌暴,敢怒而不敢言。當念祖父之被困,而生反感焉。”李鴻章在《諭文兒——有志為官者,不可仗勢欺人》一篇中指出“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在《寄四弟——論學識精進之理》一篇中說:“果能日日留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日積月累,何患學業才識之不能及人也! 作官能稱職,頗不容易,做一件好事,亦須幾番盤根錯節,而后有成。”
?在嚴格家風的熏陶下,李鴻章的后代人才輩出,在多個領域都曾有過很高的建樹,如清華大學首任建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1930-2020),是其家族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人,師從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他曾任清華建筑學院第一任院長,在中國劇院設計和研究領域均造詣頗深。
“晚清的最后一塊硬骨頭”——有學者如此稱譽左宗棠。左宗棠堅定的愛國情懷為世人敬仰,他的家教家風同樣令人在傳誦之中受益匪淺。“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出自清代楊昌浚的《恭誦左公西行甘棠》,真實記錄了在左宗棠的率領下,抬棺西征收復新疆之戰的壯舉,及其在新疆惠明愛民的情懷。
左宗棠一生都過著儉樸的生活,即使后來官居高位,他依然保持著“非宴客不用海菜,窮冬猶衣缊袍”的簡樸。左宗棠的家教理念來源于他自身的身體力行,他在老家宅院居住期間,親力親為,耕讀不輟,種水稻、植果樹、栽桑竹、種茶葉。“慎交友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這是左宗棠題撰的一副楹聯,體現了左宗棠謹慎交友、勤奮耕讀、安于寒素、力克浮華的家教思想,也是左宗棠對子孫后代及其族人的諄諄告誡。后官居高位,左宗棠的俸祿和養廉銀雖多,但絕大多數都被他捐出用于公務或賑災。
在自己嚴格自律的同時,左宗棠經常告誡子女,要求他們注重勤儉節約。“子弟欲其成人,總要從寒苦艱難中做起,多醞釀一代多延久一代也。”他得知次子左孝寬未經請示擴建長沙司馬橋老家房屋后,寫信嚴厲訓斥:“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夫人周詒端去世,他寫信囑咐從儉治喪:“所不當用,即一文亦不可用”。左宗棠及其夫人的身教言傳,延續了左家耕讀傳家、知行并重的家風。左宗棠的子孫后代,更未曾出現過膏粱紈绔、危害國家社會的不肖之徒。
張之洞祖上數代為官,雖然職位并不是都很顯赫,但都以勤廉治家為本。父親張锳曾對張之洞說:“貧,吾家風。汝等當力學!”張之洞一生清廉,《清史稿》記載:“張之洞任疆吏數十年,及卒,家不增一畝。”當時在漢口傳教的英國人楊格非曾寫道:“張之洞在中國官吏中是一個少有的人才。他不愛財,在這個帝國中他本可以是個大富翁,但事實上他卻是個窮人。財富進了他的衙門,都用在公共事業和公共福利上。”
“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通津為世用,明道守如珍。”這首《續輩詩》是張之洞留給后人起名時續輩用的,這既是其子孫輩分的排行,也是張之洞對后代的期望與要求。他希望后代子孫能夠以仁厚治家,以忠良報國,以學識濟世,以操守修身,成為對國家、社會和家庭都有益的人。張之洞對子女管教嚴格,臨終之際,他還在病榻上教育幾個兒子要“兄弟不可爭產,志須在報國,勤學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張之洞的后裔大多事業有成,其后代為官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為官清廉、為民辦事,這樣的家族傳承,足以見到張之洞的清廉勤儉好家風對后世影響之巨。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等古人嚴以治家的事跡,也為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提供了值得借鑒吸收的精神養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而反觀那些落馬的腐敗分子,其中不乏“全家腐”的家風敗壞案例。正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文指出的,建設優良家風,領導干部首先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錘煉黨性、涵養作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方能引導家人正心修身、崇廉尚潔、戒貪棄污,進而引領一方清風正氣,讓好家風成為廣受推崇、世代相傳的“傳家寶”。